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孩子的語言護展

  • 出生至10個月之間:哭聲、笑聲、許多不同的聲音、語調。
  • 10個月~1歲:開始第一個字,爸爸、媽媽等。
  • 2歲左右:常見的名詞、動詞、韻母大致具備。
  • 3歲左右:小短句的發展,大部份的構音都已清楚。如:ㄅ、ㄆ、ㄇ、ㄉ、ㄊ、ㄋ、ㄌ、ㄏ、ㄍ、ㄎ。
  • 4~5歲:除捲舌音外,所有構音都已正確,如叫、ㄑ、ㄒ、ㄗ、ㄘ、ㄙ、ㄈ等。

 

唇顎裂患童為何會有語言問題?

  由於構音器官不夠健全,譬如唇部缺失、硬顎或軟顎全部或部份缺失、軟顎肌群功能不好,或牙齒明顯的咬合不正,以致講話異於其他小孩。中耳功能不佳、中耳積水、長期忽視使得聽力受影響,也可能使語言學習困難,咬字不正確。

常見的語言問題

  • 鼻音過重,如爸爸變成ㄇ丫ˋㄇ丫ˋ,或是鼻息聲流失,空氣由鼻腔流出,使一般口內的氣音變樣,如免子變成ㄉㄨˋ下。
  • 構音異常,口腔運動協調能力不佳,講話都只是喉頭用力,而舌頭不動,以致咬字不清,如哥哥變成ㄜㄜ,氣球變成一ˋ一ㄡˊ。

 

有語言問題怎麼辦?

  • 語言評估一在2歲至3歲時,需接受第一次語言評估。如果一切正常,視情況每半年或一年須追蹤評估一次至六歲為止,以記錄語言發展情形。
  • 語言訓練:

1. 早期的語言訓練-4歲以前,家長必須配合語言治療師的建議,協助患童做吸、吹練習以加強軟顎肌群功能,以及利用遊戲做口腔運動練習,以增加舌頭靈活度與敏感度,使構音更清楚。
2. 醫院裡的語言訓練:在4歲左右,注意力較集中。每星期一次到醫院接受個別式或小組式的語言訓練。
3. 語言夏令營:目的在使患童語言生活化,使正確的構音方式更熟練,同時也養成自自然然的說話方式。

  • 特殊檢查:

  鼻音問題到4歲仍不見改善,則必須接受X光攝影或鼻咽鏡檢查,視情況決定是否接受咽部成形手術或裝置語言輔助器以改善鼻音過重現象。

給家長的建議

  • 語言評估一在2歲至3歲時,需接受第一次語言評估。如果一切正常,視情況每半年或一年須追蹤評估一次至六歲為止,以記錄語言發展情形。
  • 給孩子一個充滿學習語言的環境:例如多和孩子描述所看到的事物,或透過圖片、故事書,幫助孩子的詞彙更豐富,句型更完整。
  • 鼓勵孩子多用口語表達,即使構音不正確,應該聆聽他說話的重點,不要挑剔他的構音正確性。
  • 構音發展隨著年齡不同,父母不可過份強求,要容許你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樣,也有牙牙學語的過渡期。
  • 器官不夠健全以前,不可能有正常的語言。切忌在不良器折感或使用錯誤方法發音。
  • 與語言治療師配合,您的合作,是幫助孩子語言正常的最大關鍵!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