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知命的種子媽媽

文/小面族

  1983年,李秀貞順利的生下第二胎,兒子長得十分健壯,取名詹家豪。由於醫院病房緊繃,因此,母子兩人在兒子出生後第三天就出院了。第四天、第五天,她發現孩子有嗜睡的現象,不餓不哭,臉色也越來越蠟黃。家裡的長輩說,新生兒都是這樣的,沒關係啦!但秀貞覺得不對勁,趕緊送孩子去醫院,但一切已太遲了……。

  具有客家血統的兒子因蠶豆症引起急性溶血現象。雖經即刻換血,但孩子已經變成中重度腦性痲痹症患者,並帶有聽力障礙。台灣的「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新生兒篩檢)在1984年才全面展開,蠶豆症是其中一項。她也碰到一些類似的個案,只因孩子們「不幸」早生了幾年。

  多年來,中華民國婦幼衛生協會,接受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辦理中、南部十二縣(市)有接生業務之婦產科醫療院所及部份偏遠地區衛生所(室)共203所的「新生兒篩檢」五項檢驗工作。自1993年9月至1999年12月31日止,他們總共篩檢了484,484人次,經確認異常的個案計有:苯酮尿症12例、高胱胺酸尿症4例、半乳糖血症2例、甲狀腺低能症307例,而蠶豆症竟高達9,756例。若沒有這項篩檢,台灣每年將會多出數千個家豪,也讓數千個像秀貞一樣的母親心碎。

  然而,樂觀、認命的夫妻倆很快的就接受了上天的安排,秀貞也心懷感激,因為每每在命運轉折處,就有貴人出現。孩子一歲半起,她便開始帶他去台大醫院做復建。那時的家豪雖然整天躺著,無法起身,但體格壯碩,全賴媽媽辛苦的背著進出醫院。三歲半左右,有人介紹學成回國的陳顯昌復建師給他們,家豪才改成每週二次在家接受復建,秀貞也稍稍鬆了一口氣。孩子漸漸進步,從無法行走到可以跌跌撞撞的放手走路,然而復建師、秀貞夫妻的雙手及腰身也都受傷了,只因「犧牲換來重生」──大人的拉力成就了孩子行走的能力。

  家豪一直就是個情緒平穩的乖小孩,晚上9點上床,半夜也不哭鬧。腦性痲痹兒由於氣血不通,因此睡著一小時後會滿身大汗,這時須幫他換過衣服,否則容易感冒。說起來,秀貞覺得孩子並不難帶,但是心情仍是繃緊的。全家有十年的時間謝絕交際,全心照顧家豪,直到他進入小學為止。

  家豪六歲時,秀貞送他去做語言聽力訓練,每週六天,每次半天,前後達三年之久。七歲上輔大幼稚園普通班,全班只有他一個腦性痲痹兒。借重助聽器,他擁有一般人50%的聽力,也可以講些短句子。透過觀察別的孩子,他會跟著做動作,因此除了流口水、走路要人扶之外,一切都適應得很好。

  正在思考要選擇怎麼樣的小學時,貴人又出現了。透過一個朋友的通報,九歲的家豪進入歷史悠久的光仁小學啟智班,並順利的自國中部畢業,如今就讀,台北市立啟智學校高一。

  十九歲的家豪會打電腦,畫圖很不錯,更厲害的是他的空間感。他從未迷路過,而電視新聞播出某個國家的地圖時,他馬上可以在地球儀上找到它。在家時,他很勤快,自己整理房間,睡覺前幫忙鎖門。秀貞生病時,他遞茶水、拿藥,隨時關心媽媽的情況。至於家豪的未來規劃,秀貞沒有想太多,她認為,透過社會福利機構的職訓計畫,家豪應該可以順利就業。

  談起發展遲緩兒的家長支持團體,秀貞應是台灣最早參與的成員之一。早在七年前,她就參加過「中華民國腦性痲痹協會」舉辦的兩期活動,每期約有8堂課。2001年10月,她則參加了「台北市私立同舟發展中心」舉辦的「心靈支持成長營」。

  與「心靈支持成長營」的年輕媽媽相處二個月,她覺得時空真的不一樣了。想當初,她帶著家豪四處從事復建、語言治療時,官方的任何補助都沒有,甚至輔具還是家長自己做的;而她能想的,也就是如何把孩子養大罷了!現在的遲緩兒家長則是除了養育,更關注就學、就業的問題。她只能感嘆:資源來得太遲,也仍太少。目前,她想扮演的是種子媽媽的角色,分享自己過往艱辛的摸索經驗,陪伴年輕的家長走得踏實一點。

  二十年一路走來,她想提醒家有遲緩兒的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滿滿的愛,也千萬別忽略家中其他的兒女或成員。更要善待自己,好好愛自己,留意自己的健康,必要時可請外傭或家事管理員分攤工作,讓自己有卸下擔子、透氣的時候,因為──路是長遠的。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