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的部落格

小蝸牛走過的路

文/主任媽咪

  先分享一篇短文。

~~牽蝸牛散步的故事~~

  上帝給我一隻蝸牛,

  要我陪牠散步,牠走的很慢,

  不管我如何催牠、打牠,讓牠遍體鱗傷,

  牠仍用牠的速度慢慢的走……

  我問上帝:「為何叫我牽蝸牛散步?」

  有一天我放棄催促牠了,

  這時突然我才發現,原來花園裡開滿了花,

  淡淡花香讓我心裡舒爽,

  終於我瞭解到,其實是「上帝叫蝸牛陪我散步」。

  相信很多身心障礙寶貝的家長看了這篇短文之後,都會很有感觸。是的!!我們的寶貝有他自己的步調,而這種步調是催、打、罵都急不來的,我們只能讓寶貝依照他自己的速度前進,然後有一天發覺到,原來這樣的步調自有他的道理。

  主任媽咪想提醒大家的是,就算是蝸牛的步調,他還是在前進的喔!只是我們通常僅往前看,使勁地催寶貝們要跟上別人的步伐,卻忘了回頭看,看看蝸牛走過的路,其實他已經向前邁進了許多,也進步了許多。

一路走來,倍感艱辛

文/主任媽咪

  2004年2月,主任媽咪還是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生,一邊趕著畢業論文,一邊思索著畢業後要做什麼工作?

2005年4月,「寶貝潛能發展中心」舉行開幕典禮。

  回桃園工作是一定的,因為主任媽咪的另一半在桃園工作;從事特殊教育是一定的,因為「特殊教育」是主任媽咪的最愛。於是主任媽咪跟愛珠老師商量:「我們來開一個工作室吧!」開一個工作室,讓有需要的孩子能到工作室排時段上課,看起來似乎非常容易就能達成。

  當時主任媽咪在台北兼家教,教身心障礙的孩子,一個半小時收費1千元,以這樣的價位,要支付工作室的開銷跟養活自己,是非常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後來主任媽咪跟愛珠老師選擇了另外一條難走的路——成立「財團法人」。

看見希望,看見愛——用愛築家計畫

文/寶貝潛能發展中心

看見希望~~在身心障礙寶貝的身上,我們看到無盡的希望

2007年3月底,水蜜桃姐姐應邀參加「看見希望看見愛」愛心園遊會為「寶貝潛能發展中心」希望之家募款。

  小皓(化名)在3歲3個月時,媽媽帶他到「寶貝潛能發展中心」尋求協助。那時的小皓除了有語言及走路的發展遲緩的問題之外,還會極度怕生。家裡一有訪客,他會自已躲到牆角,或一直吃手指頭,無法離開媽媽。這種情形,亦可套用到出去陌生的環境中。當然,他同時也是絕不開口的。其實,就算爸爸媽媽引導小皓說話,他也不是每次都賞臉的。

推動輪椅與搖藍的手

文/Debra

  跟鍾美玲講電話,耳力要很好,甚至面對面聊天,也要很專心,因為她聲音很細小、講話很客氣,對於自己生命各階段侃侃而談,臉上卻沒有任何無奈的表情。

鍾美玲開心的帶著孩子參加「牽手無礙,親近自然」的活動。

分類:

卷柏與我

文/Iris

  2006年參加「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我只是報名參加的「一般民眾」。當時參與的身障者寥寥無幾,導覽解說加志工數十人,幾乎可將我們這些輪椅團團包圍。我覺得很新鮮,沒想到山上的植物、小動物有這麼多名堂。那位還在台大就讀的大男孩指著一叢枯黃蕨類,說它叫「卷柏」,乾旱時會將葉片蜷縮起來,度過艱難的日子。它把外露的葉片收進來,吸取生存所需的元素降到最低,僅留的能量保存給心。因為心還沒有死,只要雨露來臨,它便會重新舒展變綠。我向解說者索取那小段觀摩用的卷柏,仔細用餐巾紙包起來,收入背包夾層。

行在處處綠蔭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二子坪步道,參加「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的身障朋友沈浸在難得的森林饗宴中。

志當身障朋友的解說員

文/簡伶光

  回想起2004年參與第一屆「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台大保育社成員之一的黃怡蓉仍是直呼瘋狂。那天正是中秋節,在烏來孝義跟桶后辦的活動,志工人數比身障朋友還多,從下午的孝義步道解說,到傍晚從岸上一個個扛身障朋友到溪邊的橡皮艇玩水,晚上賞月看星光。參加的身障者不但有視障、肢障,還包括成骨不全症的君潔,當時的活動分工由「523登山會」出壯丁、「週週爬效山」社團出廚師,台大保育社則是擔任解說工作,玩到晚上八點多才陸續回家。黃怡蓉說,現在想起來依然是不可思議的舉動。

自立生活的實踐者——林君潔

文/Debra

  拜訪林君潔的那天,是個常下午後雷陣雨的下午,拿著傘走在昆陽街上,既沒有人行道也沒有騎樓,下大雨的天氣讓常人不耐與不方便,但若不是接觸了「牽手無礙、親近自然」的相關工作,我無法聯想到下大雨對坐輪椅的身障朋友而言,更是辛苦。

大眼睛的林君潔(左)正在辦公室與同事KIMI討論。

  君潔屬於成骨不全症的患者,曾在2006年「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的記者會上示範划獨木舟,引起許多媒體朋友的關注。由於景文高中玻璃娃娃事件,不少人對於成骨不全症的身障朋友敬而遠之,更別談要抱他們上下獨木舟,君潔表示一般人對於成骨不全症的身障朋友其實有些誤解。當他們成年之後,骨骼的密度增加,並不會讓他們那麼容易受傷,「玻璃娃娃」對他們的稱呼,並不真的適當。

瞭解,永遠不遲——拜訪聾人協會

文/徐銘謙

  植樹節這天約好前往漢口街聾人協會會址,在朝富停好車過來的時間,我先去看了一下場地,心裡盤算著如何以我一人之力將朝富連人帶輪椅弄上三層大樓梯,上去搭電梯。朝富遠遠揮手打招呼時,電梯裡下來三個壯漢,往旁邊環保署走去,回頭抬來環保署的輔助鐵板放在協會樓下的樓梯上,我正想幫忙推朝富上樓,他們就二話不說地把朝富給弄進電梯了,原來他們是聾人協會的朋友。

  在跟理事長正式談之前,我正擔心等下怎麼「談」,聽說聽障朋友不喜歡別人對他們講話「特殊化」,諸如講得特別大聲,或是講得特別慢,但是萬一我講得他們「聽」不懂怎麼辦呢?黃淑芬理事長以豪爽的大姐姿態現身,隨即化解我的疑慮,她說可以讀唇語,我原本擔心聽不懂她說的話,不過多聽幾次她跟朝富的對話,就已經漸入佳境。

 

插出心中的花園

文/徐銘謙

  在十五個NGO團體協力之下,「2007年NGO協力——牽手無礙,親近自然」系列活動正式啟動(相關資料),提供身心障礙者親近自然的深度導覽解說,同時也幫助社會大眾瞭解身心障礙者。

  從2007年四月起每個月舉辦一場自然體驗活動,除了去年開始的獨木舟體驗今年增為兩場,今年更新增「園藝治療」的有機農場體驗活動,由國內首位園藝治療師黃盛璘帶領,三峽德興有機農場並配合為肢障與視障朋友量身打造合適的種植環境,用心讓身障者能透過志工的協助,克服到戶外的障礙。

不讓外人來照顧——深愛孩子的達悟老人

文/劉欣怡

前言

  在蘭嶼,達悟族人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Ma pa kae bo so ka nen sos pa。意思是,你家沒有孩子了,所以才讓人來照顧。ka nen sos pa指寶貝孩子,Ma pa kae bo so指不要疏忽你所擁有的。這句話是說,不要忽略的,你有自己的寶貝孩子,如果你讓外人照顧你,則對不起你的孩子。說得白話一些就是,你不要裝作沒有孩子的樣子,或是,別忘了你還有孩子在。

愛孩子的父母親

  又到了一週一次的居家關懷服務,一群志工媽媽到老人的住所聊天之餘,四周望望,便興起要幫老人的庭院拔拔雜草的念頭,來個煥然一新。大家不約而同的一塊蹲在庭院,動手開始拔雜草。此時,原本和志工們說說笑笑的的老夫妻卻開始出言阻止志工,嘴裡中氣十足地咕嚕咕嚕吐出一串串的母語。最後,不諳國語的老人情急之下更是冒出一句標準的國語:「這是迷信。」

  難道幫老人拔草也是迷信嗎?我不禁疑惑這樣的狀況。

  原來在蘭嶼的文化中,兒子表達孝順父母的工作有:幫父母親撿薪柴、捉魚、修繕房屋等粗活,而女兒的工作則是:挑水、整理家庭環境、上山種地瓜芋頭、送飯等,隸屬於女性的家務。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