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伴讀過動症孩子

  從志工培訓開始到現在,我們接受的一連串的課程訓練,從老師們的身上得到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這中間也經過實習、參與「高雄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協會」所辦的演講,讓我更清楚的知道過動症孩子他們的特性。整個志工培訓的最後一個階段是課後輔導服務,在協會細心的安排之下,給予志工難得的機會從事課後輔導服務,實際的接觸能讓理論與實務相互應證。

  課後輔導服務的經驗是頭一遭。猶記第一次課後輔導服務的時候,我的心情很緊張,擔心無法應付過動的孩子,也不是很清楚孩子的特性如何,所以我靜待觀察,看看孩子的習慣、孩子的反應。然而,孩子的態度並不會讓我緊張,與一般的孩子一樣天真、單純,主動找人講話,拿出自己喜愛的玩具出來分享。我想,這樣的行為是孩子對我的喜愛吧!我以交朋友的態度和孩子相處,稱兄道弟的,不讓他感到恐懼與壓力,孩子也喜歡這樣的關係。

跳躍精靈的夢想

文/陳玉蕊

  在人生的舞台中,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背後總會有幾位好朋友支持著你,幫助你完成任務。

老兵的故事

  去年的除夕,我專程去拜訪一位二十幾年的老朋友。他已經是80幾歲的獨居老人,平常我們會通電話問好,我好想去看他,於是我們全家人開車到中壢。當時已是晚上8點多了,他準備好一鍋熱騰騰的火鍋等著我們。吃飽後在聊天的時候,我給他一張名片說我的電話改了,如果有事隨時可以打個電話給我。當他看到名片的職稱時,問我說我們「高雄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協會」的經費從哪裡來的?我說需要募款來完成協會的計畫,他怪我為什麼多沒跟他提過著件事呢?他就進去房間拿了一個紅包給我,說是要給協會的,如果以後有什麼困難時再找他。當我從他手接過紅包時,我情不自禁的留下眼淚,因為他是一位老兵,靠領退休薪俸生活,卻把省吃儉用的錢捐出來。

陳老師的星情物語

文/陳嘉蘊

  下午在榕樹下指導學員們清掃落葉,突然我停駐腳步觀看,因為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其中一位寶貝(我和同事們將班上學員暱稱大寶、二寶……)推著獨輪車行進、但推到斜坡處就卡住了。於是、他轉頭看看我、又看看推車(我原想上前指導,但後來我決定先暫緩指導,看看寶貝要怎麼處理),這位寶貝看我不動,遲疑了一會兒,接著他就試著將獨輪車轉個方向,以「拉」車的方式順利地將車推上斜坡,再推到指定處倒掉落葉。

   看到這個畫面,我的內心是激動的、當下湧入一個想法。只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學習「自我思考」,真的、他們可以做得更好!

人物專訪——97年全國愛心媽媽李碧琳

文/蕭怡婷

人物小檔案
李碧琳,是「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會計,鼻梁上掛著一副眼鏡,總是笑臉迎人,做起事來俐落乾淨。她也是一位母親,曾榮獲97年度全國愛心媽媽接受表揚,有兩位女兒、一個兒子,今天我們請她來談談,身為一個自閉症家長的心路歷程。


Q:當知道佑佑是自閉症孩子時,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

分類:

「星星兒的家」築夢有成

文/林美淑

  回顧二十年前(1989),一群茫然無助的自閉症家長籌措「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的情境一一湧上腦海裡。在當時,這些因先天性腦神經受損而導致語言障礙,無法與人溝通互動的自閉兒是被社會所遺棄的。資訊不足、資源欠缺的情況下,家長們為治療自閉兒耗盡金錢、精神、體力,跑遍各地尋訪名醫、求神問佛,被磨得心力交瘁的慘狀,實非外人所能體會。

  如何讓這些自閉兒能夠獨立生活,是家長的奢望,歷經十年努力,教導的難度非想像中理想,期盼落空。然而,自閉兒的家長沒有悲觀的權利,只有拾起悲傷心情,構思這些自閉兒的療育及安置面臨的問題,以及擴大服務層面與深度,讓牽腸掛肚的父母喘一口氣。於是,家長們再度集資廣邀專家參與成立基金會。

分類:

幸福家園——高雄縣星星兒的家

文/劉筱英

  孕育了五年,高雄縣田寮鄉「星星兒的家」終於在大夥殷殷期盼下開始運作了。就如同迎接新生兒的心情一般,心中除了充滿雀躍,同時也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該如何把心目中的夢想家園,一步步刻畫為實際,認真地去實踐這個在大地懷抱中悄然茁壯的藍圖,使星星兒的家成為星兒們最堅強的臂膀、不畏風雨的港灣,是我們下一階段努力的目標。

我們的信念~經營目標

守護自閉症寶貝

文/林美淑

  特殊教育法於民國八十六年才將自閉症納入特殊教育對象,當年特教老師對於自閉症之認識及瞭解極度缺乏,已經成人的自閉症者沒有接受早期療育及較專業的教育訓練,因此嚴重的行為問題及溝通障礙比比皆是,讓第一線的照顧服務者非常辛苦,尤其是「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以服務中重度自閉症者為主的「高雄市大同社區照顧中心」,人力、財力的配給,非現行機構補助標準機制可以平行運作,以致本會財源籌措及照顧責任相當吃重。

付出後 更懂得要謙卑

圖:在服務老人的過程中,自我也成長許多。

文/楊婕妤(送餐服務組組長)

  冷冽的風夾雜著忽大忽小的雨,這樣的天氣延續越久,對很多老年人而言,無非似暴風中的枝苗,充滿了隨時會遭摧折的危機。今年天氣特別詭譎多變,2008年開春至今,已經面臨了好多位長者因病去世,雖說服務老人領域必須面對死亡課題的機會比較多,但心裡仍不勝欷噓。

  車子緩緩駛入公墓中的道路,這是自己到新秀地區家訪時最常走的捷徑。過去不太敢穿梭在公墓的我,如今卻很習慣車道兩旁的墓碑,並非自己變得勇敢,而是我的工作讓我更體會到,原來所謂的死亡是這麼接近每個人,竟如同出生般是每人必經的過程。這些話可能像是常識一樣不足為奇,但其中的感觸,不是三言兩語能道盡的。

分類:

運轉希望的一天 基金會交通服務中心實錄

文‧圖/蔡昇德(交通服務中心組長)

  一早進到辦公室,服務員宏傳在核對今天的班表,金明正準備去檢查車輛。以勒輕輕地轉動鑰匙,火星塞點燃復康巴士的引擎,也點燃了許多身障者個案的復健希望。

  原來是相當熱絡的辦公室,在8:00後僅剩下緊湊的電話交談聲。沛妤以輕柔的語調,得連續幾小時講這樣的對話:「復康巴士平安!……是……請問要去哪個醫院……好……回程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您的查詢編號是……」,這是正常的情形。

第一線人員的疼惜

文‧圖/汪國平(發展部)

  送餐是個需要龐大人力、物力支持的團隊服務,一週六天、日復一日,沒有深刻的真心關懷老人與肢體障礙者,其實這份工作是不容易堅持下去的。在第一線的工作者如製餐者、送餐員,更扮演孤獨長輩的家人般的角色,甚至是生命的守護者。(圖:接受送餐的阿婆送給小黃自己種的瓜果,笑得很開心)

一天送餐兩次的天使

  「老人家拿到便當的笑容,像小孩子一樣。」小黃開心的笑著說。他是基金會資深的送餐員,對老人服務從陌生到瞭解,也對老人家多了一份關懷。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