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的資訊平權(一)

作者: 
牛暄文


從小到大,我生活在聽人生活圈子裡,受到父母和回歸主流教育影響,我對手語很排斥,甚至不想跟用手語的聾人在一起,害怕會被貼上”聾”標籤,努力的學好口語,結交朋友,相信自己可以成為聽人。

但是卻有一個,是我怎樣也克服不了的障礙,就是講電話,因為聽損高達100分貝,跟人說話都急需仰賴讀唇加聲音,才能理解對話內容,但是電話,因為看不到對方嘴巴,只能聽到聲音,對我來說自然也聽不懂話筒的另一端在說什麼。

記得在高中,開始流行網路聊天室,讓我很開心,因為雖然看不到對方,但是透過打字可以讓我很輕鬆的跟不認識的人聊天,也曾經在網路上和不少女生產生情愫,但是當女生開口說想要我的電話,打電話聽聽我的聲音,我就膽怯了,害怕被人家發現我是聽障,所以一直都沒有勇氣和網友坦白。

進去大學後,雖然可以用口語和同學溝通,結交了不少的朋友,但是在還沒有MSN、智慧型手機,我和同學們連絡都要靠著簡訊,也因此碰過同學覺得要打簡訊通知我很麻煩,就沒邀請我參加聚會,等到我發現我沒參加到一些聚會時,心理其實感到十分落寞,逐漸認知道聽障和聽人之間還是有鴻溝。

大學畢業後,因為很想出國看看別的世界,也以為美國進步的教育,可以幫助我學習英文口語,在親戚的推薦下,就進去了美國知名的聾人大學-高立德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當我進去時,整個人都傻眼,因為這根本是完完全全的聾人世界,沒有人用口語,大家都比手畫腳的聊天,對於從小到大都是使用口語,完全生活在聽人環境裡的我,感到無比震撼。

但已經繳了學費,不得不接受事實,為了和他們溝通,所以就努力學手語,從一開始的只會A、B、C…的字母指拼,慢慢的到可以用簡單的基本手語,在學手語過程中,我發覺到很多是以前從未體驗過的,像是團體討論,如果和聽人,難免會碰倒一堆人七嘴八舌的一直討論,讀唇速度跟不上他們說話速度,所以只能發呆,但是在這,大家都是聾人,透過”手”來討論,一清二楚,完全不會不知道大家在說什麼;另外,高立德大學規定老師上課一律都要使用手語,讓平常上課對老師授課內容一知半解,需要仰賴同學的筆記才可以完整學習的我,上課感到無比開心,不但可以完全理解老師說什麼,還可以舉手發言,向老師提出問題,不用擔心提出的問題是同學已經問過的,或是因為發音不標準,造成老師聽不懂的窘境。

在台灣,因為使用手語有障礙,溝通不方便,所以父母和社會主流希望聽障去學習口語,但是到了美國,我反而因為不能開口說英文,學習手語來解決我的溝通困難;在美國,我處處發現到美國政府對於聾人的照顧和用心,像是講電話,我們聽也聽不清楚,說也說不清楚,因此對電話一直都有障礙,但是在美國,聾人要講電話卻不是難事,有免費視訊電話和TTY(打字翻譯服務系統)兩個可以選者,一個是用視訊透過手譯員,幫忙轉成語音告訴對方,同樣對方的話,轉成手語,如果不會手語的聽障,也可以選擇TTY,只是把手語變成打字而已,而且美國政府保障了聾人的溝通權利,不管是於公於私,都可以免費使用這樣的服務,所以在台灣,信用卡要開卡、半夜肚子餓想叫外送等等,到了美國,通通都不是問題。

但是我覺得美國最重要的是灌輸了社會一個很棒的觀念,就是「提供幫助不是要讓您成為聽人,而是要讓你生活像聽人一樣無障礙」,所以他們很尊重聾人溝通的權利,甚至美國聾人每個人都知道身權法其中一個法條,就是如果聾人需要溝通上的協助,包括請手譯員、筆談等等,相關單位一定要提供協助,不得拒絕,如果對方不願意配合,可以控訴,這樣的一個法條列入美國最高層次的聯邦法,全美50州都要遵守這法規,也保障了聾人的資訊平等。

而美國對於手語也是十分尊重,記得有次寒假我去拜訪我親戚家,表妹突然跟我比手語,讓我感到驚訝,一問之下,才了解美國把手語當成正式語言,許多大學、高中都設有手語選修課程,而且手語還是美國學習語言人口第四多的語言,我也曾經在路上和聾人聊天,旁邊的聽人用手語來跟我打招呼問候,手語在美國真的很普及,也代表了美國對於聾人文化的象徵-手語的保護,不但認可,還廣設課程,甚至規定除了基礎課程可以由聽人來教,進階課程一定要給聾人教,因為手語是聾人的語言,聽人不能越俎代庖,這也是我在台灣,無法體會到的。

相比之下,在台灣,聽障不管是要學習口語還是手語,或是聽障的福利,卻都是交由聽人來決定,刻板認為聽障是在所有身心障礙中遭遇障礙最小的類別,往往忽略掉聽障的障礙是在於溝通,在台灣,申請信用卡,需要打電話核對資料,開卡,我卻沒辦法作到,我比手語,還會被人家投以異樣眼光,何時台灣可以做到像美國這樣的對於聽障文化和資訊平等權力的尊種呢?需要大家一同的努力發聲,不要再當最沉默的身障群族。

(本文化者為聾人協會理事長、公事手語新聞主播和記者,臉書帳號是 mike niu,邀請您一起關心、參與11月30日障礙者的「資訊與文化平權」大遊行。)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