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儲虹芸
我成長在花蓮的一個純樸小鎮——玉里,相信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玉里是全台收治精神病患的「大本營」(署立玉里醫院、玉里榮民醫院),事實上整個玉里鎮的經濟可說是靠精神病友來支撐的,因為鎮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醫院上班,此外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批病患由工作人員帶到鎮上的市場或商家消費,這些病友都是鎮民的衣食父母,鎮民也都很習慣和他們相處。

我的父母和親友都在醫院服務,從小在院區裡進進出出的,當然有很多和病友接觸的機會;長大後走上護理的路,也回到家鄉服務,最後還嫁給精神科醫師,所以我常開玩笑說,我是台灣三十年來精神病患照顧進步的見證人。也許是自己的成長環境比較特殊,我對精神病友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害怕,除了把病房當自己家廚房一樣熟悉之外,在鎮上也常看到病友,媽媽還常帶在院區裡幫忙的老病友回家吃飯,和病友的相處都十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