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淑真 

  第一次聽到病友媽媽提起孩子因為病程的漸進導致走路姿勢像鴨子,在學校被老師、同學嘲笑、欺負,被冷落,被排擠,心中真是充滿著訝異:怎會這樣?怎麼這麼過份?學校、老師怎麼也不搭理,而讓孩子覺得自卑、退縮而不願意上學,甚至不願面對人群?

肌萎縮症病友協會在小學進行宣導活動

  後來又聽到許多媽媽談著就學的坎坷路,談到關於人與設施的障礙,常常當其他孩子高高興興入學、升學,病友與爸媽心情開始忐忑不安,擔心著進入學校後會遇到的阻礙,可能又要「過五關斬六將」,經歷多重困難才能讓孩子順利上學,多次挫折的經驗讓他們擔憂,面對學校無障礙設施的缺乏,像教室有門檻、推輪椅無法上洗手間,學校也不願意改善,或是主管答應改善,卻極盡敷衍,一拖再拖。爸媽壓下無奈的心情,只能辛苦的多跑幾趟到學校幫忙孩子,或到學校陪讀。除此之外,他們也憂心孩子在班級中的狀況,害怕遇到沒有愛心的導師,讓孩子在群體關係中受挫,所以常一再拜託學校行政單位,可否情商安排較有愛心的老師擔任孩子的導師,希望孩子可以在就學的日子裡,受到關懷,得到善意的對待,擁有快樂的上學歲月。

  國中畢業後,又是令病友爸媽頭疼的階段,希望孩子可以考得好成績,可以有較高的選擇機會,但有時孩子考上好的學校,卻有可能因無障礙設施的不足而無法進入就讀,他們因為障礙的阻擋,連學校教室都進不去,只能選擇無障礙設施大致上可以配合的學校,於是就學前他們奔波於參觀各個學校,就為了尋找一個可以安身的學校。

  面對這些共同的問題,心中不禁有所疑問:學校應該是愛與教育的殿堂,強調愛的教育,重視著有教無類,但現今的狀況卻是,受病痛折磨的孩子想上學,卻得面對大家異樣的眼光與欺凌;努力堅強地想上學,卻進不了充滿障礙的學校、教室。媽媽們不禁感嘆家中的寶貝,在學校成了二等公民,學校愛的教育也消失無蹤。有時,在學校他們辛苦的抱孩子上下樓、上洗手間,無人給他熱情的幫忙,有的只是視若無睹;到學校情商學校改善無障礙設施,以方便孩子輪椅活動的動線,卻被當成麻煩人物。莫怪這群爸爸、媽媽們感嘆孩子就學生涯障礙重重。

  許多人會說這些要求是一種特權,但以肌萎縮症病友的角度來說,他們並不想要特權,他們要的是一份尊重與愛,因為他們身體的殘缺,使他們在行動上有所限制,但周遭朋友、學校的師生的關懷與協助可以彌補這個缺憾,他們能與他人一樣發揮所長,拓展自己的一片天空。

(作者為「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社工員,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