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的大敵
文/劉燦宏
肥胖是身體內脂肪的過度累積所造成,肥胖不止是很多疾病的危險因子,更是一種慢性疾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當中,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都與肥胖密切相關。研究調查發現,年齡在19歲以上的國人,有三分之一體重過重或肥胖,而且比例逐年增加,是目前公共衛生醫療急攻為上相當嚴重的問題。
特別是肢體障礙人士,尤其是在年齡超過30歲時,因為活動量通常不如年輕時的多,以及飲食不當、過量等問題,再加上及疾病本身的影響與限制,通常肢體障礙人士發生肥胖的機率會比一般人來得高。依據Evette之統計,下肢肢體障礙者發生肥胖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5倍,而且當肢體障礙人士一旦出現肥胖的問題時,身體除了會和一般人一樣可能發生所有與肥胖相關的併發症外,肢體障礙人士更容易出現肌肉無力、關節變形、脊柱側彎及心肺功能下降等問題,這些疾病都會對肢體障礙人士的生活品質及日常生活功能造成重大影響,可謂二次殘障(double disability)。
肢體障礙人士因為損傷部位以下的動作功能、感覺功能及自主神經功能受損,在生理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因此對於參與活動的意願便降低了,進而產生併發症如:痙攣、慢性疼痛、尿路感染、褥瘡等,有些人甚至容易會產生沮喪、對人生沒有目標等心理層面的疾病。種種的心理加上生理的因素,使得肢體障礙人士對於參與活動的動機更為降低,這樣長期處於靜態、不活動的生活方式中,會造成活動量不足、肌肉量下降、脂肪量增加,因而導致肥胖的產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肥胖同時會對醣類代謝模式產生改變,容易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率,長期以往,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根據DeVivo等人於1993年所做的調查,發現肢體障礙人士得到非缺血性心臟病為常人同年齡者的5.6倍;而Bauman等人的研究發現脊髓損傷截癱患者有較高盛行率罹患缺血性心臟病。因此出現肥胖問題的肢體障礙人士,比一般肥胖者更容易發生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若能增加肢體障礙人士的活動量,對於改善其心肺適能,並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孩童時期罹患小兒麻痺之患者,在其年紀超過30歲,且將慢慢步入進入中年時,隨著年齡增加,除了會出現上下肢肌力減退、關節肌肉疼痛與肺功能(限制型)縮減等,所謂小兒麻痺後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症狀之外,也發現肢體障礙者都有體重過重之現象,因此體重過重已被認為與導致小兒麻痺後症候群之因素有關,並且是且被認為是上肢肌力與步行功能減退的危險因子之一。同時小兒麻痺患者發生高血脂的機會高於一般人,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訓練計畫指出,高血脂症在一般人的發現率仍偏低,小兒麻痺患者平均都有兩個以上的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
目前針對殘障人士肥胖問題的研究仍相當少,在治療方面,主要針對活動不足及飲食不當方面,提供運動建議及營養諮詢為主。肢體障礙者由於肌力不足,採用之運動以伸展及有氧運動形態為主,並儘量避免發生肌肉過度使用(overuse)而產生之肌肉疲勞(muscle fatigue)之情形;在營養諮詢方面,肢體障礙人通常是是大多依賴家人協助三餐或在外解決,因此如何教導肢體殘障人士及照顧者正確之的飲食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作者為2003.10.3.全台首創「身心障礙者減重班」醫療團隊領導人,現任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