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者的就業之路
文/蕭詩怡
在「嘉義市聲暉協進會」工作二年的時間裡,眼見無數聽障子女漸漸成長、茁壯,甚至從校園畢業,邁向人生的另一開端——「就業之路」,內心不免有許多的想法及感觸。
或許很多會員並不清楚,協會的工作人員雖然只有二位,負責的業務範圍卻相當的廣泛,從學齡前的早期療育,到出社會後的職業選擇與追蹤輔導。但一直以來,「促進就業」的工作都是列為會務推動的主要重點之一,因為我們深刻的體認到,「就業」這條路是需要雇主、聽障家長、聽障者及協會四方面的努力與配合下,才能完美達成的超級任務。因此對我而言,「就業」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涯規劃的環節,唯有從小給予基本技能的訓練及適切的輔導,方能在面臨選擇職業的抉擇時,享受那甜美的果實。
但是在推動「聽障者就業」的業務時,協會工作人員卻常遭遇多方的挫折與困難,不論在聽障者家長、聽障者本身甚至雇主方面,都有一些旁人無法解開的心結。從以下的分析可看出一些端倪:
- 聽障者家長心態方面
- 對聽障子女就業事務冷漠:認為聽障子女還年輕,找不找工作都無所謂,家長還有能力養活他們;其次,擔心聽障子女在就業的過程中受苦,而不積極支持他們就業;再者,希望協會方面擔負起尋求聽障者就業的責任,並主動打點一切事務。
- 配合度不高:在就業媒合的過程中,家長很少主動與協會保持聯繫或回報聽障者就業的訊息;幾乎不參加協會辦理之相關就業方面的座談會與研習活動。
- 對工作性質抱持高度期待:希望聽障子女的工作場所最好是公家機關、大公司,且工作性質以在辦公室內打電腦或文書處理為優先考慮;再者,工作地點能在嘉義市區,以免聽障者長途奔波。
- 其他方面:就業過程中,希望雇主勿將聽障子女的工作能力與他人做比較,以免傷及自尊心:或無法正視就業世界的殘酷與聽障子女就職能力的差異,因此難以平常心面對就業之路不順遂的因果關係;其次,聽障者的個別差異大且興趣皆不同,家長無法正確掌握子女想要就業的工作性質。
- 聽障者無法順利就業之因
- 工作意願低落:聽障者較缺乏正面的工作認同角色(如:媒體間很少介紹事業成功的聽障者),再加上父母親過度的溺愛與保護時,很容易表現出不成熟的工作人格,直到就業年齡,則無法面對工作的要求而拒絕工作。
- 不了解自己的興趣:許多聽障子女從小在父母親的引導下成長,以致於缺乏對自己的認識與了解,包括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何?可以做什麼工作?喜歡做什麼?
- 工作態度訓練不足:學校的教育中,沒有給予上班、下班的時間觀念,再加上聽障者較具有固執性,因此上班期間偶有遲到早退的事情發生,並且情緒不佳就有曠職的情況產生。
- 無法正確掌握就業資訊:由於聽障者普遍缺乏對就業市場的了解,其對工作世界的憧憬侷限於較少的接觸,因此當被問及將來想從事的工作時,常只能繞者著該障礙類別的人常從事的工作轉,缺乏長遠的規劃。
- 對工作性質挑剔;工作場所最好是公家機關或大公司,如:全買、家樂福等;工作地點以嘉義市區,並在辦公室內打電腦或文書處力的工作性質為優先考慮。
- 協會應努力的方向
- 開拓聽障者的就業機會:與嘉義市就業服務站合作,尋求聽障者的就業機會,並積極配合轉介的工作;再者,協會自行開發聽障者的工作機會。
- 建立完善的就業媒合制度:了解聽障者參與面試時的狀況與建立家長的配合度,並且給予雇主有關聽障員工的注意事項與溝通技巧。
- 落實就業追蹤與輔導的措施;隨時掌握聽障者的就業情形,協助其就業適應;與聽障者家長與雇主間保持良好、暢通的溝通管道;建立完善之聽障者就業資料的個案管理。
- 辦理就業相關座談會與輔導團體:提供完善的支持力量,鼓勵聽障者及其家長能夠撥空參加。
- 舉辦職業訓練的課程:給予聽障者修習第二專長與在職進修的機會,發掘自己的特長,創造就業的新契機。
天下父母心,我們能夠體諒家長們「愛子心切」的心情,但是在面對「就業」這關卡時,仍希望大家能摒棄自己的成見。其實家長們可以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界定「工作」的定義,亦即義務性、無酬的工作也是磨練個人工作能力與態度的好機會。不妨多鼓勵尚未有就業機會的聽障者跨出家門,參與一些義務性的服務工作,不但藉此提升他們社會互動的技巧,並且可以在社會參與中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及能力。
證嚴法師曾說「眼前歡喜就是福」,雖然我們的孩子在聽力上存有某種程度的缺憾,但是誰願意自己成為依賴人口?從工作獲得固定的經濟收入,便是自立自強的起點,因此不論做什麼工作,我們都要以感恩的心,盡心盡力做好。職業無貴賤之分,天底下沒有不能做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事,因此多給人家一分寬容,便是多給自己一分空間。
(本文轉載自嘉義市聲暉協進會2000年7月15日「嘉市聲暉」季刊第27期,作者曾任該協會社工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