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敏

「你太閒啦?」

  有些事,不做,不會有人怪你;做了,接受監督還可能挨罵。組織公益協會團體就是。

  有一群人,他們的愛很單純,且有極大感染力。讓原本想要清新自在,簡單生活的我們不能假裝看不見。

  四年多來,幾個「小草聯誼會」的義工,用心疼惜著深為精神疾病所苦的病友和家屬。從「不以為然」到「深受感動」,我們決定一起投入這個有意義的行動。

「已經有很多這樣的團體了吧!沒有嗎?」

  有,但是,不夠。

  被硫酸潑到的小學生是那位躁鬱症患者的什麼人?答案是:陌生人。驚訝、痛心,我們沒有本錢「等一下」。我們原本陌生,認同後牽起手。召開成立大會,選出理監事(六位病友、四位家屬、兩位病友的好朋友),正式立案,聘任總幹事。大家出錢、捐東西,不賺錢還可以如此快樂,都覺得新鮮。

「你們又不是醫生,怎麼幫助病友?」

  跟許多人一樣,我覺得自己一輩子不會得憂鬱症。但是,我真的認同這一群「小草」的做法。

  1. 口水功德、主動關懷。小草志工很雞婆。憂鬱病友不吃飯,他大熱天跑去陪他吃飯,勸他吃藥。病友都不好意思了。
  2. 挺病友、疼家屬。太太氣:「一個大男人恐什麼慌,根本是偷懶。」家屬不諒解,病友自卑。志工安慰病友,要體諒家人。而且:「沒關係,這個病會好。你看,我現在都好了。」
  3. 陪病友,讓家屬休息。陪病友唱歌、運動、聽演講,讓家屬喘一口氣。
  4. 全年無休,不離不棄。「張大哥,我走之前,要跟你說一聲謝謝。」七二水災(2004年敏督利颱風)大雨的半夜三點,天保佑,我們來得及救回一條生命。手機二十四小時不關機是小草志工的第一守則。不讓病友和家屬在危難時,連一根草都抓不到。

2004年12月「高雄市小草關懷協會」舉行成果展兼義賣會。

「就缺你一個!」

  很殘忍地,「貧」、「病」總是分不開。多數病人家境不好,對待病友的態度也從「保護」、「冷漠」到「放棄」。很多病友沒有閱讀習慣,家屬教育程度也不高。不知道要找醫生,也不好好吃藥。家屬的痛苦超乎想像,經常比病友更想結束生命。

  「小草」們接受醫院的團體治療後,約定好互相關懷、珍惜自己,疼惜別人。得到了家人的肯定,醫師、心理師的鼓勵,並且受邀到大學醫學院,現身說法,讓準醫師了解病患,重視醫病關係。

  病友發病時無法等候,家屬需要依靠。一通電話一小時以上是正常的。小草以同理心,給予值得信賴的友誼,病友有歸屬感,家屬得到支援。哪怕這個病終究不會好,都要一起取暖,尊嚴快樂地活著。我們需要很多有愛心、有耐心、有智慧的志工,也需要你的協助。

「感恩、疼惜、不離、不棄」

  愛,永遠不嫌多,永遠不太遲。小草從自身的「痛」走出來,「感恩」自己還有的,「疼惜」還在受苦的。儘管能力有限,總希望溫柔地貼近你的心,告訴你:「你的痛,我懂!」、「沒關係,我在!」,堅持在誤解排斥聲中傳達「不離」、「不棄」的信念。

(作者是病友家屬,現任「高雄市小草關懷協會」理事長。本文轉載自2004年8月8日協會「小草會訊」創刊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分類: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