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榮總神經內科 蔡清標醫師

  運動神經元疾病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萎縮症,好發於40~50歲之中年人,已知毛澤東、"時間簡史"作者霍金,及前美國棒球選手路易都是這類疾病犧牲者。

  早期症狀輕微,可能只是末稍肢體無力、肌肉抽搐,容易疲勞等一般症狀,漸漸進展為肌肉萎縮與吞嚥困難,最後產生呼吸衰竭。依臨床症狀大致可分為二型:

  • 以四肢侵犯開始:症狀首先是四肢肌肉某處開始萎縮無力然後向他處蔓延,最後才產生呼吸衰竭。
  • 以延髓肌肉麻痺開始:在四肢運動還算良好之時,就已出現吞嚥、講話困難之現象,很快就進展成呼吸衰竭。

 

  患者症狀主要以運動神經萎縮為主,感覺神經沒有受到侵犯,因此患者的心智狀態,七情六慾都是正常的,想想一個人頭腦清醒,卻四肢無法動彈,無法自行呼吸,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一般而言,目前對運動神經元疾病產生的原因並不十分了解,5%的病例可能與遺傳及基因缺陷有關,另外有部份的環境因素,如重金屬中毒、鉛中毒等都有報告過,不過90%的病例都是原發性,也就是"不明原因"。

  目前認為造成運動神經萎縮的主要原因,為細胞內的麩胺酸堆積過多,在運動神經元細胞內產生毒性,久而久之造成神經細胞的萎縮。

台灣究竟有多少人罹患此類的疾病?雖然並未作過類似的調查,但以國外十萬分之四的流行率來看,目前台灣應有八百人左右。

  有很多肌肉萎縮的疾病,會先被誤診為運動神經元萎縮疾病,當發生肌肉萎縮時,必須先確認是神經或肌肉的疾病,若確定是神經引起的肌肉萎縮,則需再分辨是周邊神經或是運動神經元萎縮所引起。有些神經萎縮的病例可利用化學療法、血漿透析或注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來治療!因此為了確定是否為可治療成功的神經萎縮病變,必需做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血清特殊抗體檢查,或甚至神經切片才可確認。在國外及台北榮總曾有少數個案,在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疾病後治療恢復的特例。

  本病目前的治療方法可分一般療法及特殊療法:

  • 一般療法:注意呼吸道、消化道的功能,若口水多,可給與少量抗組織胺;若痰多,可給與蒸氣及化痰藥及多翻身以防止褥瘡之一般照顧方法。
  • 特殊療法:短鏈胺基酸、TRH都曾報告有效,而目前唯一經過美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正式核准的藥物為Riluzole(Rilutek)。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