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靖蘭

  當一個人應徵某份工作時,通常被質疑的重點大多是「你有什麼能力可以擔任此工作?」,或「你認為你可以勝任這份工作嗎?」,類似這樣需要求職者自行評估衡量的問題,在工作面談進行中實屬司空見慣,此時雇主方面不但趁機觀察應徵者的機智反應,同時也據此判斷應徵者的表現是否中肯具體,往往是決定錄取與否的關鍵性,而這亦是許多應徵者事前該認真思考以及問自己的問題;那麼身為一個找工作的人,在準備投入就業市場之前該如何檢視自己的條件能力?試問「我能、我會做什麼?」,本身又已具備了那些能力?是否仍欠缺那些條件?到底甚麼樣才算是具有工作能力?工作能力代表的又是什麼?談到工作能力,常聯想到的無非是工作技能,以及相關的知識或者是常識,或許尚加上強烈的工作動機與學習意願,但是具備工作上相關的知識技能,難道就可以做好且持續工作了嗎?是不是就足以應付工作職場上任何程度的要求了?

  簡單說,即使身心障礙者個人內在因素[如工作能力和需求]準備完成,但社會認同社會政策[如工作要求和工作刺激因素]不配合,或者是外在環境阻礙因素去除了,個人內在條件因素卻未能配合,都可能致就業不易或適應不良,這樣一來弱勢群就業能力自然是不夠的。因此,這裡所講的工作能力應是個人內在因素,由此著眼廣拓觀之,欲檢視工作能力,不能不在工作人格方面有一番透澈的自我認知,何謂工作人格?工作人格包含了兩部分,由個人能力及個人職業需求所組成,此兩部分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而形成職業興趣與職業潛能的礎石。能力和需求在形成個人內在特質時,實是互相影響且缺一不可的,而工作人格反映了外在的工作行為,諸如守時、守秩序、接受他人或上司的指導之雅量、能力表現、工作進取心、良好工作習慣和態度、理財行為、休閒行為、團體榮譽感等,正向工作行為,例肯學肯接受他人的督導,從中學習更多技能以及其他相關知識能力,那麼自己所具備的工作能力則可不斷的充實增強;另一方面,工作行為好壞與否又往往直接影響他人對自己工作表現的評價,由此推之工作人格、工作行為、工作能力雖說不同,卻可視為一體三面。換言之,工作能力的高低,應從有形的工作技能與生理限制,以及無形的人格特質、動機需求來加以衡量認定,因為無形的因素往往是有形因素的最佳推動力。

工作能力的自我檢視

  第一步先從本身過去教育歷程與工作經驗的背景開始著手。教育歷程隱含基本工作能力、性向與適應能力,諸如一般語文能力[讀說寫]、算數能力[加減乘除]、文書處理能力、組織推理邏輯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甚至專業技術的培養,以及或可轉移為工作技能的可用的知識、興趣和訓練,另外,在學期間如果有社團活動、課外活動等經驗,也可能可以成為工作能力之一,例如生活管理能力、休閒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工作能力、壓力處理能力、個人情緒處理能力等等;因此,在檢視教育歷程時,最好是一一列舉所有上過的課程,曾經學習過的技藝科目,還有曾經所有參與過的社團和課外活動,然後再舉出自己幾科最拿手的科目,及最喜愛最感興趣的科目和活動,爾來思考這些科目活動有否轉變為工作條件之可能性,便於做為將來工作的基本資產考量,不過要注意的是,學過的東西是否時間太遙遠了,中斷過久疏於練習以至於遺忘而無法成為工作技能。其次,工作經驗則蘊含曾習得的工作技術或技巧、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工作態度與工作習慣,社會適應能力,可資運用的人、事、物資源,以及或有可轉移為為其他工作的相關知識技能;是故,當個體想要瞭解以往工作經驗,可能帶來的工作資產有多少,累積了幾許能力條件,不妨從有生以來第一個工作入手,即使那只是打工性質,都要巨細靡遺地列舉出來。重要的一點是列舉工作經驗時,最好能把每份工作的主要職務、工作期間、離職原因詳述出來,便於分析職業興趣、適應能力,以及工作期間是否夠長足以學到專業技能等。

  第二步,檢視自己的生理功能能力,即殘障生理剩餘功能及生理限制、一般健康情況,例如移動能力,包括是否能往返工作地點、解決交通問題、可否自行移動於工作場所、能否自由且安全的上下樓梯等;如生理耐受度,包括能站多久、能走多久、能跑多久、能爬多遠、能蹲多久、能攀登多高嗎、能維持一個姿勢多久、能保持平衡多久等;如協調能力,包括手眼協調、手腳眼協調、平衡感等;如知覺能力,包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及形狀、大小、顏色、輕重等分辨能力;限制方面,諸如無法做什麼動作,爬、彎腰、走、手不能握東西、不能抬高等。對於生理剩餘功能和限制等殘障情形,還有經過復健可能的預測進展,都可以在醫療復健期間詢問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等,以作為日後參考。

  第三步,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包括與家人、朋友互動情形,或者相處情形,思考一下當你有事時,你會找誰幫忙、傾訴或商量,而他們是否支持你的決定。種種人際關係顯示出你的資源,在必要時可資應用來強化本身的能力,例如借助他們的協助,訓練日常生活管理能力,及獨立生活技巧,等等可增進工作能力的任何事項。家人朋友在心理支持方面亦佔了極大作用,經由他們的鼓勵支持,亦可增加不少自信心。

  最後一步,詳列以上每一項思考過的細目,分成七個大類加以描述,自我分析檢閱具有的條件多寡,應可做一番透徹的工作能力自我瞭解。

脊髓損傷者工作能力自我檢視表

  • 生理特徵:

1. 一般健康情形:
目前有無任何其他疾病/有無原有或合併其他殘障/疾病是否會加重殘障狀況/是否會影響工作的執行/目前有無服用任何藥物/副作用是否會加重殘障狀況/副作用是否會影響工作的執行

2. 輔具使用:輪椅/雙柺/單柺/支架/其他
3. 生理功能與限制:
[1] 生理耐受度:

(1)站多久/走多久/坐多久/爬多久/蹲多久/爬多久/跪多久/慢跑多久/能保持平躺多久
(2)獨立能力/需少量協助/需大量/完全依賴

[2] 手功能: 

右手能握拳和張開 左手能握拳和張開
右手能拿捏小件物品[如螺絲帽] 左手能拿捏小件物品[如螺絲釘]
能同時使用雙手拼裝螺絲釘帽 慣用手能使用筷子、湯匙、叉用餐
雙手能同時使用碗筷、刀叉用餐 雙手能拆解和拼裝原子筆[含筆套]
能扣鈕釦 能戴上手錶
能很快完成以上每項動作[和正常人比較] 能拖拉重物[約十五公斤]
能推動重物[約十五公斤] 能高舉重物[約五公斤]過肩
能提取重物[約五公斤] 能使用小型工具[如小刀、剪刀、扳手]
能使用清潔工具[如掃帚、拖把、抹布]

 

[3] 活力表現: 

能隨意變換工作姿勢 能保持固定工作姿勢[如兩小時以上]
能執行工作活動至少持續六小時 能彎腰拾取物品
能適度運動 能安排參與休閒活動
能與人口語溝通 能與人溝通[使用手語、唇語、筆談]
無礙於聽力辨音機能[使用輔具] 無礙於視覺辨別機能[使用輔具]
能保持專注力[如兩小時以上] 能隨機應變,判斷事有緩急輕重

 

4. 獨立生活技巧:   

能處理日常起居生活活動 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
能購買日常所需用品 能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算數問題
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能按照計畫前往且到達目的地
能處理金錢,管理財務 能辦理銀行郵局事宜
能與人時常保持來往 與人來往,能表現適當禮儀
能注意自己身體健康情形 生病時可處理就醫問題
具做決定的能力 具解決問題的能力

 

  • 智力特徵:
    1. 殘障相關知識
      能瞭解本身的殘障 能瞭解殘障導致的生理限制
      能瞭解疾病或傷害對殘障情形及影響 能瞭解復健對生理功能的增進程度
      能瞭解輔具改善障礙情形的程度
    2. 工作行為
      能遵守公司或組織規則 能準時上下班打卡或簽名
      能遵守規定請假 能定時完成工作
      具工作獨立性 具工作自動自發性
      能承受工作壓力 能接受建設性批評
      須在他人的督導下才能執行職務 能遵照工作指示
      能與他人一起工作而不干擾他人 能與他人分工合作
      能符合工作品質的要求 工作後能收拾工作現場
    3. 理解力與記憶力
      能理解日常周遭的文字、符號、圖案的意思 能理解日常周遭的數字意義
      能理解特殊文章、符號、圖案的意思 能理解與人談話內容
      能跟得上與人交談的普通速度 能記憶日常周遭的人名、電話號碼
      能記憶約50字的短文[五分鐘內]
    4. 教育背景學經歷
      在學時,最喜歡的科目是什麼? 在學時,最不喜歡的科目是什麼?
      在學時,成績最出色的科目有那些? 在學時,成績最不好的科目有那些?
      學過什麼專門科目可轉移為特定工作技能? 參加過什麼課外活動?
      參加過什麼特別的職業訓練? 在活動中所學有否可成為個人條件的?
      在活動中所學有否可轉移為工作技能的?
    5. 工作經驗
      最後三個工作是什麼? 每個工作的工作期以及薪資?
      每個工作,最喜歡做的部份是什麼? 每個工作,最不喜歡做的部份是什麼?
      工作時,最感得意的事是什麼? 工作時,最感失意的事是什麼?
      工作中有否學過專門工作技術? 工作中所學技能是否長期未使用以至於遺忘?
      殘障前,是否有很長的工作中斷期?

       

 

情緒特徵:

是否常無法控制脾氣 是否常心情低潮
是否容易引起情境感傷 是否常需要他人的協助平撫心情
是否喜歡依賴他人的協助 是否欲尋求獨立的機會[自我實現]
是否具強烈工作動機與意願 是否接受自己的殘障且面對
是否有心理支持資源[如家人朋友]

 

價值觀: 

是否不在意薪資高低 是否不以金錢的考量為優先
是否不在意用手勞動 是否不在意舒適的工作環境
是否喜歡穩定性高的工作 是否喜歡安全性高的工作
是否喜歡接受挑戰 是否具有團隊精神
是否願意配合加班 是否願意幫助他人
是否喜歡創作 是否喜歡領導他人
是否具進取心

 

就業的興趣: 

喜歡做什麼工作?
憧憬什麼樣的工作?
希望從工作中得到什麼?

 

家庭環境因素: 

是否家人瞭解且支持你的決定
是否願意支援經濟財務,需要時

 

 其他特殊考量: 

是否需要協助安置家人
是否需要交通方面的協助以強化個人條件
是否需要職業設計以加強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職訓局 1987 殘障者用職能評估檢核表
許天威等 1994 殘障者職業訓練適性職類之研究 職訓局
林千惠等 1996 臺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意願之調查研究 臺灣省政府勞工處
許靖蘭等 1997 復健諮商專業人員工作手冊 中華民國殘障之友就業輔導協會
Brolin,D.E. 1984 Vocational assessment,in:Sheppard,J.L.(Ed.),Rehabilitation counselling:Profession and practice,p127-170. Sydney: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press
Power,P.W. 1984 A guide to vocational assessment. Baltimore:University Park Press
Key,G.L. 1995 Functional capacity assessment, in:Key,G.L.(Ed.),Industrial therapy.Mosby,U.S.A.,p220-246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