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對足部的影響
文/侯育文
雖然關節炎可以簡單用關節發炎來解釋,在臨床上的研究是把其視為遺失或破壞在骨與骨中間的軟骨組織在超過一百種不同的關節炎病變上,其區分在於病變如何使軟骨組織受到傷害。雖有不同的起因,但最後都是因破壞而減少軟體組織,並使關節本身發炎。在不同的疾病上,有多項顯示在足部,會影響特別的不同關節。因此對於足部的照料將視不同的病變所影響的不同關節,分別處理。
關節炎的症狀
通常關節炎在症狀上有共同的特性,關節疼痛是其共有的,除了在神精病變的病患上。疼痛的來源是不同的,這對治療上將有不同的方式處理。治療上大致包括:服用止痛藥、減輕體重、改變活動方式;物理治療例如水療、冰/熱敷、舒展運動去減少僵硬的關節,對腫大部分的控制以穿著壓縮長襪。
僵硬的關節,這也是常見的情形,其大小程度在於關節發炎的狀況,時間可能從幾步的走動在骨關節炎中或好幾個小時的疼痛在類風濕關節炎中。
不同的關節炎
- 退化性關節炎
常見於女性、中老年人,且多發於負重關節或遠端指關節。似乎是關節組織對老化、遺傳及環境因素的一種綜合反應,其特徵在於關節軟骨的進行性破壞、耗失,而新骨、軟組織在關節內或附近增殖而長出骨贅或骨疣,更加嚴重的限制關節運動。
- 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是一種影響多器官的慢性炎症,而以關節病變最為顯著,在有滑膜的關節內滑膜發炎、增生,造成疼痛、僵直和變形。發炎現象若蔓延到關節表面,會破壞軟骨,侵蝕硬骨和軟組織,產生一層稱為關節翳的肉芽組織,最後整個關節面會被破壞,由纖維組織所取代,而呈關節黏連。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任何可動關節,特別是手、足、肘、膝等處的小關節。因滑膜增生發炎,破壞軟組織,使韌帶、肌腱鬆脫,再加上機械性壓力和經常使用,造成典型的RA變形。最常發生在近端指間關節與MCP關節(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侵犯MCP關節的結果造成手指向尺骨側偏離。鵝頭指則是因近端指間關節過度伸展而DIP關節(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彎曲而形成的變形。
- 關節黏連性脊椎炎
關節黏連性脊椎炎主要患部是脊椎與髂骼關節,所以有人用病程特色來診斷可能的關節黏連性脊椎炎:潛隱性發作的不舒服、小於四十歲、持續長達三個月以上、伴有晨起僵化和可借運動來改善症狀。簡單的說,背部不舒服,且經放射線診斷為髂骼炎,就可能是此病。它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而被認為是其亞型之一,然而,多發生在年輕人(小於40歲),並且和HLA-B27抗原有相當的關聯(20%HLA-B27陽性的美國白種人有症狀性髂骼炎),且有家族性傾向,故有人認為是另一種不同的疾病。
- 痛風
痛風是指一群與尿酸代謝異常有關的遺傳或非遺傳性疾病,以高血尿酸和復發性的急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特徵。根據統計,除與遺傳有關的嘌呤製造過多而代謝出尿酸過多之兩種疾病(Lesch-Nyhan症和第一型的肝醣儲存疾病)外,痛風很少見於30歲以下,而以45歲上下的男性最易發生。
過多的尿酸可堆積在很多組織中,特別是關節,造成臨床上疼痛的急性痛風關節炎。尿酸鹽會形成痛風石,對組織破壞以軟、硬骨為最劇烈,在X光片上可見到類似打洞的損傷。痛風石沈積處除外耳之外,多在手指、手腕、腳踝、膝蓋和大腳趾,特別是大腳趾為急性發作最好發的部位。嚴格說來,沒有任一關節可以倖免,只是最常侵犯下肢和手部而已。
- 全身性紅斑狼瘡
對此病變,在比例上女性多於男性(比例約9:1)所影響的器官包括心臟、肺、大腸、腎臟和大腦。在臨床上可發現到發炎的關節、蝴蝶紅斑在臉或脖子上。如同類風濕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可導致血管上的病變及發炎,將導致腳指上的血液循環問題。
- 全賴透氏症
此病變包括三個部分:關節炎、尿管炎、結膜炎。關節炎通常在感染後六週後出現,造成手指或腳指腫大,及腳後跟肌腱腫大,病患在足部韌帶的介入點上會有發炎的現象,尤其是在後側跟的部位。
- 牛皮癬性關節炎
牛皮癬性關節炎是一種與牛皮癬有關的關節炎,通常在30~40歲左右,特徵是有皮膚上的病害,也同時有關節發炎與類風濕關節炎類似,有10%左右的病患在最遠的腳指關節有病變,並且腳指甲會有改變。
- 發炎的關節炎
當細菌經由血液進入關節或由外物進入,例如踏上釘子,當關節發炎時,病菌被白血球消滅時,軟骨組織也同時遭到破壞,在臨床上會出現高燒、單一關節的發燒、腫大、有移動時非常疼痛。
治療與評估
在評估上需要一個完善的病歷診斷,除了病患所提供的資料外,應該加上:評估其他病變例如是否有高血壓、家族有無關節炎症狀、現有的藥物治療狀況、病患的活動量。在骨科的治療上著重於以下因素:1. 保護關節避免繼續破壞,以服用藥物或早期的預防方式,例如滑膜截除術。2. 減少疼痛可由止痛藥、固定、關節更換或關節固定術。
- 減少局部性的壓力
一個最好的關節炎照料就是減少局部性關節的壓力。可以從活動量來控制,一般人平均行走8千步,限制其步伐與高衝擊的活動,例如限制跑步與跳躍,都可減輕壓力。另一方面同時減輕體重,因為在走動時,身體承受約三倍的體重,在跑步時約五倍的重量。所以減輕重量對關節負擔有倍數上的減輕效果,進而減少關節炎症狀。
- 鞋類上的改良
從鞋類上的改良通常可減輕足部關節炎的症狀。分散對關節的衝擊力為主要步驟。在骨關節炎上,鞋子壓力在骨刺上會造成疼痛,把在突出骨關節部分的壓力分散,將使疼痛減少許多。例如在跗骨與舟狀骨之間,在其表面上常有骨刺產生,在這例子上可由更改鞋帶部分,改由自黏扣或縮短鞋舌部分都是可採取的方法。
在內足外翻,常是因為鞋子內側無法支撐中間所突出的骨關節,尤其是在第一趾骨部分,在這例子上可改由較深、較寬的前足部分去減少症狀,在製鞋上也可控制在有關節炎的關節上,不要有縫線。
更改鞋底也是方法之一,通常可在前足與中足部分,改以較硬的鞋材。在改變後,在關節炎部分的前足因壓力可分散到後足部,因而減輕壓力與症狀,另一方法也可從中足部分的鞋底作延伸至前足的方式。
對足部的關節炎作用,也可在鞋底部加上岩石狀,病患可以從增加推進能力,而使關節炎減少受力與壓力。底部的岩石狀可被加在鞋底的任何有關節炎的部位。
- 足部輔具的應用
在很多例子上,加入蹠骨墊子可減少在腳指部分上的壓力,尤其是在腳指變型或彎曲的關節炎病患上。在腳拇指上有行動的病變,可在其下方加上全長型的足部輔具,使其減少症狀。在中足部分如有塌陷或是有突出的關節部分,也可以足部輔具方式去減少疼痛及避免造成傷口而導致潰爛。右後足部分,由關節炎病變常會產生外翻或內翻(較少見),在早期階段可用加高的足跟部分足部輔具,例如UCBL(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iomechanic Laboratory)或AFO(托足板),加以控制其病變,並緩和變型所帶來的傷害。
在很多成功的足部手術後,病患如有鞋子與輔具上的配合,將使關節病變減緩並減輕痛苦。尤其是在關節固定手術後,例如在固定關節的鞋底部位加上岩石狀,將使其關節減少受力,並在行動上給與協助。
(本文取材自鞋技通訊2000年7月《鞋技通訊》,作者侯育文博士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研究員,是台灣第一位到美國攻讀足部醫學,並取得執照的專家。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