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修女的音樂課
文/陳芸英
遠遠看去,德蘭啟智中心教打擊樂的安修女站著,耐心的解釋下一首曲子的注意事項,坐在位置上的小朋友安靜聽講好一會兒,然後,有些小朋友失去耐性,開始講話,沒多久,有些小朋友離開位置,隨意走動,安修女見狀,先用手勢要大家坐下,再用中文說:「安靜,坐下,安靜,坐下。」小朋友真的安靜地坐下來,接著,他們在安修女的指揮和說明下,合奏一首優美的音樂。
「真的是他們演奏的嗎?」從旁邊經過的老師和行政人員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互換眼神,除了安修女說的「安靜,坐下」之外,「小朋友怎麼可能聽得懂英文?」
但小朋友確實認真看著樂譜,煞有介事地搖著鈴鼓,安修女則像交響樂的指揮,完全陶醉其中,如果沒有親眼目睹,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啟智中心小朋友演奏的樂曲呢。
安修女很滿意大家的表演,下課前,發給每人一張貼紙做為鼓勵,大家歡歡喜喜地下課了。
一位老師好奇地跑去問祖平:「安修女說的話你聽得懂嗎?」
祖平點點頭說「懂!」
「你聽得懂安修女說的英文?」老師再確定一次。
不料祖平卻說:「他說國語。」
「怎麼可能?我們聽到了,安修女是說英文。」
後來有一個老師說,他聽過安修女上課,她大部分的時間說英文,然後用很多圖片和肢體語言解釋那些英文,再親自示範一次給小朋友聽,所以小朋友都懂了,「如果不懂,他們怎麼可能合奏樂曲?」
安修女76歲,來自美國,大學和研究所都主修音樂,曾在美國大學擔任音樂系副教授,並擔任鋼琴和小提琴的指導老師,1989年到1994年在肯達基州一所學校擔任5歲20歲特教學生的音樂老師,1995年才向所屬的主顧修女會表達到台灣指導智障學生音樂的強烈意願,被安排到這裡擔任全職義工。
但是樂譜不容意識別,難道他們的樂譜跟一般人不一樣嗎?
音樂課結束後,一些行政人員湊前一探究竟,這回才揭開謎底。
原來安修女針對每個小朋友不同的特性製作不同的鍵盤和樂譜。例如祖平喜歡顏色,他的樂譜和鍵盤就用顏色表示。例如「ㄉㄛ」用紅色代替,他的樂譜和鍵盤上「ㄉㄛ」的音就貼紅色標籤,又如「ㄖㄨㄟ」用綠色代替,他的樂譜和鍵盤上的「ㄖㄨㄟ」就貼綠色標籤,像「ㄇㄧ」用黃色代替,他的樂譜和鍵盤上的「ㄇㄧ」就貼黃色標籤;而偉偉喜歡數字,他的樂譜和鍵盤就貼各種不同的數字;玲玲喜歡形狀,他的樂譜和鍵盤就貼各種不同的形狀;安修女針對每個人的特色製作適合小朋友的樂譜,因此他們很容易根據樂譜而找到鍵盤上的音符,當表演開始,每個人就盡責地表演樂譜上所顯示的符號,將符號經由樂器演奏而成美妙的樂章。
另外,安修女的指揮方式也異於一般人,原來她的指揮棒是圖卡喲。
由於小朋友在肢體或神經系統上的缺陷,所以安修女指導他們之前先用圖卡培養孩子的節奏感。例如快,她就拿出「羚羊」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圖卡,並教孩子快速拍手而嘴巴說「快」,讓他們從快的經驗延展到快速的節拍,以增強小朋友「快」的記憶;又如「大聲」,就拿出鬧鐘放出很大的聲響,讓小朋友有「大聲」的概念;又如「輕輕柔柔」地敲,她就準備柔軟的布料要小朋友輕輕地摸,體驗「輕、柔」的感覺;又如「小聲」,她就墊著腳尖拿著蟋蟀的圖卡,並說「小聲」……,小朋友先接受這些前置訓練,安修女指導打擊樂就不那麼困難了。
演奏開始,需要大聲用力時,安修女就「秀」出「鬧鐘」的圖卡,小朋友就知道這時候需要大聲一點;轉為小聲時,安修女就拿出「蟋蟀」的圖卡,大家就小聲一點;需要快時,安修女就拿出「羚羊」在草原上奔馳的圖卡,大家就加快速度;如果這時候應該輪到右邊的小朋友演奏,安修女就拿出嘴巴向右的圖卡,如果輪到左邊的小朋友演奏,安修女就拿出嘴巴向左的圖卡,在她的指導下,所有因智商、語言所造成的障礙,完全解套。
德蘭小小樂團在安修女的指導下,有些小朋友按照安修女特製的樂譜敲鍵盤,有些小朋友則按照安修女的圖卡決定演奏的快慢,一首曲子在師生的合作無間下,完全不輸給一般小朋友,可見安修女的功力有多深厚。
安修女的中文所知有限,她卻利用音樂的魔力,克服語言的障礙,讓小朋友在音樂課裡快樂地打成一片。
遠遠地看,一位說著英文的老師指導一群小朋友;靜靜的聽,他們正奏出美妙的樂章,誰說他們不是一支優秀的打擊樂隊呢!
(本文取材自《媽媽與吸管——德蘭啟智中心的真愛與奇蹟》一書,感謝健行出版社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