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聽損幼兒快樂溝通
文/張素琴
我不是專業人員,只是個擁有二個聽障女兒的專職媽媽。七、八年裡帶領孩子一路走來,也接觸過不少的家庭,心中頗有感觸,願與大家分享一、二。
其實,我們的孩子絕大部分只是聽力損失的障礙而已,家長可不必過於悲傷及怨天尤人。當發現小小孩童重聽時,首要先穩住自己不安的情緒去面對一切。唯有釐清自己糾葛的情感反應,才有辦法看清前面該走的路——如何著手去訓練或教養,或如何尋求社會資源協助等等,而非將時間一味拋擲在南北奔波測試聽力或求神問卜甚或尋求秘方、氣功……,並巴望奇蹟的出現。
殊不知童年只有一次,尤其聽障兒的黃金學習歲月乃是三足歲之前。時間對聽障兒而言是錙銖必較的,若是超過此年齡再給予啟蒙教育,所得到的效益將是事倍功半。家長何苦去追求「虛幻的泡影」來滿足,卻不肯坦然面對「問題核心」呢?
既是約略已確定聽障程度,則得儘快幫小孩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即時給予「聽」的刺激與訓練。只要是能製造聲音的物品,舉凡:家電用品或物美價廉的小小玩具,均是很好的聽能訓練素材。家更是最好的學習環境,而父母即是最佳的老師。
平常和聽障兒說話時儘量挨近耳旁,即使全聾的孩子也有殘存的聽力,可多利用觸覺,讓他感受聲音的存在。多製造情境教學,以豐富的語調變化及肢體語言,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這其間,家長可稍做筆記,記錄日常生活中的認知、理解、聽辨狀況,適時給予補強不足之處。
然而在這種種訓練的前提下,家長尤其需要穩定自己的情緒,讓小孩有安全感,並和他建立起親密關係,讓孩子樂於親近與依賴。同時,千萬別過度期待回饋,才不致引起情感反彈。家長應抱持「今天比昨天有一些進步即可」的態度,切勿給孩子任何壓力,讓他視「說」與「聽」是樁極為快樂美妙的事,不要讓聽障幼兒視其為畏途。
平日多給予孩子鼓勵與肯定,在其漫長艱辛的學習路途上,將會倍感溫馨與甜蜜。而家長也得時時不忘自我充電,時時給自己多一些愛的鼓勵,深信再怎麼艱鉅的未來,也是值得期許的。
(本文轉載自嘉義市聲暉協進會1994年10月20日「嘉市聲暉」季刊第4期。作者的二位聽障女兒目前分別就讀國立大學與國中英語實驗班,小女兒曾榮獲總統教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