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希望的改變——視障者生活技能專業指導服務
文/馮容容
1974年8月的一天下午,一位母親推著嬰兒車走出紐約一家醫院的大門,到街上散心。她的腳步憂愁而徬徨。躺在嬰兒車裡的是她五個月大的小寶貝,不久前才被醫生發現-是盲兒。
他們來到曼哈頓一處熙來攘往的交叉路口,母親看見街對面的景象,禁不住眼淚奪眶而出。那是一個蓬頭垢面的男人,正拿著破舊的錫罐,伸長手臂漫無目標地向路人乞討,脖子上還掛著一塊木牌,大大的寫著一個英文字:BLIND。
無盡的憂傷和恐懼自母親的內心湧現,雙腳像鉛塊一樣,沉重得抬不起來。難道,這就是孩子的未來?
當她終於能夠勉強再次邁步,緩慢通過路口之時,擦身而過的一個人影闖入她淚眼模糊的視野。修長、優雅,整潔的穿著,提著手提箱,神情中透露出堅定從容的專業自信。他快步踏上人行道,消失在一座莊嚴恢弘的辦公大樓大門後面。而在這段過程中,他手中輕握著白手杖,輕快的節奏不曾停歇,更不曾凌亂。
震驚的母親站在交叉路口,臉頰上的淚水乾了又濕,濕了又乾,不敢相信這短短幾秒鐘內所發生的事,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
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由故事中的母親——Ruby Ryles博士,於二十六年後親自發表於美國盲人協會年會中。故事中的小寶貝已經順利長大成人,擁有良好的工作、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而這位母親,則成為視障教育和定向行動專業工作者,繼續協助更多視障朋友開創自己美好的未來。回顧當年曼哈頓交叉路口的那一場巧遇,彷彿正是母子倆生命的交叉路口!
視障朋友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嗎?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嗎?他們真的能夠做得到嗎?過去我們不敢想像這些問題的答案,但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改變的契機。
生而為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一份子,視障朋友提升生活品質的心願,與追求上進、發展的天賦潛質,和明眼人並沒有什麼兩樣。在先進國家,視障朋友只要經過適當的指導訓練,並搭配運用必要的輔助器具,多數都可以過著相當獨立自主的日常生活,擁有豐富多元的休閒活動,有能力參與並貢獻於社會及公共事務,也能夠在許多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勝任愉快。而這樣的情況在我們國內之所以還不普遍,實在是因為生活訓練的師資與資源不足,致使大多數視障朋友沒有機會去發展這些能力而已!
基於這樣的認知,本會於2003年度試辦「視障者生活技能專業指導員」培訓計畫,並進而由十幾位結業之指導員投入初步服務,已經獲得視障朋友熱烈的迴響。這些服務包括:一對一的到宅生活技能指導、西餐禮儀、小火鍋用餐技巧以及藝術參觀之旅等。在指導員熱忱用心的指導之下,視障朋友們展現出高昂的學習意願,也在獨立能力提升的同時,生活得更開朗自信!
我們相信:視障朋友可以享有的生活品質,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好很多,只要給他們學習和參與的機會。
在堅定的信念與持續的努力之下,我們真的看見:希望的改變。
(作者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顧問。本文轉載自2004年5月該會會訊春季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