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末期MND病患的溝通
文/台北榮總副護理長 沈秉弘
害怕孤單與寂寞,幾乎是人性最脆弱的部份,輕微時,使人感到憂鬱,嚴重時逼得人神經衰弱,情緒失控!
然「MND」末期病人,幾乎終日臥於病榻,24小時,全年無休,伴著他的僅是冰冷的呼吸器,蒼白的日光燈和單調卻又嫌吵雜的呼吸機馬達聲,所有個人情緒「喜」「怒」「哀」「樂」都法暢所宣洩,容易自怨自憐,暗自落淚,內心世界幾乎「黑白」多於「彩色」,若非病患是您自己,您的家人、至友或是您所照顧的病人,那樣的孤寂,是不容易為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如何與末期「MND」病患溝通,並做情緒支持,實在不是簡單的筆墨能詳盡描述,但若您多一份關懷多一份體恤,多一點細心和耐心,我們的病人將有更多一分的溫暖呢!
病情惡化的初期,他面部表情,嘴型、手指、腳趾,尚可在溝通上多加些表達的意思,隨著病況的惡化,這些傳達的表徵,逐漸的遲鈍、僵化,但,是否因為長期的接觸照護,您們的溝通可以經眼神、眨眼、皺眉,不必這語溝通而默契更密合呢!如果是的話,那麼恭禧您,您的關懷與細心,值得大家的學習和喝采,但,如果還未培養出那樣的默契,也不必沮喪,因為「默契」是可以培養的,諸如病人的生理習性怕「冷」怕「熱」,肚子的「飽」「餓」,消化情形,餵食時間,排便狀況,平日的喜好,如看電視,聽音樂,聽廣播,看照片……甚而只是單純的伴著他……等等,都可以讓病人以最簡單的眨眼,動手指或腳趾來表示「是」「不是」「好」「不好」或「要」「不要」,但切記照顧病人的基本護理是需要每天持續的做,而且最好是由同樣的一組人來做;家中的每一位成員,看護者,甚而外籍勞工都要加入,病例群裡,不乏徵聘外勞的,初時的照護,如雞同鴨講、鴨子聽雷,弄得病人情緒低落,照護的人挫折十足,但全天候的相處和照護,很快地,他們比家人更瞭解病人一擠眉一弄眼的意思與需求,曾經有位病患的太太玩笑的說"菲傭比我瞭解我先生的意思,害我好吃醋喲!"雖說這是玩笑話,但也由此可知,多一分溫柔體貼,我們的病人感受在被十分的瞭解與尊重!
除了「默契」溝通外,您也可以製作一些簡單而常用的讀字卡,依著基本的身體或心理層面去推敲他的需要,如天氣轉涼了,「冷」「熱」「穿衣服」「穿襪子」或「開窗」「開風扇」……來識別他的需要。簡單的方法,可用稍硬厚的板夾,做成卡片,或透明投影片,以油性簽字筆,寫下日常常見且常用的字彙,就此舉例:前、後、左、右、遠、近、深、淺、痠、麻、脹、痛、癢、抽、按摩、翻身、抽痰、灌食、大便、小便、開燈、關燈、開、關、門、窗、看電視、聽音樂、讀報紙、看照片、找人、太太、先生、朋友、兒子、女兒、醫生、護士、看護、律師、寫信.....或由身體方面著手:頭髮、頭皮、頭、額、眉、眼、鼻、耳、嘴、舌、牙、頸、肩、上臂、前臂、手心、手背、手指、胸、背、腹、大腿、小腿、腳背、腳底、腳趾、依著生理寫在紙卡上,讓病患來識別表達,以利溝通,甚至可以英文26個字母,讓外籍看護做為與病患溝通之文字,一切都需要我們多一點巧思,才會使病人的表達少一些障礙。
希望這種簡單,卻有點笨拙的點子,能為我們的病友帶來點助益;到底科技如何的日新月異,醫藥如何的推陳佈新,如果沒有完善的護理,沒有關懷,沒有愛心、耐心,甚而感性或性感的碰觸、撫摸,如何談得上「溝通」呢,希望這一點點提醒,能讓我們更人性更理想,也讓我們的病友更感到「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