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的部落格

扮演書的橋樑

文/楊秋玉

  十八年可以讓一個出生嬰兒成長到即將成年。我在二十年前離開護理教學的工作,走入家庭兩年之後,受到「清大盲友會」創辦人李家同教授的感召,一起參與「
唸書給盲友聽」的行列,一做就是十八年了。

民眾蒙眼,體驗如何使用數位產品聽有聲書。

  在「清大盲友會」將近十八個年頭中,我最主要的角色就是將印刷書找到適合的義工來錄音,並將錄製好的有聲書推薦介紹給視障朋友聽。這份工作離不開我喜歡的書與人,為人與書服務一直是我的最愛,也因此我認識了更多愛看書的朋友與很棒的好書,這些朋友包括未曾謀面的錄音義工及視障朋友,甚至有的在法國、美國加州、新加坡等等。

數位時代有聲書的誕生——母帶數位處理及數位錄音

文/清大盲友會

  「清大盲友會」有聲書的借閱與流通現已全面MP3化,而之所以有如此豐富且不停增加的MP3有聲書供盲友們借閱聽讀,最大的幕後功臣當然是我們的錄音志工。不論日夜寒暑,志工們持續不斷地獻聲,錄製好的書籍從台灣的各個角落集中到盲友會來。

錄音義工接受數位錄音訓練課程。

太晚讓女兒學手語了!

文/心心的媽媽

  女兒今年8歲,我在她出生20幾天的時候,就發現她的聽力跟一般小孩不太一樣,所以我就抱著求心安的心態去做檢查。當時心裡面當然是希望沒有問題,可是一檢查出來後確定是重度聽障,我還跑了許多的大醫院做了更確定的檢查,她在5個月的時候,就已經配戴助聽器,而且在11個月大時,就已經開始接受聽覺和口語方面的課程訓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附設身心障礙關懷中心」早期療育教學內容——口手語教學增進兒童八大發展。

  但是到了3歲多還是沒有語言出來,做了許多的評估後,我們決定幫她開刀植入人工電子耳,可是她開完刀之後一直調不到適合的頻率,一直到了開刀後三年多,她的人工電子耳才對聲音有了一點反應。

分類:

破蛹而出〜一位聽障者的成長歷程

文/劉勁麟

  我的父親是診所醫師,母親是助產士,家中有三兄弟,身為長子,可想像小時親朋好友爭相襁褓的光景。但上天作弄人,約1歲時高燒不退,約2歲時,因無法言語而沒辦法跟上一般兒童的學習成長進度,母親懷著焦急不安的心情帶我四處求醫,結果均証實失聰。這件不幸的殘酷事實,使我父母有如晴天霹靂受到很大的打擊,然而母親堅強的不向命運低頭,擦乾眼淚後,希望我能在成長階段中更正常,能以一般方式與人溝通。這樣的信念支持著母親每日不遠千里的陪伴我搭車,從高雄至台南啟聰特殊學校接受「唇語」的訓練。費盡心思不讓我接觸「手語」是主要原因與動力。

  20多年來,在父母付諸心力、愛心灌溉下,從國小到高中都在一般班級上課,和聽力正常的同學一起上下學。但求學的過程坎坷,面臨大小考試、升學的壓力、曾受到少數同學的排斥、在課堂上的孤立無援等等一連串的打擊,導致情緒上的不穩定,使我幾度陷入低潮。唸國中甚且被老師虧說「上課聽不懂!還是回到啟聰班唸書算了」,使我的情緒更為鬱悶。

分類:

無聲卻精彩的手譯員生涯

文/陳智美

  對我而言,接觸手語其實是一場美麗的誤會。高中選社團時,一心想踏入吉他社的我,一出門就被人絆倒,經過包紮後再回到選社攤位時,驚覺大部分的社團早已額滿撒走了,於是我很莫名的就被人「牽進」了手語社。

透過手語翻譯員協助,聽障者獲得良好的溝通,瞭解自身身體健康狀況。

分類:

手語服務的世界

文/黃惠英

  許多人或許會有疑問:「這麼多年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附設身心障礙關懷中心」為什麼一直從事手語相關的服務?」其實並不是因為對於手語有特別的偏好,實在是由於大環境社會對聽障者的需求,經常帶有一種矛盾和不解的情結,所以我們不得不繼續努力,試圖破解各種迷思誤解,期待早日恢復聽障者的基本生存和溝通權利——手語,乃是許多聽障者的母語。

▲	成人聽障者個案服務~中心社工進行會談,提供相關服務。

分類:

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指「難」

文/許淑雅

  每當看到一位又一位的身心障礙者尋求就業服務,我的心就浮上一層既莫名又複雜的感受。為什麼一個人找工作是這麼困難呢?連一份最基本的生存權利都沒有辦法得到保障!幾乎每一位身心障礙者,從小就背負著家庭的擔憂、以及教育成長過程的艱辛,成年之後,也經常無法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需求,這個社會就像沒有他們立足的空間。

就業服務員協助雇主與身障朋友進行溝通。

  一個寶貴的生命來到一個世界,卻處處碰壁、孤孤單單,是多麼需要我們的支持和伸出援手。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一般正常人也常面臨極大的生活壓力,而效率速度、能力知識、人際關係、資訊等相對弱勢的特質,讓身心障礙者更加的卻步,一旦有機會進入職場工作,也難保不會半途而廢。我們的社會實在需要稍微停下腳步,彎下腰來,留意身邊被遺忘的這一群,看看他們的狀況、聽聽他們的聲音。

陪伴失智牽手

文/朝權

分隔線

  內人在國小服務了41年後,於2000年8月退休,榮獲李登輝總統宴請並表揚。當時(三、四月)退休的理由是由精神科醫生以「精神虛弱不堪再任教,極需調養」一紙證明,以專案辦理退休。

  2000年,很不幸的經幾次門診後,醫師懷疑有失憶症,應做腦部詳細診斷(檢查)。6月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賴德仁醫師初診、複診,再於8月安排腦部超音波、磁振攝影,並檢查腦壓,查知內人後腦部因跌倒有部分受傷,影響記憶,並診出曾有輕微中風後開始服藥。

  2001年10月中旬經姻親介紹,到台中榮總一名神經科名醫門診二、三次,至11月28日安排接受腦頸動脈超音波、血流脈量及腦波檢查。醫生解釋,腦部磁振攝影檢查結果與10月中山醫院腦科檢查(磁振攝影等)結果一樣,所幸病情尚無惡化,建議繼續服用中山醫院所開的藥物。

分類:

記陳慶餘先生的義行

文/費廣明分隔線

  陳慶餘先生現於中部某安養養護機構受頤養照顧。陳先生祖籍山西省趙城縣,民國9年生於大陸祖籍老家,早年入伍於大陸並隨國軍轉進台灣,迄民國48年以少校軍職階級因傷病辦理退伍。當時身體尚為硬朗,退伍後復在外任職各項工作二十餘年,一生為國家及社會付出,備極辛勞。

  陳伯伯直至民國76年因感年邁體衰,申請進住機構迄今約20餘年,期間並因腿疾至醫學中心實施手術,膝部並裝置人工關節,致後來行動漸差,並由原安養區調整至養護區受照護。

  陳伯伯於養護頤養期間,更能深切體會高齡後的病痛暨感同身受,發現部分長者因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等,尤其部分伙伴至醫院看診或復健等往返費時,為使同為高齡長者能夠獲得更好與便捷的醫療照護等,遂思考希望能做一些為機構及同時頤養等有意義的事情。

  陳伯伯平日閒談中表示,大陸僅有一個弟弟及侄兒,且過去已多次匯款資助,現在他們在大陸已無後顧之憂。並有感於個人晚年接受政府頤養與各層級照顧人員關懷,陳伯伯願將其一生長期省吃儉用的積蓄提領75萬元,委請機構購置三菱八人座「陳餘號」休旅車一輛贈與機構,供機構及頤養長者等服務運用。

分類:

一場完美的演出

文/王豫華

分隔線

  2008年6月18日「2008全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大賽——阿公阿嬤健康活力SHOW」台中市初賽,「中市南屯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阿公阿媽終於完美演出了。雖是一陣兵荒馬亂,但我感受到的是阿公阿媽的潛力不可思議。一直到彩排當天還會搞錯方位的長輩們,居然在我忙著放置道具時,已經就了定位,神情自若的準備演出。演出如何因我身在其中,無法一窺全貌,但我一直持續在感動中,讚嘆不已!

分類: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