部落格

維尼,勇敢去飛吧!

文/柏睿的媽咪

  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安胎,不時幻想肚中小維尼(柏睿在媽咪肚中的暱稱)多可愛、多聰明、多調皮,會來撒嬌、親媽咪,眼睛像我、鼻子像爸爸……。想著、想著,不禁露出既甜蜜又得意的笑容。一陣突如其來的痛,粉碎了我的美夢,26週早產、體重1,188公克的巴掌天使,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降臨我家,變成我的心肝寶貝——維尼,真是應驗了一句話:「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維尼和媽媽。

母子相會

丞丞的上學路

文/丞丞的媽咪

  丞丞到「天主教台南縣私立蘆葦啟智中心」上課已經一年了,從最初的掛著二行淚,到現在的快樂上學去,不論是丞丞本人或是身為家長的我們,都一直努力的調適當中。

幼托園所至蘆葦啟智中心進行融合教學,一起玩遊戲。

  最早發現丞丞的發展有問題,是在他5個多月大時(其實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丞的生長曲線在一般的標準值之下,多次在門診追蹤時向醫師反應,得到的結果都是沒問題),因為眼睛出了狀況,讓我更敏銳的發覺他異常的部分,只是駝鳥心態的我們一直害怕去面對這個問題。9個多月的丞丞不會坐也不會爬,無法再等閒視之的媽咪趕緊帶他到高雄榮總小兒神經科檢查,挨了6針抽了血,做了評估,結果只是「繼續觀察」。

小小的快樂

文/上官宗美

  我每天到「天主教台南縣私立蘆葦啟智中心」上班時,心情總是充滿了期待與快樂,因為在班上有著一群可愛的小朋友,他們就是我每天充滿快樂的來源。

時段療育可提升家長指導孩子的能力。

  班上有著許多的小朋友,而小智就是我的第一個學生。小智來到「蘆葦啟智中心」已經半年多,剛來上學時,他並不太會聽從老師指令,當我跟他說話時,他不會看著我的臉,也不會理會我,而且他很喜歡將東西丟到地上,發出很大的聲響,也很喜歡坐在地上,不太喜歡站起來,吃飯時不會自己拿湯匙舀餐點,而是需要老師協助握住他的手拿湯匙舀餐點進食。這種種情況,讓我一開始有些挫折感。

  但是〜

  當他學會桌上有東西掉落,會自己蹲下將東西撿拾起來的時候,我好高興!

推動輪椅與搖藍的手

文/Debra

  跟鍾美玲講電話,耳力要很好,甚至面對面聊天,也要很專心,因為她聲音很細小、講話很客氣,對於自己生命各階段侃侃而談,臉上卻沒有任何無奈的表情。

鍾美玲開心的帶著孩子參加「牽手無礙,親近自然」的活動。

分類:

卷柏與我

文/Iris

  2006年參加「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我只是報名參加的「一般民眾」。當時參與的身障者寥寥無幾,導覽解說加志工數十人,幾乎可將我們這些輪椅團團包圍。我覺得很新鮮,沒想到山上的植物、小動物有這麼多名堂。那位還在台大就讀的大男孩指著一叢枯黃蕨類,說它叫「卷柏」,乾旱時會將葉片蜷縮起來,度過艱難的日子。它把外露的葉片收進來,吸取生存所需的元素降到最低,僅留的能量保存給心。因為心還沒有死,只要雨露來臨,它便會重新舒展變綠。我向解說者索取那小段觀摩用的卷柏,仔細用餐巾紙包起來,收入背包夾層。

行在處處綠蔭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二子坪步道,參加「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的身障朋友沈浸在難得的森林饗宴中。

志當身障朋友的解說員

文/簡伶光

  回想起2004年參與第一屆「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台大保育社成員之一的黃怡蓉仍是直呼瘋狂。那天正是中秋節,在烏來孝義跟桶后辦的活動,志工人數比身障朋友還多,從下午的孝義步道解說,到傍晚從岸上一個個扛身障朋友到溪邊的橡皮艇玩水,晚上賞月看星光。參加的身障者不但有視障、肢障,還包括成骨不全症的君潔,當時的活動分工由「523登山會」出壯丁、「週週爬效山」社團出廚師,台大保育社則是擔任解說工作,玩到晚上八點多才陸續回家。黃怡蓉說,現在想起來依然是不可思議的舉動。

自立生活的實踐者——林君潔

文/Debra

  拜訪林君潔的那天,是個常下午後雷陣雨的下午,拿著傘走在昆陽街上,既沒有人行道也沒有騎樓,下大雨的天氣讓常人不耐與不方便,但若不是接觸了「牽手無礙、親近自然」的相關工作,我無法聯想到下大雨對坐輪椅的身障朋友而言,更是辛苦。

大眼睛的林君潔(左)正在辦公室與同事KIMI討論。

  君潔屬於成骨不全症的患者,曾在2006年「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的記者會上示範划獨木舟,引起許多媒體朋友的關注。由於景文高中玻璃娃娃事件,不少人對於成骨不全症的身障朋友敬而遠之,更別談要抱他們上下獨木舟,君潔表示一般人對於成骨不全症的身障朋友其實有些誤解。當他們成年之後,骨骼的密度增加,並不會讓他們那麼容易受傷,「玻璃娃娃」對他們的稱呼,並不真的適當。

野銀村的老夫妻

文/陳仁謙

  2006年3月,台東縣政府社會局由於經費拮据,雷厲風行的徹查了所有送餐的老人資格,發現蘭嶼61個接受送餐專案的老人裡面,有8個超過65歲的老人不符合中低收入戶的資格,於是通知「蘭嶼居家關懷協會」,要對這8個老人停止送餐的服務。開始實施的時候,就引來許多的耳語,大家認為,這8個老人當中,有2位野銀村的老夫妻年邁無法上山或下海採集食物的人,而且小孩也都在台灣,是真的獨居老人,比起其他老人更需要受到照顧,為什麼我們要那麼狠心的把他們的送餐服務停掉?

  這就好比說有一個老人,每次經過一個交通路口的時候,路口的交通警察都會去扶他過馬路。有一天警察局規定交通警察不得擅離指揮交通的檯子時,老人心裡一定覺得不是滋味,甚至如果在過馬路的過程中扭傷了腳,可能還會責怪警察,認為是因為警察沒有扶他過馬路所造成的。

  國中課本聽說刪掉很多文言文的文章,不知道那一篇還在不在。裡面提到,有一個人家裡地板下陷一個洞,剛開始每次讀書踏到,都會被嚇一跳,但久而久之就習慣了。不久家人把洞填起來,他每次走過去反而覺得那個地方好像比其他地方高凸。

張淑蘭——親吻達悟的皺紋

文/劉曉頤

  有一部備受矚目的紀錄片《面對惡靈》,拍攝者張淑蘭,不是電影人,她是蘭嶼人所稱的「老人的天使」。她的紀錄片極受好評,但重要的不在作品本身,而是握著鏡頭的那一雙手,所撫平達悟老人的皺紋與斑痕,不知凡幾。

  濃眉大眼、原始健康的膚色和長髮,年輕蓬勃,微笑起來又無限溫柔。張淑蘭,屬於她的花樣年華,毫無保留地綻放給有需要的老人們,輕輕撫平一聲聲呻吟與嘆息。老人們說,她是上帝給他們的天使,她卻說:「他們才是我的天使!」

  她的付出,人們看得見。但對她而言,最重要的是,蘭嶼殘病老人能夠被看見!

擁抱蘭嶼

  淑蘭在高中時被保送到中台灣地區念護校,畢業時原本還留戀不返,後來,卻選擇用生命所有熱情擁抱家鄉蘭嶼。當初好不容易爭取到在台灣繼續念專科,可以多延續幾年多采多姿的生活,卻也在那個時期,家鄉傳來的新聞每每牽動她的心,不間斷地召喚著她最內在的柔情。漸漸,她真正想要回蘭嶼服務了。

2006年度家屬座談會

文/蘭嶼居家關懷協會

  蘭嶼地區由於氣候與地理位置的關係,經濟一直無法發展起來,島上居民的生活大多相當清苦,青壯人口外流嚴重,然而即使到了台灣謀生,也是相當辛苦,自顧無暇。所導致的現實狀況,就是被迫的在小孩與老人間做出分配微薄資源的抉擇。

  如此殘酷的現實環境,著實使家中有老人的家屬們內心遭受相當大的煎熬。有鑑於此,「蘭嶼居家關懷協會」每年都會舉辦家屬座談會,一方面跟家屬溝通與報告協會的工作內容,另一方面也讓家屬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與感想,藉此抒發長期以來在家屬心中的壓力,同時也加強家屬們的堅定信念,畢竟他們才是照顧老人生活的真正英雄。在座談會中當中,許多人分享了她們自己的遭遇。

  其中有一位身材非常瘦弱的女性,由於父親罹患消化系統的疾病,後送到台灣開刀後,長期臥床不起。她的兄弟姊妹都到台灣本島謀生,照顧父母的工作莫名的落到弱小的女子身上。由於她從事餐飲方面的工作,早出晚歸,工作時間相當的長,回家後又要照顧臥病在床的父親,剛開始她非常怨恨其他兄弟姊妹,為什麼要把照顧父親的重擔都推到她身上?她也覺得老天非常的不公平,為什麼別人都是由繼承家產的兒子照顧父母,她卻要幫她的兄弟照顧。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