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是莘莘學子最難忘的日子,今年六月很特別,因為弘弘從國小畢業,讓我們為父母者再次回到兒時情懷。在畢業即將到來前同學為表達對師長的感恩,特別籌備舉行謝師會,因弘弘的緣故我們與全班同學相處猶如兄弟般,所以被邀參與籌備;在謝師會上充分流露出赤子的真誠,弘弘要求代表全體同學致送老師紀念品,畢業典禮後,當老師向同學離別叮嚀哽咽說不出話時,弘弘也流下離情的眼淚,這些都充分表現了我們的孩子「有情」的特質,在伴隨著他從幼稚園到國小的校園生活過程,過去九年間無論老師、同學或家長,我們誠摯的表達感恩外,還是感恩,順境固然得到安慰,處逆境依然獲得人生的成長,如今雖然是階段的圓滿結束,但緊接著又得嚴肅面臨另一個新階段,積極準備迎接另一場挑戰。

  就學問題往往是家長面對唐氏症兒適應社會的第一堂課。回憶弘弘四歲時送他到啟智幼稚園上課,他不願進入教室,隨後得到居家鄰邊幼稚園老師的接納,開啟了學習群體生活,及至幸運的有機會走普通班度過六年的國小生活,在這漫長期間心理調適與關係互動的點滴過程,謹述於后,藉此分享並供參酌:

入學前

  每當小孩即將進入幼稚教育時,讓我們最掙札的是往那裡送?一般幼稚園是否接納?特教幼稚園又在那裡?這些問題著實令父母傷透腦筋,至於該上國小時也同樣考驗父母的抉擇能力,個人觀察或許進入特教啟智的學習環境,家長的困境可能較少,如果要進入正常的教學環境,那就不得不要周詳評估,幾點淺見列略述於后:

  • 認識自理條件:居家生活自理的養成,有助於適應社會群體生活,減少他人不必要的負擔,增加被接納的意願,因此,居家培養自理的獨立性非常重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應社會能力愈高,所以我們必須清楚自己小孩自理能力的程度,俾免造成事後困擾及不便。
  • 家長期待目標:身心障礙兒童家長面對入學的期待目標,應先自我調適,讓孩子進入一般幼稚園或國小普通班,應著重群體生活的適應,建立與社會正常的人際關係為主,其次才為認知,最後才是考量智科的學習,通常學校德、智、體、群、美五育的評量,智育表現最差,其他均可達到中等以上,而智育的發展似以國、數科能力最差,自、社科尚能理解。因此,先天的智能不足,所帶來的學習障礙不容父母忽視,錯誤的期待只增親子關係負面的影響,造成小孩生活的死懼不安,將得不償失。
  • 老師接納態度:建立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首次與老師接觸時,建議父母與小孩應一齊在場,當然儀容、態度必須得體,使老師有受尊重的感覺,對於老師所提的問題,盡量配合回應,並讓老師瞭解家長的心聲或期許。
  • 家長配合程度:正常的學習環境,每班學生眾多,家長應體諒老師的辛苦,絕不可能要求特別服務,相對的具經驗的老師,自然有辦法幫我們的孩子,家長要充分信任,更要心存感激,最重要的是父母間應主動與老師保持直接的溝通,掌握孩子學習狀況,隨時協助解決一些小問題,更不要忽視與同學們的互動,如此,才能拉近孩子與同學間的距離,使正常的小孩在機會教育中,學習接納心智障礙者,並發揮愛的扶持,因此家長積極配合,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得到「尊嚴」。
  • 學校教育品質:這裡所指的是啟智班,當初之所以會上普通班,有兩個理由,一為該校啟智班據我們瞭解,師資並非學有專長之特教老師,一般評價不好,且都是收重度智障,另一為學校讓我們有選擇的機會,如果到了普通班實在無法接受,可回啟智班,所幸老師的接納,孩子的配合,使孩子真正過了六年愉快的國小生活。倘若學校注重啟智教育,個人的建議當然讓孩子上啟智班,但也必需家長積極投入,使啟智教學更合乎社會化。
  • 學校路線考量:居家與學校距離及家長接送的配合條件,也可能影響孩子是否上普通班,基於家長與老師良性互動的維繫,如果家長因工作時間、地點、家庭因素等無法伴隨上下學的狀況下,唯以進啟智班為上策,因為有專車接送。所以從居家到學校這段路程,正好是每日定時的親子互動時,讓孩子愉快的上學去,回家的路上又有父母的陪伴更感到安全及安心。

 

入學後

  經過入學前的審慎評估,將孩子送進了一般幼稚園或國小普通班後,其實家長就相似跟孩子一樣上學般,應秉持堅強毅力,積極與學校開始互動關係:

  • 經常與老師溝通、理性訴求:從孩子上學之後,老師會一視同仁對待我們的孩子,但漸漸的會發覺到學習上的障礙,多少影響到老師的教學挫折感,此時,家長應安慰老師,引導老師輔導方向著重在生活行為的矯正,家長負責居家的課業輔導,以上情形在一、二年級時常會發生;對於可以指導老師加強教學或行為管理的方法,宜採商議的方式,以建議取得共識,不宜強勢要求。對待老師的態度能亦友亦師,想必相處融洽,彼此關懷。
  • 協助性支持班內活動:競爭是社會自然的現象,因此學校舉辦任何活動,正好是家長投入的最佳時機,班上的表現也直接影響老師的教學績效及形象,參與支持活動,應該是對老師最實惠的回饋,這也是老師展現凝聚的力量,當然是指導,而非主導,在指導原則下要讓同學共同參與活動的計劃與執行時具有成究感,同時讓同學也體驗學習成長及珍惜資源的可貴。
  • 適時的獎勵及排解問題:因為我們孩子發育遲緩,與老師溝通及協調安排班上善良的同學協助照顧,當然也會讓全班同學有機會主動幫忙,對於特殊情況下的表現,除了精神外更應給予實質獎勵,獎勵的目的在喚起大家重視扶持弱勢,孩子的表達能力也是較弱,因此有些舉動或許會招來頑皮同學的欺侮或誣告罪名,造成老師處理時的困境,此時家長應就孩子的個性習慣與老師協談,幫老師釐清是非,預防事情重覆發生,不讓孩子再受傷害。
  • 充分瞭解上課狀況,掌握學習興趣:自國小三年級以後,除國、數科由班導師負擔外,其他課程由科任老師負責教學,以我們的子情況,科任老師得視接納的程度,直接影響孩子上課的意願及興趣.通常不懂得鼓勵的老師,最不受孩子喜歡,另一方面從孩子每天放學回家的表現,也可窺視一、二,至於孩子喜歡的課程,居家時都會要求跟他互動溫習,而對他毫無吸引的課程,就得請班上同學學特別叮嚀上課時要注意別往外溜了。
  • 適度與行政人員,建立人際關係:學校教育系統的老師,我們可以從班導師的影響,擴及認識到其他的老師,從眾多老師中獲取可貴的資源資訊,至於行政人員我們也該不分彼此,因為孩子身心的特殊,所以偶發事情常會發生,此時對我們的幫忙與協助,將產生正面的作用,連校工、大門的警衛都不應放過,只要有任何動靜,將會很主動的報告有關人員注意,變成幾乎是家長放在學校的眼線,這時家長將孩子放在學校會更安心。
  • 調整班級時慎選班導師:如無任何情況,一般是每兩年要調班一次,國小六年要經過三次調整班級,任何一次對孩子都是新的考驗,但最主要的還是班導師,能夠得到接納的老師,孩子適應時間縮短,正常生活就不受影響,否則情緒反應會延續較長.選擇接納老師有賴家長平常人際關係經營,才能瞭解掌握順利的達到目的。

 

課後輔導

  • 如何誘導寫「家長連絡簿」:家長除了與老師的面對溝通,另外雙向溝通的管道就是「家長連絡簿」,儘量要求老師指派同學幫忙孩子寫連絡簿,除了瞭解回家應準備的功課外,還可藉此練習寫字及認字,同時老師可就當天表現情形表示意見,讓家長配合處理,所以連絡簿另一功能就是課後居家輔導的依據。
  • 居家輔導:孩子的耐性分兩方面,對於自己喜歡的事,通常且有高度的執著但對於功課的指導,具有強烈排斥感,所以表現得非常沒有耐性,個人建議每天安排功課在習字方面可與老師商量減量。另外再做些認知方面的啟發,時間不宜太久,當發現開始分心時就得停止,但希望能給予複習的機會來加深印象,幫助記憶。居家生活要訓練定時做息的習慣與正常孩子一樣,有充分的休息,才能有充沛的精神,效果才能顯著。
  • 特別輔導:我們孩子與正常孩子的不同點,最大差別在智能不足,因此多元的學習課程,對他們應該幫助很少,也不適合;如果從興趣中去發掘潛能的話,個別的特別輔導應是必要,為了使孩子在興趣中成長,有賴家長細心的觀察,適時的培養,成效將可預期。

 

  漫長九年,無數的煎熬,隨著孩子的年長,著實讓我們在人生歷練中,不斷得到寶貴的啟示。善待我們的孩子,同樣能幫我們改變人生觀,凝聚家庭融合力。觀察所及唐氏症的特性除了模仿力強可塑性高外、最知足、具善解、會感恩、能包容,這些都是孩子發自內心的誠摯真情,希望家長用心觀察,藉此竭力與孩子學習及自省,總之身心障礙學齡兒童,究竟該上什麼班?確實考驗家長的決擇,絕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就能成就一切,還是多為孩子設想,也不可能當成問題,經由討論表決而得到絕對的答案,因此,藉由個案的經驗分享,提醒類似情況的家長、用心去思考。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