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大自然
文/許新文
~ 生命的定律,了悟死亡的覺醒,釋生的智慧。 ~
「春、夏、秋、冬」大自然四時的循環有它遵循一定的軌跡,事物的行成有它「成、住、壞、空」的道理,「生、老、病、苦、死」是每個人打從出娘胎以來,終其一生必須面對的過程和歷練,可能極少數幸運兒免於病、苦的折磨,但還是脫離不了生、老、死,生的喜悅,老的悽涼,病的痛苦,死的恐懼等等,其中只有生的喜悅,人最能接受,其他避恐不及,但是每一項都是人生基本過程,誰也躲不了、逃不掉,人成長的階段,無論何種人、事、物都有他一體多面思考方向和不同解讀及觀念,生命的原理一經揭露,就是自然界的生滅定律,生命的了悟來自於死亡的覺醒,及可釋生的智慧。
閒來無聊看電視,剛好在播放「熱愛生命」講座,由趙翠慧老師主持,我截取部份內容與大家分享:趙老師講了一則小故事,「在一片美麗的大海裡蘊育出許多浪花,它們一同奔向岸邊,當小浪花快到岸邊時,它猶豫、它迷惑,放慢腳步,後面大浪追趕過來推擠它,便開口問小浪花:你為什麼放慢腳步還不趕快上岸去,小浪花回答說:我一上岸不就死掉了嗎?大浪笑笑說:傻瓜!你不是死掉而是回歸到大海裡。」這則小故事讓人深思,人何嘗不是在人海裡奔騰,奔向生命的岸邊,生命的長短只是路途的遠近,該上岸不要猶豫,勇敢向前去,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裡,就像遠方流浪已久的孩子,回到母親溫暖的懷抱裡。
節目中還提到一名作家她的告別式,當她知道自己癌症末期時,她選擇安寧醫療並為自己辦一場活人告別式,會場中布滿自己所喜歡的花卉和幽美的音樂,氣氛那麼祥和、那麼喜悅,與親朋好友閒話家常道告別,與會中沒有傷悲,只有歡樂、只有喜悅和真情感動的淚水。這世上有幾人能如此瀟灑面對死亡,一般告別式是別人替往生者辦的,能有幾人自己辦自己告別式!
世人害怕死亡恐懼死亡,專家學者有歸納出五點:「未知」、「失落」、「分離」、「形貌及過程」、「未了的心願或來不及補救的事而感到遺憾」等,未知的恐懼:死後人到那裡去?滋味又如何?同時也害怕提及死亡。失落的恐懼:執著所有人、事、物,害怕失去,擁有越多恐懼也越大。
分離的恐懼:對親情難以割捨,越捨不得的人越恐懼。形貌及過程的恐懼,害怕死亡的過程掙扎痛苦,死亡時形貌猙獰……。未了的心願或來不及補救的事而感到遺憾:無法完成過去想做的事而感到懊悔,帶著哀傷和遺憾而去。為何面對死亡時那麼多恐懼,只因為無知,只因為想太多,無知到認為死是消失、是毀滅,都不是,是回歸到大自然母親溫暖的懷抱裡,許多經過瀕臨死亡的人,他們的經驗告訴世人,死亡並不恐怖,而是充滿溫馨祥和的,是那麼的歡喜,是那麼的自由,是那麼的自然,是那麼的寧靜。
人的通病是自尋煩惱,故步自封的思維,事情未發生時,想了一大堆預設立場,開始築圍牆、築籬笆、設窠臼、設柵欄,把自己給困住,讓自己陷入恐懼、掙扎、痛苦、哀傷,把自己局限在黑暗的角落裡,好像沒有把自己整到死去活來,折磨到不成人形,不像在當人的樣子,許多臨終病人不是病死而是被自己嚇死。歸去的路是平坦無障礙,勿須想太多,放下心來,就無罣礙、無恐怖、遠離顛倒。古時得道高僧開悟詩「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本來現成事,何必待思量。」,等到回去時,才知道原來什麼事都沒發生,是自己想太多。本著視死如歸的精神,回歸到原來的地方,像流浪已久迷途羔羊,受耶穌指引回返天國上帝的懷抱裡;像是受到 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導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像是出外覓食已久的孤鳥,看到落日歸巢,秋天到了,樹葉黃了,落葉歸根的自然,接受宇宙定律,回歸到大自然母親溫暖的懷抱裡。
(作者為漸凍人病友。本文轉載自2003年7月「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第11期會刊,感謝該會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