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的部落格

很開心、很幸福

文/方志等

2006年11月19日「仁草咖啡風行館」開幕,來賓及工作人員歡喜合影。左三為林正修醫師,右二為儲虹芸護理長。

  我是方志,目前在新竹市「修德康復之家」附設的「仁草咖啡風行館」擔任煮咖啡的工作。從剛學習到現在,我對煮咖啡非常有興趣。每天只要有人說我煮的咖啡好喝,我就會很高興。每週六、日咖啡坊營業時,我可以煮咖啡給客人喝,大家都覺得我很有架勢,讓我更有自信了。我以前也曾到廚房學習,擔任煮菜的工作,一路學習下來,我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就沒有繼續學習了。我在這裡的生活,每天可以幫助病友、幫助打菜,每天面對大家就像家人一樣,大家也對我很好。

惠玲的話

  我是惠玲,「修德康復之家」讓我有溫馨的感覺。這裡有和藹的護士,工作人員都很慈祥也很好相處。剛來康復之家時,我常常想念我的兩個寶貝女兒,不知道她們好不好。經過了一段時間,社工人員給我一些方向去找,真沒想到,我找到了。如今孩子們跟爸爸一起住,我總算放下一塊心裡的大石頭。

安心——精神病友家屬的期待

文/李先生

  從小生長在眷村日子,雖稱不上富裕,但有個感情很好的兄長和姊姊,以及兒時的鄰居玩伴,所以記憶中的童年是多采多姿的:橡皮圈、跳房子、偷採水果……。升上國中後,課業開始加重,尤其是大我3歲的哥哥。由於父親是退伍老榮民,所以望子成龍、光耀門楣的心態特別重,而這重擔自然就落在聰明、反應快的哥哥身上。

  高中聯考放榜,哥哥考上竹東高中及台北工專,但父親不滿意,認為可以考得更好,於是哥哥就成了「國四英雄班」,而那一年哥哥的日子可真是昏天暗地,儼然是聯考制度下的犧牲者。

  古代孟母三遷給父親立了好榜樣,因哥哥考上台北復興高中,於是全家從新竹搬到北投,開始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而童年的遊戲情景也開始在記憶中塵封,取而代之的是永遠挨不完的鞭子和一堆看不完的書。而現在回想起那段日子,真是「慘不忍睹」,而哥哥高中三年也一路的插班考,從復中、板中、到師大附中畢業,家也就這樣搬了三次。而我和哥哥的感情,也在這三年的戰火下,變得更深更濃。直到我國中畢業,投考軍校,而哥哥也在父親的安排下考取「台北醫學院」,兄弟倆也就南北分隔。

一段捍衛身障兒受教權的血淚史

文/鄭淑媛

  9年前(1998年),我生下了第二胎,是一個女兒,大家都紛紛的給我祝福,而我也滿懷喜悅的接受,因為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在一般人的眼中是100分的,理所當然的,不會有再生一個孩子的壓力。怎知100分的幸福下,才是我人生最大的轉折點。

  小妹4個月大時還不會翻身,婆婆認為孩子可能「大雞晚啼」,安撫我不要太過緊張。之後在台北榮總注射疫苗並做健康檢查時,醫生覺得小妹頭圍及整體發展曲線落後同齡孩子太多,覺得有異,並幫我安排了染色體配對、基因檢查、核磁共振、生長激素等一連串的檢查、報告結果正常,查不出任何原因,於是建議我去掛復健科。

  小妹6個月大時,我帶去復健科門診,當時我掛的是北榮最有名的醫生,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的名醫,光等候看診的時間就得花上一、二小時。好不容易輪到我進入診間,醫生只看了一下病歷便對我說了一句話:「抱歉我幫不上忙,妳的孩子我沒法子開藥給她吃。她有可能只是發展遲緩,也有可能一輩子都需要復健。妳去櫃台登記,安排復健時間。」就這樣,我被請出了診間。

不讓孩子當特教中輟生

文/江麗真

  我的小兒子是多重障礙的孩子,現就讀國小特教班。6歲之前雖然辛苦,但透過早期療育和復健,在職能老師的訓練下學會走路。生活自理也持續不斷的訓練,大號能在家裡廁所完成,只是小便較難訓練,因為和喝水多少有關。孩子沒有語言能力,也不會表達,只能靠別人幫忙,帶他上廁所、下指令才能完成,不然就尿在褲子上。

  沒想到就讀國小特教班後,是我惡夢的開始。孩子的學前教育是在仁武特殊學校完成的,本來以為能在那裡一路讀上去直到高職,這樣就不必為讀那所學校而煩惱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因為經費有限、不能增班,高雄縣政府叫我們回歸普通學校特教班,所以就選擇高雄縣岡山地區資源最好的XX國小特教班。想不到班上特教老師竟不訓練小朋友如廁,我也不敢怪老師。誰叫自己生的孩子如此笨?

  一度想讓孩子當個特教中輟生,但不忍剝奪他和人群相處的機會,也為了讓他脫離包尿褲的日子,就轉學到住家附近的小學,就此展開求人不如求己、定時往返學校進行如廁訓練的日子。也曾小聲的提醒老師,生活自理不是特教中應該要教的嗎?老師的回答是:「我曾帶他去上廁所,但他不尿有什麼辦法?」根據瞭解,老師只是用口頭提醒,並沒有在旁邊親自下指令教導,孩子當然就不會尿尿。

「尊重」便是最大的幫助

文/李彩菱

  面對身心障礙的朋友,無論是外表上的殘缺亦或是內心的傷害,對一般人而言,會以「害怕」的眼光去看待是無可厚非的。害怕,是因為擔心不曉得如何與「障友」們相處,深怕一個眼神、一句無心之話,都會被解讀成傷害。而在接觸特教領域之後,才發現,其實報以平常心對待,就是對障友們最大的鼓勵了。

  或許對大多數人而言,要接受「身障」一詞仍是很大的障礙,尤其是家有身障兒童時,家長內心的煎熬更是難以承受的。家長的信心是孩子們依靠的力量,而在服務障友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家長無私付出的「愛」,幫助這群折翼天使重新找到笑容、看見陽光。家長們的堅持其實也是給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也讓更多人認同並願意接納。

  有時總會想,自己的努力是否真能符合障友們的需求?又該如何化阻力為助力?而在障友眼中,我想我看到了「答案」,對他們而言,「尊重」便是最大的幫助。沒有人希望被他人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或許外表上的缺憾是無法彌補的,但是我們都共同擁有的便是「生命」,這是誰也無法拒絕的。我們該學習的是「跨越障礙的距離,尊重每一個生命」!這也是「小太陽身心障礙者家長協進會」所要努力的目標。

身障兒也想快樂生活

文/鄭淑媛

  在這個天使降臨我的家庭以前,我從來沒去思考過,原來懷孕或生產的過程稍有差池,會讓孩子終生需要仰賴他人的協助,也從沒想過擁有身障兒的家庭是多麼的需要支持、認同、協助與尊重。

  因為老天賜與我這樣的一個寶貝,讓我花了9年以及未來一生的日子,要我去認識、照顧、體會家有身障兒家庭所須面對的問題,無論是夫妻、手足亦或社會認同等。

  對我來說,籌組「高雄縣小太陽身心障礙家長協進會」,其實不是我原先人生規劃的一部分。或許是上天給我服務這群弱勢身障者的機會,老天爺選中我來奔走、來發起,在一群身障家長及愛心人士的協助下,以關心身障兒為職志的「小太陽協會」,居然真的籌備起來了!

  我們相信人生而平等,憲法保障人民的權益並不會因肢體、精神是否殘缺而出現差異。秉持著此一理念,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有權利享有憲法保障的一切權益,也應被社會大眾合理對待及尊重。

  目前,政府、社會及媒體對於身心障礙者的了解太少,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往往存在著片面而刻板的印象,不是認為身障者勢必貧困,就是誤以為身障者因為肢體殘障因而一定很會讀書。真正能夠正確認識身心障礙者的人或機構,實在有限。

真心包容折翼的小小太陽

文/陳煥文

  近年來,政府不斷的倡導融合教育,政府的立意及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學校的硬體設施、特教老師們及普通班的同學們,究竟準備好了沒有?

  小建是一位中度自閉症的小朋友,被鑑輔會鑑置在資源班就讀,平常跟一般的孩子一起上課,一週中只有幾堂課是被抽離,以加強較弱的學科。剛進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尚未適應全新的環境,在行為及情緒上容易干擾到上課狀況(動不動就站起來走動、尖叫及拒絕寫作業等等),老師因為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不斷地要求家長把小建轉到特教班,每天在連絡簿中寫滿小建一天中的惡行,卻忽略了小建有著與生具來的天份,那就是他擁有驚人的視覺記憶能力。任何東西只要他看過一次,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般,把整個畫面牢牢的記在腦海中,甚至整年的日曆都能背下來。

  後來因為家長及治療師的堅持,不斷的跟老師溝通,老師才勉強的把小建留在普通班。小建在行為修正技巧及情緒控制技巧的訓練下,慢慢能夠適應團體的生活。雖然偶爾也會有凸槌的狀況發生,但是現在的小建已經能跟著一般小朋友上完一整天的課了。當時若不是家長及治療師的堅持,可能就沒有現在的小建。

辣媽辣爸攜手對抗「多發性硬化症」

文/林素美

  婚姻,也許是一項艱苦的事業,但當辣媽我和辣爸(林永泰)在結束各自一段錯誤的婚姻之後,因為一段機緣,讓我們兩個單親家庭可以一起合作,經營新一段的婚姻之路。但是無情的「多發性硬化症」卻來湊熱鬧,而且它是比婚姻之路難走好幾倍的事業。

上帝挑中的人選

文/李淑華

  青春是一段神采飛揚的年紀,洋溢著屬於青春年華的快樂與悲傷,但是我的青春歲月在19歲之後,卻多了一份身體病痛的折磨,一股莫名且難以預期的疼痛,就這樣陪著我走向未來的春夏秋冬。

  當我在同學的熱情慶生下,興奮地吹完19歲的生日蠟燭的第二天,突然覺得全身不舒服。開始是癢,接著是痛,而這種疼痛在短短的四個月內,就在我的身體各部位輪流走了一次。

  為什麼自己身體會突然痛了起來?走遍台北市的各大醫院,醫生一直無法給個答案。直到第二次病發,經由核子共振器的檢查之下,才證實我得了罕見疾病中的「多發性硬化症」。

  得知自己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當下,我震驚不已。但自小便有宗教信仰,我從沒問過為什麼自己會得這個病,反而以一種坦然釋懷的態度去面對,認為是上帝在挑選一個可以承擔、接受一些苦難磨練的人,也許祂覺得我可以、我夠格,所以要我來承受這樣一個困境,或者是在這困境裡面做一些努力。我想,我是被上帝挑中的人選。

勇敢的走下去,是我們唯一的路

文/吳登良

  溫暖的2006年5月初,春暖花開、微風徐來,在「中華民國多發性硬化症協會」巫忠興秘書長用心安排之下,我們見到遠從桃園來拜訪本會的昱莛小姐。初見面時,昱莛展現燦爛的笑容與幽默的談話,很難想像她曾經有一段對抗「多發性硬化症」病魔的心酸過程。對於這位小女孩的樂觀及處事,我們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昱莛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病友們絕對不要放棄自己,要勇敢的走下去。

  多發性硬化症是位千面女郎,病情千變萬化,完全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只能任由它主掌病情的好與壞、生命的長與短。但你可以選擇勇敢面對、樂觀看待,讓生命寬度更廣。多發性硬化症協會成立以來,常有令人動容、心酸的故事,讓每一位病友在面對挫折時,更能勇敢以對,透過會刊進而分享更多感人的故事。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