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之路緩步走
文/包崇敏
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教育是世界的潮流,也是各國特殊教育的趨勢。91學年經台北市政府「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簡稱鑑輔會)鑑定為身心障礙的國中小學生約有8,900餘人,這個數目相當於八個中型學校學生人數總和,證明身心障礙學生就學問題絕非少數個案,亟需加以重視。
在早期療育機構接受學前教育的學齡兒童,如何轉銜至普通國小就讀,往往造成家長們極大的困擾與憂慮,擔心在配套措施不足的情形下,孩子在學校中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部分民間團體人士將這十年來的教改批評得一無是處,更讓家長們不知所措;事實上這波教育改革縱然還有許多有待努力空間,但就身心障礙學童而言,卻提供了更多機會與彈性,讓融合教育能逐漸成為事實,且更符合個別化的需求。這在以前僵硬的精英教育制度下,簡直是不可能的奢望。感謝基層教師及教育主管機構的官員們對特殊教育所做的貢獻。
早期療育兒大多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因此在入學階段,家長們首先面臨的是:需要申請緩讀或在家自行教育嗎?該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如何做好入學準備工作?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要視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與學習需求來決定。特殊教育需要愛心與耐心,讓孩子心智發展更成熟一點再進行融合教育,效果當然會好一些。一般學生是按戶籍地學區就近入學,但依「特殊教育法」第13條規定「身心障礙學生之教育安置,應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為前題提下,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因此家長可以據此為孩子爭取到一所較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學校就讀,而不受學區及額滿學校的入學限制。
有備則無患,入學準備工作更是馬虎不得,熟讀教育部編印的《特殊教育法規選輯》是家長必修的課程(在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台北市三民書局、國家書坊台視總店、台中市五南文化廣場、彰化市新進圖書、高雄市青年書局等處可購得),入學前訪視學校的教學環境,與輔導室及特教組老師請教溝通,讓學校正確瞭解孩子的狀況與需求,進而為學童安排一位能接納他的導師是非常重要的。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更精心編印了《台北市身心障礙教育工作手冊》放在各校的特教組,將所有的特殊教育施要點與計畫、相關公文等彙整,家長可借來仔細參閱,別讓身心障礙學童的權益睡著了。同時各行政區的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各大學特殊教育系所、縣市政府教育局的特教主管科,都可提供家長諮訊相關的問題,也是未來求救的管道。
僅就個人多年來參與特教活動之感想與建議贅述如後,以為家長們參考並祈以眾人之智謀改善之道:
- 縣市政府的教育主管當局應推動在各行政區指定不同障礙類別的重點學校,希望能提供更優質的特教服務,讓弱勢學童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 特殊教育輔助器材如:點字機、調頻助聽器、輪椅、特殊電腦等,調配權應集中於各行政區的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相關支持服務要以個案為對象,並以外加的方式提供給學童就讀學校,將有限的特教經費集中管理與運用,發揮最大效益。
- 特殊教育的專業團隊中,應增加「學校心理師」的參與,每週到各校提供至少半天的專業服務,以解決校園中日益嚴重的心理與情緒問題。
- 身心障礙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是為學童量身打造的教育方案,因此新入學及首次通過鑑定之學生,學校應於身心障礙學生開學後一個月內訂定。而對於已在學之身心障礙學生,學校應於上一學期結束前訂定,並在與其銜接的下一學期開學後立即實施,且每學期至少檢討一次較為妥善。
-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中第十八條所稱,參與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之「專業團隊」,是法律上賦予身心障礙學生的權益。然而各校根本無能力也無經費去組成,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也未整合各類相關的專業人士來協助學校,良法美意仍只是空中樓閣,身心障礙學生也只能自求多福了。事實上學校不組成前述「專業團隊」是違反特殊教育法的,不僅易引起班級導師與資源班特教老師間的爭執,更妨害了身心障礙學生的基本權益。
- 「融合教育」是國內外特殊教育專家所提倡的,應謀以最有效的方式提升一般教師的特教知能,而非讓少數的特教老師以「單打獨鬥」的方式提供特教服務,以至於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中既不能融合也沒有受到適性的教育。
- 教育局應推廣融合運動(Unify Sports)的精神,要求學校在今後舉辦的才藝競賽活動中,規劃身心障礙學生組及融合運動組,讓這群躲在角落中的折翼天使,有站出來參與演出的機會。
- 校園的無障礙空間,不應只是表面硬體的改善,身心障礙學生更需要的是軟體教學內容與受教權益的無障礙。在班級經營上,身心障礙學生仍有如ET(外星人)般的被視為異類,孤獨無奈而無法融入同學的交誼之中,這是非常嚴重的現象。如果老師不能妥善處理,將會使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教育的目的,得到反效果。
- 對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的成績評量方式應有更大的彈性,避免打擊身心障礙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興趣。身心障礙學生的升學是用加額錄取的特殊管道,並不影響一般正常學生的升學權益,無需過於計較。
- 目前特殊教育的法規,尚不足以有效解決各種問題,除了個案資料管理資訊化外,設立身心障礙學生與家長的「單一窗口服務」以及建構弱勢族群終身學習的社會,都是政府未來應優先努力的目標。
身心障礙者的存在是世界各國普遍的現象,行政院主計處2003年的統計資料,登記有案的身心障礙人士已逾60萬人,約為全台灣人口的2.6%,據此台北市至少有15,000位以上的身心障礙學生,這數字尚未包括學習遲緩的兒童。特殊教育已是先進國家的政策,現在不好好做,將來要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我們追求西方教育的成果,也要全盤檢討我國與先進國家在教育制度上的差異,在結構上和法規上進行全面調整。要享受優質教育的果,需先種教改之因和盡教育之責。特殊教育能否從此脫胎換骨,目前是最佳的契機,希望大家運用智慧來共同努力。
(本文作者為聯合國選出的十二位世界模範兒童之一、罹患重度腦性痲痹的包錦蓉之父,現任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常務理事,台北市政府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