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院士的穿鞋經驗
文/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
一直為穿鞋所苦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博士,經台北榮總的介紹,找到「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簡稱鞋技中心)來幫他做鞋了。由於非常的舒適、耐穿著,因此一次訂做了三雙。
- 終於又穿到舒適的鞋
許倬雲院士表示,他在榮總訂做鞋子好多年了,早期榮總復建室還沒有為病人訂做鞋子之前,在土城鄉有內政部所屬,替傷殘官兵做義肢的中心,他最早是在那做鞋子,後來他們的單位歸併到榮總。從榮總一直擴大到現有的規模,許院士已經歷經三代的製鞋師傅了!最近再去榮總訂做鞋子時,榮總表示製鞋師傅已經都離職,就介紹他到鞋技中心。鞋技中心有一套從加拿大進口的電腦掃描及製楦機,兩個小時就可以製作好鞋楦,由鞋技中心侯育文博士負責。許院士說,「侯博士非常的用心」,很多地方都事先想到,在鞋子做好要試穿時,他準備了三套鞋墊,讓許院士試,有平的、有足弓的、無足弓的。許院士在試穿後覺得很舒服,原本設計的抓地力強的鞋底,在許院士意見下,為了好行走,就改為一般的鞋底。許院士一直感激侯博士的用心。
- 開刀五次的病腳,穿鞋是難忘的經歷
許院士談到自己從小的穿鞋經驗。他說他是天生的腳部殘疾,原本腳形和手一樣是向內彎曲,所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能走路,直到九歲時才能行走。當時的鞋子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設計做法(距今約六十多年前的大陸),只是家裡找來鞋匠設計棉底的布鞋,在鞋裡墊了很厚的棉花,當時還不會自己穿,需要別人幫忙穿。等到漸漸長大了,因為是腳背向下,磨出很多的繭來,經常流血。後來從大陸來台,在台大念書時,開始訂做皮鞋,不過也是將就腳板向下的情況製鞋,基本上也是依靠墊棉花來達到舒適。這個情況一直到1957年,許院士到美國念書(1957~1962年),在五年內動了五次手術,以矯正腳形。
當時許院士是醫學院的研究病人,一面念博士學位,而醫學院對他的腳非常有興趣,所以許博士成為研究病人,在五年內做了五次免費的手術,把他的腳形翻過來,讓腳底向下,腳背向上。這五次可說是大手術,所以這時候就必須再另外訂製鞋子,醫學院設計了基本上和現在款式很像的鞋子,最重要的是它做了一個鞋墊,因為許院士沒有腳踝,所以必須靠腳跟提高一點,靠腳掌來彌補無腳踝的問題。他們設計了一個較好的鞋墊,鞋墊的後面高,前面低,而且比較滑,以便於穿著,鞋子就依照許院士的腳形做。當時沒有現有的黏釦,而是使用鞋帶。不過若是在醫院中有護士可以協助穿著,出了醫院就必須自己想辦法穿了。因此在芝加哥大學附屬醫院的復建部商量,鞋子除了有鞋帶外,旁邊還有鬆緊帶,讓腳部可以方便穿脫。同時在鞋上做了三個銅環與鞋眼,讓手可以拉著環,把腳頂進鞋子內;鞋子的基本款式一直都沒有改變。
- 一雙木楦,一用四十年
回到了台灣後,許院士穿了美國帶回來的鞋子,找了土城鄉的國軍傷殘製鞋中心,請他們依照這種鞋子的款式來製作,也做了木楦頭,以及用石膏做的鞋型。這個木楦頭一直用到今年,因為沒有師傅可以製鞋。而來到鞋技中心後,才又重新再量腳,製作新的楦頭。算一算木楦頭從1962年到現在,也用了三、四十年了。在這當中楦頭當然是不會修改,不過人的腳一直在變形,後來許院士的腳穿鞋時變得很緊,因此足部會腫。這個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只有依靠鬆馳鞋帶來解決,但也解決不了,腳還是會痛、長老繭等,直到來了鞋技中心訂做鞋子,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許院士穿上鞋技中心所製作的鞋子非常的滿意,至於那個使用了四十年的木楦頭,留其做紀念,上面釘滿了釘子,也無法再使用了,不過它也記錄了許博士四十年的穿鞋史。許院士說:「這次鞋子改良最大的是使用黏釦來代替以往的鞋帶,而旁邊一樣有鐵環以方便穿脫。」許院士談到,當年在芝加哥設計時,他也一直參與,因為當年動五次手術,每一次手術後的情形都不會一樣的,所以五次手術就改了五個樣子,那種鞋子都不是要長久穿著的。曾經最糟糕的情況是腳上的石膏還沒有脫掉,而在石膏上加上鞋底、鞋跟,等於這石膏做成鞋子用。當時也穿鹿皮靴,是用一根蠅子綁的方式,這是因為腳部手術而暫時穿著的。後來手術後要製作長久穿著的鞋子時,許院士就參與設計了。
- 感謝鞋技中心的用心,盼能擴大為民眾服務
從訂製到試穿,經過三個星期,這當中已製作了二雙,第三雙正要製作,同時也一直試穿、修改到舒適、合腳為止。許院士以自己幾十年來為穿鞋所苦的經驗,希望有這麼好技術與人才的鞋技中心,能擴大為有此困擾的民眾服務,在各大醫院為更多人服務,。因為有穿鞋困擾的人,不是只有病人,最多的應該是腳弓過高,這種鞋子都需要特別處理的。在美國有一名牌鞋子,為腳部高拱的人,搭配了很多的鞋墊,消費者可以一直搭配試穿到合適為止。一般鞋店賣鞋子,六號就是六號,八號就是八號,但是這家鞋店容許雙腳不同號的鞋子,這是需要有一個相當的庫存量,才能做這樣的銷售方式。這是一個很好的銷售觀念,其實有許多人的腳是左右不同大小的。
許院士說,他到鞋技中心訂做鞋子時,看到鞋技中心的人員都很年輕,又很投入工作,因此他認為鞋技中心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單位。他同時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給鞋技中心,他說,鞋技中心可以從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替鞋商設計鞋子,因為台灣一般都是OEM,以別人拿來的鞋樣、規格來做鞋子,如果能自己設計,就能使鞋子更好,讓台灣的鞋子有自己的風格。第二是製作「訂製鞋」,包括:傷殘、畸形腳、特殊大小腳、病理腳、平板腳、足弓太高太低等,依不同的腳形來製作鞋子。這二項的事務都可以開展。
- 應教育國人穿鞋的常識
另外,美國人設計鞋子和我們一般穿鞋的看法不同,譬如小孩子的鞋子,在台灣都是低統低跟,但是美國人設計的童鞋是高統低跟,主要是因為小孩子穿著時若跌倒了,不會傷到腳踝,所以美國人很重視安全、舒適。現在台灣的婦女上班都穿高跟鞋,這是不通的,應該鼓勵她們在工作時不穿高跟鞋,應酬時再穿高跟鞋,工作時應該穿著舒適性高的鞋子。因此他建議鞋技中心多推廣教育,讓台灣的消費者知道鞋子要分類,工作鞋、社交鞋、休閒鞋等要分清楚,可是台灣的消費者較少有這種觀念。這是值得花費一點時間去教育鞋商,再由鞋商去教育顧客。不過這樣的話,一個人就要有二、三雙鞋來替換,那麼鞋子的材料方面,就不需要耐磨性強的高級材料了。以往買一雙鞋的錢,現在可以買二、三雙,不會造成消費者太大的負擔,那麼對消費者的腳是達到保護的目的。對鞋商而言,賣三雙鞋的利潤,必定是比一雙鞋的利潤高,而這樣的觀念是值得推廣的。
而男士們鞋子也要分類,譬如:室內鞋、步行鞋、便鞋、社交鞋、運動鞋等,要分類清楚,因為鞋子畢竟是應不同需求而設計,這種分類、分功能的方式,對鞋類的發展,應該是有利而無弊的。還有些人雙腳的長短不同,這樣的人就需要用鞋子跟的高度來彌補,以使他大腿的骨盆受到的磨損能小一點,因為雙腳長短不一,在走路時,對骨盆的損害很大,這就需要藉用訂製鞋來調製。由於許院士自己雙腳傷殘,所以對於鞋子穿著的觀察力很強。
最後,許院士提供了另一個建議,希望鞋技中心能製作適合病人穿鞋子用的鞋拔子,在手把的地方加上螺絲捲,可以搭配任何長度的管子,那有許多病人若不能彎腰的,也可以站立的穿鞋。許博士不但學識豐富,對穿鞋也有很多寶貴的意見,對鞋技中心及業者,都有莫大的助益。
(本文取材自《鞋技通訊》,感謝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