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以後,家長應經常留心觀察他的身心發展,以便及早發現心智障礙情形,適時地給予治療與訓練,減少心智障礙所帶來的不良發展。

  • 定期接受有關測驗
  1.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應為他們安排定期的全面性健康檢查,需要時再進一步接受體能及智力測驗。
  2. 重視嬰幼兒所應接受之各種預防注射。
  3. 要求醫院做新生兒先天代謝異常之篩檢並追蹤其結果。目前我國篩檢項目包括苯酮尿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高胱氨酸尿症、羊乳糖血症及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鋂缺乏症。(王本榮,1992)
  4. 全民健保施行後,○-4歲,享有6次免費健康檢查。

 

  • 高危險群嬰幼兒的監視系統

  針對包括有心智障礙、殘障、畸胎及習慣性流產、早產者、高齡初產、母親妊娠有不正常出血、毒血症、糖尿病、早產、迫切早產、子宮內胎兒發育不良或胎兒窘迫,出生時產程過長、急產、窒息、臍帶繞頸、羊水混濁、重度黃疸,體重過重或不足,頭圍不正常,出生後新生兒有痙攣、無呼吸、發紺、反覆嘔吐、低體溫、活力不良、尖銳啼泣、哺乳障礙等情況,就必須由小兒神經科醫師從姿勢、反射、張力的異常與否,配合各種檢查,如染色體檢查,先天感染檢查、神經代 謝檢查,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及神經生理學檢查等一系列評估,作成診斷、對確定者安排進一步的療育,如未確定者則須密切追蹤。(王本榮,1992)

  • 留意孩子的身心發展

  如果你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某方面出現顯著的緩慢,你應向有關的專業人士諮詢,如小兒科、家醫科及公共衛生醫師等。以下是一些簡單的指標:

  1. 到了六個月大時對外界刺激還不會做適當反應,例如對聲音及色澤鮮豔或明亮的東西沒反應。
  2. 超過一歲還不會自己坐穩、不會爬行。
  3. 到了二歲還不會自己走路。
  4. 到了三歲還不會說簡單的單字。
  5. 過分安靜或反應異常緩慢。
  6. 過分活躍好動。

 

  • 智能障礙者的類別與發展特性表

  透過智能障礙者的類別與發展特性表 ,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智能障礙者的在不同階可能可以發展的能力。 

類別 輕度 中度 重要 極重度
智商 70-50IQ 50-35IQ 35-20IQ 20IQ以下
心智年齡 7-11歲 6-7歲 3-5歲 3歲以下
佔人口百分比% 1.7% 0.2% 0.06%




(0-5歲)
能夠發展社交與溝通技能,感覺動作方面稍差,但與正常童沒有顯著差異,年紀稍長才會顯出差別。 會說話或學習溝通,社會知覺不好,動作發展普通,容易學會自理技能。 動作發展不佳,口語或其溝通技能發展極少,不易學得生活自理技能。 智能明顯遲緩,感官動作方面的功能很差,需要養護性照顧




(6-20歲)
到18、19歲才能學會六年級程的技能,能接受指導符合社會要求。 可以學習社會與職業技能,超過二年級的技能與知識不易學會,或許能學習單獨往返於熟悉的地方。 可以學習溝通或說話,如經系統地訓練,可學得基本衛生習慣。 能發展一些動作,對自理技能的訓練的反應很有限。




(21歲以上)
能夠培養社會與職業技能,足以維持自己的生存,但如遭遇社會或經濟困難,則需輔導與支援。 可以在保護性的半技巧或無技巧性工作場所裡自立,如遭遇社會或經濟困難時,需要督導及輔助。 在完全督導下能達到部分自立,在控制的情境下,能培養一些有用的自我保護技能。 能發展一些動作與口語,或可學習有限的自理技能,需要養護性的照顧。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如何協助我們永遠的寶貝」。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