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象理論」看我們的視障者
文/藍介洲
很多人一讀到本篇標題,心裡或許會泛起很多疑問:什麼是「大象理論」?「大象理論」是我在參加某次講座中,聽到的一則有趣、卻引人深思的論述。
「大象理論」是指有一隻大象,從一出生就被人用繩子套在牠的頭上,繩子的另一端則牢牢地綁在樹上。小象曾努力試著掙脫繩索,但牠的力氣卻太小而難以掙脫。最後小象選擇了放棄,認命地被綁在樹上,在有限的範圍內活動不再嘗試掙脫。等到小象逐漸長大,力氣也大到足以輕易掙脫繩索,然而大象卻早已習慣被綁住的生活,甚至一直認為自己沒有力量掙脫繩索。就這樣牠一直認命地被綁著,忽略或沒有自覺到自己的能力所在。
有一次,某位家長曾對我談起他的視障子女,他無奈的說:「我們不求什麼,只要我們的視障子女長大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就好了!」聽完他的說法後,我不禁又想起了「大象理論」。
坦白而言,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社會大眾對我們視障者的期待,總遠比對一般人的期待還要低。視障者就像被綁縛的大象一般,一開始就被「低期待」的繩子牢牢套住,只能在有限的區域裡活動。因長期處在「低期待」的氣氛下,久而久之,視障者本身、或甚至是視障者的家人,逐漸的把那條「低期待」的繩子,內化成為自我價值的一部分,而只能在有限的空間發展與成長,壓抑了原有的潛能。
原本那是一條輕而易舉就可扯斷的繩索,卻化身成為一條不動如山、且理所當然的真理。如此一來,被畫地設限的視障者,即使有再多的潛能,也無法被有效的重視與發揮。
當我們再次看待視障者時,或許可以試著調整過去的態度。「視障」的確是一個不可逃避事實,但不是「低期待」、「低成就」的標籤。如果可以,我們是否能夠試著將綁在視障者身上那條「低期待」的繩索解開,而給予視障者更多的期許與肯定。
或許,我們下次可以改說:「我們要求很多,但我們相信我們的視障子女長大後,不但有能力可以自食其力、養活自己,還可以活出璀璨、亮麗的人生。」本人藉此勉勵自己與諸位讀者!
(作者現任「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社工組組長,也是全台唯一的視障社工師,並於1998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本文轉載自2004年5月該會會訊春季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