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魚尼莫何時上小學?
文/連韻文
住在珊瑚礁的小丑魚尼莫要上學了,可是尼莫的爸爸卻很猶豫,是否讓他那有著先天發育不良魚鰭的兒子離開他的保護?他向老師說,尼莫因魚鰭的關係不是游得很好,所以不希望老師帶他到處趴趴走,因為他不相信老師在照顧許多學生的同時,還能注意他兒子的安危。這使得尼莫自尊受損,故意走向危險,而被潛水伕抓走,故事從此展開。我帶著孩子觀賞今年暑假最熱門的3D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時,不禁覺得尼莫爸爸的心情與兩難的處境,真是發展遲緩兒家長的最佳寫照!
從患有腦性麻痺的女兒邁向六歲起,要上小學的壓力就在我心頭縈繞不去。所有的問題都不難預期,過去腦性麻痺兒上學的負面經歷也都隨手可得。我該辭去工作陪小孩度過這關鍵的開始嗎?或是申請緩讀或在家教育,讓她準備好一點再去上學?
由於工作的關係,女兒兩歲半就被我送去普通幼稚園上整天班,那時她不會走路、大小便不會說,連用杯子喝水也不會,可是我卻不擔心把她送到一個新環境。現在她的能力比那時進步多了,為什麼我卻反而擔心?
之前在選擇學前教育機構時,因為女兒各方面發展比較慢,需要強調自主學習、有個別進度的教育方式,而較不適合整班團體上課的形式。我就從符合此條件的幼稚園或托兒(例如蒙特梭利學校)開始去找。我去探訪的學校多數都有試讀的機制,提供家長、兒童和老師互相觀察與溝通的機會,雖然在過程中還是遭到多次委婉的拒絕,但在持續的努力與溝通下,最終還是找到教育理念相合而且願意接受女兒,離我工作地點又不遠的幼稚園。
園方很主動為所有家長安排定期教室觀察以及家長座談或甚至家長讀書會。除此之外,我會額外找園長、老師溝通女兒的發展狀況與個性特色,和老師商量出教導的方法與進度。例如,由於行動不便與害羞,女兒的社會互動性一向不好,我們常常要想一些方法增加她的社會互動。有一次藉著生日,我請老師帶領一個以女兒為中心的生日活動,其中包括了一些女兒有能力參與的體能遊戲(例如匍匐前進比賽)。在遊戲結束後,女兒很開心,而且突然增加了自信,主動地自己溜了滑梯(我們鼓勵她很長一段時間,但在此之前,她一直不敢自己溜)。這些經驗讓我和老師體會到,一個小小的安排就會讓這些小孩在心理上有個突破,但同樣地,一些錯誤的安排也會很容易磨掉他們原本就脆弱的自信與尊嚴。老師的能力與觀念是非常關鍵的。
但在準備入小學時,我卻發現我沒有什麼選擇,只能進入學區的小學(私立學校的特教資源更少)。現在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兒童都可進入一般班級、資源班或特教班,這比起以前許多學校拒絕身心障礙小孩入學,或只以學業成就評估這類小孩,要進步多了(我個人是很肯定教改在這方面的成就)!不過家長在意的可不只如此,入學的權益只是最起碼的保障,我們希望學校、老師不只是形式上接受而已,還必須具備觀念與能力進行真正的融合教育。否則進小學以後,只是讓他們不參加朝會、不上體育課、不用打掃、學習要求低等,變成有特權卻又被放棄的一群,或者更糟糕地被標籤成拖累別人的一群。這只會讓小孩更感到挫折、更沒自信,更無法學習。而一般學生也無法從融合教育中,得到助人的快樂與成就感,學到珍惜自己、尊重別人以及多元的價值觀。
從很多家長的經驗中,我們知道有一部分老師都還未準備好實施融合教育,但小學不能試讀,也不鼓勵未入學前和老師們先溝通或選擇合適的班級。在教育主管單位逐漸提升融合教育的水準之前,也沒有相關單位或民間團體提供家長諮詢或學校的評估資料,所以我們面臨的狀況是把一個發展上較慢、需要好好導引的小孩。送到一個不知是好是壞的陌生環境,難怪家長要緊張了!
學校或許覺得要提供這些訊息或評估是很麻煩的,其實只要學校早半年通知學區內的早療兒來學校參觀、和老師座談或是主動出訪,就可以增加彼此的瞭解,可以幫助家長或學校及早作安排或轉介。主管單位也可能怕評估以後,大家都要找某些個明星老師或學校,但評估的指標可以很多元,每個小朋友的需要不同,家長的觀念與需求也不同,不見得大家都想進同樣的學校。其實越沒有專業的評鑑,家長愈是不瞭解,反而會愈往已有口碑的學校擠。評估不但給家長一個選擇的依據,也是對好的老師與學校的公開肯定,也是對尚未達到水準的學校一個鞭策。幼托機構都已對一些一般性指標作公開評估,為何小學不能?我最後決定替女兒申請緩讀,但我的煩惱沒有解決,只是延後一年!
小丑魚尼莫後來在許多朋友的鼓勵與幫助下,逐漸有了自信與能力,終於從水族箱逃脫出來,回到爸爸的懷抱;爸爸也因此學會了要信任小孩,要學會放手,尼莫從此快樂地上學去!電影的結尾是這樣地圓滿,我想這應該是每個發展遲緩兒家長的自我期許與對學校的期待吧!
(本文作者為台大心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