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神經元疾病的言語與溝通
文/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 語言治療師 張妙鄉
前言
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人,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等。會依疾病進展的程度及階段不同,言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是因臉部、喉部和頸部的肌肉進行性的喪失功能而引起。有一些病人,這些功能的喪失,可能進展到完全沒有說話的能力。即所謂的「吶吃」,原因是在言語的運動控制受損;這不同於「失語症」是指處理語言符號的基本功能發生問題,在聽、說、讀、寫方面,字彙、文法的使用等多方面能力減低或「言語失用症」是指對運動言語的組合安排失調。
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人,對於會經歷到言語和溝通上的困難,通常在心理上是沒有準備的。而這言語上的問題也造成個案情緒上和社交上的困擾,且運動神經元受損,通常也會伴隨著進行性的吞嚥困難,這些額外的症狀,將再增加病人的不舒服和挫折感。而目前,對於運動神經元受損而引起言語喪失功能的治療,是針對其症狀性和補償性方面。然而,如何提升運動神經元受損患者的溝通能力,以改善個案的舒適和生活品質是值得重視的。
以下將就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名詞解釋、症狀、治療方式及如何藉由輔助性溝通系統與他人溝通,做一一介紹。
名詞解釋
- 「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它負責將神經衝動,由身體的一部份傳到另一部份,是神經系統構造上與功能上的單位。
- 「運動神經元」是指功能上以神經元傳導運動神經衝動到肌肉引起收縮,又可稱為傳出神經元,是將腦與脊髓的神經衝動傳到肌肉與腺體等動作器,而神經衝動由大腦運動皮質傳到骨胳肌之整個過程。包含兩個神經元,一是腦內之「上運動神經元」,包括皮質腦幹徑、皮質脊髓徑。另一是「下運動神經元」位於腦幹之腦神經的運動神經核、脊髓灰質前角。
- 「吶吃」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系統受損。造成在言語表答的基本運動過程中,言語機轉的肌肉控制受到干擾,產生了言語的含混不清、沙啞、單調或其他異常的說話特徵(如說話速度緩慢、遲疑、斷續等等)。換句話說,由於言語肌肉在控制上的失調(太弱、太慢或無法協調)造成呼吸、發聲、共鳴、構音以及韻律節拍的問題。
症狀
在臨床上,由於不同的損傷部位,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言語機轉症狀。如上運動神經元損傷,造成所謂的「痙攣型吶吃」,是由於言語肌群發生張力過強、痙攣、衰弱及痳痺的現象。使患者呈現出緩慢與用力的說話特徵。在構音上,複雜難發的子音有扭曲的情形、說話音調較低,且單調缺乏變化,音質方面,聽起來較刺耳、粗糙或讓人有「緊壓」的感覺,甚至說話時帶過的鼻音。而下運動神經元損傷,造成所謂的「弛緩型吶吃」,是由於言語肌群發生張力過低、衰弱、萎縮或痳痺的現象引起,可能為單側或雙側性的,受波及的肌肉總量亦不一定,依下運動神經元的受損程度而有別,當第五對三叉神經、第七對顏面神經、第十二對舌下神經受損時,會影響到臉部、雙唇和舌頭的活動不靈活,以致無法清楚的發出子音和母音。第九對舌咽神經及第十對迷走神經受損時,造成顎咽機能不全,說話會有鼻音過重及鼻腔漏氣現象,當迷走神經分枝喉返神經受損時,會造成氣息性發聲及嘶啞聲,而另一是「混合型吶吃」,這通常都會出現於運動神經元受損患者的早期,甚至於持續整個疾病過程。
在幾個研究報告中顯示,第十二對腦神經(舌下神經)是最常被影響的,而第五對腦神經(三叉神經)是最少受到影響的。如研究者針對53位病人做研究,結果顯示94%的個案,在舌下神經有病理改變,而僅8%的個案,在三叉運動神經核被波及,且又有研究者,針對16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病人研究,並和20位正常的個案做比較,發現30%的病人,舌頭是較小的,而且是位於口腔內的後面,舌頭內部的肌肉呈弧線形。
治療方式
一般而言,對於障礙程度不同的患者,基本的處理措施不同,譬如對於重度患者,由於無法透過一般「言語治療」而有所進展,必需依賴所謂的輔助性溝通系統,有關於輔助性溝通系統的選擇原則,我們將於下次介紹。相對的,對於介於輕、中度障礙之間的患者,「言語治療」可以使言語產生相當顯著的進步,吶吃雖有不同言語特徵,但治療的原則卻相通,而治療的重點可分為以下幾點:
- 改進言語肌群的力量:藉由生理功能的增進,以減輕在言語表達上的障礙,增加肌肉強度、力量與動作的正確性,可藉著一些活動,增加言語機轉的靈活度,如在舌頭活動方面有:
- 舌頭伸出縮回
- 舌頭伸出外面再往上翹
- 舌頭向左右嘴角移動
- 舌頭在口內左右移動,推抵兩頰內側
- 用舌頭舔上下唇
- 捲舌作馬蹄聲。
在臉部運動方面,包括
- 不停交換說伊-嗚-伊-嗚
- 露出上下牙後放鬆
- 上下唇內縮後用力發│吧│
- 鼓脹兩頰
- 噘嘴作響
- 吹氣等等
- 增加最大清晰度:藉由面對面,放慢說話速度,過度的發子音、維持母音和過度的臉部表情以及組織句子結構,提示傾聽者關鍵字。
- 保持說話時的能量和減低最小的費力情形:藉由使用簡單的詞句來表達,如使用電報式的說話。餐前聲帶需有適當的休息。並且可使用緊急系統,如通話裝置鈴、蜂音器等。
- 多形式化的策略:藉由給予非口語的技巧,提升溝通能力,包括手勢或符號語言和書寫或指出關鍵字等方式。
- 傾聽者的訓練:藉由問病人是或否的問題,或者,給予病人多發性選擇,重覆句子中不瞭解的部份,再問一次。
- 藉助適當的矯正輔助器材來替代或彌補特定功能的喪失或不足,如以顎咽上堤輔助器,用於「顎咽閉鎖功能不全」的患者,以減少過度鼻音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