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芸英

  九點整,坐在香君老師對面的貴金老師正扛著兩箱教具走出辦公室,「妳今天是去哪裡?」「喔,今天要到志民家作到宅服務。」「路上要小心喲!」「會啦,謝謝!」

  貴金老師將教具放進後車廂,車子緩緩開出德蘭啟智中心,開到轉角處的一家自助餐店,她停下車,買了一個大餐盒外加兩隻雞腿,走了兩分鐘的路到便利商店加買兩瓶飲料,這才真正上路。

  車子慢慢駛離台南縣玉井市中心,沿路隨處可見「注意落石」、「險降坡」的警告標誌,經過多處坍方正在搶修的危險路段,大約開了一小時二十分鐘左右,貴金老師綁上安全帶,加足馬力向前衝,來到這偏遠山區的盡頭,矗立眼前的是大片山林和一間30年代的破舊房子,門前有兩個小孩正在玩追逐遊戲,男的叫志民,女的叫美美──志民三歲大的妹妹。

  車子停妥,美美欣喜若狂,跑到貴金老師車旁東張西望,志民也隨著美美過來,隨即又跑回去。

  「志民早安!美美早安!」爸爸聽到貴金老師的聲音也出來歡迎老師,「老師早!辛苦了。」然後爸爸跟貴金老師解釋昨天的一場雨如何沖刷前面的路,原本這堂課是昨天上的,因為雨勢大,爸爸機警地打電話到德蘭中心要求老師延期,所以課程才延到今天。雖然貴金老師早上沒課,但下午兩點的課在市中心,來回是趕了一點,但若不趕快幫志民上課,恐怕進度將落後。

  兩兄妹不管大人談什麼事,只顧繞著貴金老師跑。美美伶牙俐齒,一邊跑一邊嘰哩呱啦說個不停,志民不一樣,他只是一直笑,邊跑邊笑,除了笑聲沒有語言。爸爸感嘆地說,被鑑定為自閉症和重度智障的志民成長過程跟一般小孩不一樣,人家「七坐八爬」,他滿周歲才會坐,兩歲才會爬,三歲半才會走路,至今五足歲,最常發出的是「爸……爸……爸……爸……爸」的聲音,除此之外幾乎沒聽他說過什麼話。

  志民的狀況對德蘭的老師來說是特殊的。一般超過三歲的孩子,很需要多一點的同儕互動和文化刺激,所以老師會要求他們到學校上全日的團體課。但「到校上課」對地處偏遠的志民來說談何容易,爸爸僅有的摩托車要翻山越嶺才能到達學校,下山一趟就是兩、三個小時,雖然父兼母職的他樂意配合,不過平日以種農作物維持生計的他要擔起家中所有的重擔,這些壓力讓他的白頭髮提早來到,所以志民爸爸為了生計和生活抗爭的辛苦與無奈,讓德蘭的老師知道「到校上課」的要求對他是多麼的為難,於是對於志民,老師仍舊採用「到宅服務」。

  上課前,貴金老師先幫美美梳理頭髮,再將志民的紙尿布卸下,抱著他說:「尿尿」,同時配著「噓噓」的聲音,有時候志民尿不出來,有時一大泡,然後貴金老師進浴室裝一臉盆的水和拿出毛巾,一邊幫志民洗手,一邊教他用手「擰」毛巾。貴金老師上課前一定先將志民的紙尿布脫下,讓他習慣沒有紙尿的狀態,並教他正確的生活規矩,把手洗乾淨,用毛巾擦擦手,三人大致整理一下屋前的環境,擦乾淨上課的桌椅,一邊叫兩人坐下一邊拿出教具,開始今天的課程。

  今天上的是「配對遊戲」,志民經過前任老師(春秀老師)的指導,對配對遊戲已經進步很多了。他會將牙刷配上牙膏、白飯配上筷子、茶壺配上杯子,他也能正確的將圓形的木頭放進圓形的框框裡,能分辨三角形和正方形等等。不過,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大部分還是由聰明伶俐的美美回答,志民總是在一旁笑著。

  上完第一棠課,貴金老師拿出錄音機,按下音樂鍵,音樂聲響起,三個人圍成一個圓圈,唱歌、跳舞,「老師,再來一次!」通常妹妹的興致都比哥哥高,好像她是主要的學生而哥哥是旁聽生一樣。

  十二點了,該下課了。貴金老師拿出上山前買的便當和飲料給志民和美美吃,然後趁機教他們餐桌禮儀和吃飯規矩。吃完飯喝完飲料,貴金老師幫志民包上尿布,待爸爸從山上回家後才將教具搬上車。

  「跟老師說謝謝!」爸爸會這麼教志民說。

  志民沒說話,但從他依依不捨的眼神,老師似乎讀出志民的心情,每次上課他的心情就有起伏,老師來的時候高興,離開的時候難過,而貴金老師也一樣,總是五味雜陳,沒有一次例外。

(本文取材自《媽媽與吸管——德蘭啟智中心的真愛與奇蹟》一書,感謝健行出版社慨允轉載。)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