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一隆

  和高雄市私立啟英小學的淵源,對我而言,不是只有一年、二年,而是歷經兩代十數年的淵遠流長。

  啟英小學是以安置聾啞小朋友為主的特殊教育學校。在過去的那個缺乏特教資源的年代而言,啟英小學的存在,的確對於許多家中有聾啞小朋友的家長而言,提供了一個教育,安置甚至職業訓練的資源。

  大概在民國70幾年,我的姑姑當時擔任了啟英小學的兼任手語教師,由於這個緣故,當時還是國中生的我,便常常跟著姑姑到啟英小學玩,從此便與啟英小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踏入社福圈之後,在一次由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舉辦的中秋月餅義賣會中,我與姜振慈主任有了第一次的接觸。當時的我們,並不知道彼此的身分,只是因為理念相近而開始有了密切的接觸。

  由於時代變遷,特教資源逐漸的被重視,各級學校中都有特殊教育班,相對的啟英小學的功能便逐漸的被取代。有鑒於此,姜主任也一直希望能轉型,用社福安置以及職業訓練取代原先特殊教育的功能。不諳此道及沒有專業人員協助的她,的確為此傷透了腦筋。但一股對身心障礙朋友照顧的堅持,支持著她一直走到現在。

  秉持著資源共享的原則,我一直想要將「高雄市精神障礙者羽蝶庇護農場」的資源和啟英小學做一個特別的結合,希望能夠開創出一種新的模式。我們嘗試過農場,香草餅乾等等,甚至嘗試希望能成立身心障礙複合式餐廳,將不同障別的服務融合在一起。

  可惜的是,由於啟英房舍所有權的問題,使得我們的想法一直無法順利推行。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差異,使得姜主任及啟英小學的眾人,備感沉重的壓力。

  一路走來的艱辛,始終不變的堅持,這一直是讓我十分感動的原因。也因此,我一直很希望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幫助啟英小學轉型成功,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新道路。

(作者為「高雄市脊髓損傷成功之家」主任。) 

分類: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