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篇-父母角色與情緒之調整
父母應該明白這些階段性的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但重要的是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問題,接納自己也接納心智障礙孩子,將負面的情緒轉化成積極的態度,培養對孩子的合理期待並避免溺愛。
父母應肯定孩子也是一個有情感、有尊嚴的獨立個體,有權利和其他人一樣過著人性化的生活。
父母應積極地面對事實,克服自卑與矛盾的心理,建立對心智障礙的正確認識。儘早協助孩子成長與學習,發揮潛能,成為一個更獨立的個人。
- 面對現實,不要有罪惡感
如果確定孩子是心智障礙時,家長應該面對問題,向醫生、特教老師及其它有關專業人士尋求協助,安排一套適合孩子的個別教養計劃,循序漸進。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胡思亂想,否則對孩子、對家人和自己都沒有好處。
- 夫妻雙方應該共同負起責任,分擔照顧工作
夫妻雙方應共同分擔責任,不要把照顧工作留給其中一人來獨力承擔。夫妻應一起討論和制定可以配合整個家庭生活的教養計劃。例如平時作息時間的分配,處理家務和照顧心智障礙孩子特殊需要的分工安排等。
- 認識並妥善應用社會資源
心智障礙孩子也是社會的一份子,父母應盡量認識和運用社會中各種資源,例如:民間團體、政府服務及專業人員等協助,以便更有效地協助孩子學習與成長。
- 主動參與學校和其他相關機構的家長活動
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應盡量參加學校或其他為心智障礙者服務的機構所舉辦的家長活動,例如:座談會或演講,不但可以學習輔導孩子的方法,也可以和其他父母互相交流經驗,進而提昇照顧子女的信心和能力。
- 參加家長會,和其他心智障礙者父母互相聯繫
透過有組織的家長團體,父母可以認識其他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彼此交換經驗和心得,同時可以討論如何有效地為孩子爭取各種權益與福利。
- 爭取親友鄰居的支持
父母不要因為生了一個心智障礙兒而感到羞恥或害怕。對親友鄰居,可以主動地告訴他們孩子的情況,讓他們了解,不僅有助於減少他們的疑慮,更進一步得到他們的接納與支持。如果解釋以後,別人對心智障礙孩子仍不諒解或抱有偏見與歧視,父母也不必因此而感到不安。
- 保持身心健康,走更長遠的路
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時要維持平靜的心情,才能負起養兒育女的工作,所以不要因時間緊迫而忘記吃飯或不睡覺;不要因忙碌而忘記運動;情緒低落時,要盡量找別人談,疏解心中的困境。
- 留一點私人活動時間給自己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而忘了自己的需要,一定要為自己留一段私人的時間,以便鬆弛身心,培養個人興趣,同時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父母可以試著和其他一些有心智障礙孩子的家庭,安排互相照顧孩子的活動,以便讓自己可以抽出時間來進行個人活動。
- 全天候的二十四小時照顧並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很多父母認為整天形影不離地照顧才是最有效、才算盡責任,不但弄得自己筋疲力盡,也造成孩子的壓力。比較好的方法是:將日常生活做有計畫地安排,讓孩子和自己有一定的生活作息規律,然後按步就班逐步實行,以便對時間做最有效的利用。
- 不要因為過份專心於心智障礙孩子而忽略其他家庭成員的需要
雖然心智障礙孩子需要比較多的照顧和協助,但父母不要因此而溺愛他,要求其他人作不合理的犧牲。父母應作公平合理的安排,不要給心智障礙孩子過多的特權以爭取心智障礙孩子的兄弟姊妹的諒解。
- 從照顧過程中發展自我、實現自我
教養心智障礙孩子,雖然不能立竿見影,但家長有可能從照顧中得到自我發展的機會,例如可能變得更有耐心,更能了解別人的困難和需要,更樂意幫助別人,甚至為了協助孩子學習或適應生活而習得一門技能,譬如電腦和開車等。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如何協助我們永遠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