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嘉市聲暉的揮汗足跡
文/黃蟬
從1993年「嘉義市聲暉協進會」成立即擔任總幹事一職至今的陳美雲,心平氣和的回想過往十多年的種種。
1988年前後,「嘉義市聲暉聯誼會」由聽障兒家長、也是嘉義市政府秘書室主任的侯月梅發起設立,1989年陳美雲便加入聯誼會。當時,在社會福利與特殊教育方面,政府的資源相當有限,家長們非得團結、自力救濟不可。1993年10月,「嘉義市聲暉協進會」(下稱「協會」)正式成立,初期的工作重點便是宣導,以加強大眾對聽障者的認知,並且號召更多的家長入會,互相支持。
- 「回歸主流」無以為繼
也就在那個時候,特殊教育「回歸主流」的概念開始興起。經由協會的艱辛努力,嘉義市從只有一個國小擁有一班一~六年級、虛應故事的混齡啟聰班,到今天崇文國小設有三班啟聰班。而根據「教育零拒絕」的政策,聽障孩子也可就讀一般國小的普通班,除非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團體適應能力較特殊,才會選擇進入啟聰班。國中則有玉山國中的三班啟聰班。令人遺憾的是,嘉義市的「回歸主流」設計到此便告中斷,目前沒有任何一所高中設有啟聰班。
按規定,每個縣市都須設置特殊學校,然而嘉義特殊學校招收的高中孩子仍是以智能障礙為主。嘉義家職與民雄農工也設有特殊班,但也多屬智能障礙的孩子。聽障孩子只好選擇離鄉,就讀設有啟聰班的高中職或啟聰學校,或者在普通班隨波逐流,「舉香隨拜」,在缺乏專業輔導的配套措施之下,當然也就談不上學習的效果。
- 語言訓練班克難運作
十多年前,南台灣公私立的語言訓練機構都很少見。為了不錯過聽障兒的說聽啟蒙良機,協會的成員便由有經驗的家長擔任老師,培訓出一批媽媽種籽,進行孩子們的口語訓練。有經費的時候,也會聘請專家前來指導。雖然不夠專業,但在資源窘迫的情況下,克難的語言班及時讓聽障兒打下紮實的根基。
直到2001年,坊間的語言專業機構越來越多,協會的語言訓練班才告中止,轉成短期的語文訓練班,以補強聽障兒的說讀寫能力。
- 職業轉介首重溝通
嘉義市的聽障待業人口不是太多,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興趣,因此協會並不從事庇護性的照顧。協會對庇護工廠的可行性也曾進行評估,但思及長遠的經費來源,規模不大的協會便覺得此路不通。陳美雲認為,聽障者應該跟一般人一起競爭,而不是被過度保護。萬一那天庇護工廠無以為繼,這些被保護的聽障工作者又該如何適應外界的職場?
因此,協會的就業輔導以轉介為主,一般而言,本地的企業主對於進用聽障員工並不排斥,會員子女的職業適應能力也還不錯。遇有職場上的困擾,透過協會、家長耐心的溝通,通常都可圓滿解決。
- 人工電子耳強調審慎評估
談到日益流行的人工電子耳,協會鼓勵家長做審慎評估,甚至在不同的醫院進行評鑑後再決定要不要開刀。聽障孩子戴助聽器後對聲音有感覺,加上用心教導,還是可以不用開刀的。
1989年,台灣的醫學界開始倡導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正如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任林永松醫師所言,電子耳不是重度聽障的萬靈丹,除非必要,除非助聽器已經被醫師宣告無更好的復健療效可期待時,人工電子耳仍不宜輕易執行。因此,目前台灣的聽障朋友仍以戴助聽器為主。
曾有協會家長的聽障子女,在21歲時才開刀植入人工電子耳,一年後追蹤發現,他對聲音有感覺,但無法分辨音種,例如:公車的聲音或狗叫的聲音。這是因為孩子已經成年,說話定型,難再學習或修正。
陳美雲總幹事說,過往醫院對人工電子耳的適用性評估長達半年,如今經過一、二個月的評鑑便決定開刀,似顯草率。她以為,聽力的評估鑑定應該包含生理與心理層面,才較完整。
這是一項花費極端高昂的手術(台幣70萬元),而醫學界往往只提成功的例子,但事實上也有失敗的狀況。如果開刀不成功,則這隻耳朵的聽力一輩子都喪失了。觀察協會的開刀案例,年齡小的孩子動手術的不少,但只有50%有所改善,其餘的50%和戴助聽器的效果差不多。
總之,並非植入人工電子耳便能如常人一般開口說話,還需經過長期的訓練。孩子的學習特性、韌性與耐性,父母的語言訓練持續力以及家庭的支持度,恐怕才是影響聽障孩子說聽能力的關鍵所在。
- 目前隱憂
以前的家長教導孩子事必躬親,就地取材,因此親子關係特別貼近,學習成效也有目共睹。然而,現今有些年輕家長的自主性較強,不管語言訓練、課業輔導等,都傾向交給醫院、訓練師、機構或別的家長處理,不再親身參與。這樣的學習效果相當有限,等到孩子上小學才發現問題就來不及了。自然的,過去家長們的緊密互持、對團體的超強向心力也不容易再現。
「孩子有障礙,是父母一輩子的掛心」。因此她常鼓勵家長:「孩子小時候家長用心,長大後包袱就變小了。」她強調,只要家庭經濟還過得去,雙親之一最好放下工作,全心陪伴孩子幼小階段的學習,代價絕對是值得的。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待,工作卻可以再找!
- 同理支持汨流不絕
家有聽障的孩子,讓陳美雲的人生徹底改寫,但也因此激發出更多的潛能。如今兒子就算長大了,順利在國小任職,但他依舊是雙親不能放下的牽掛。碰到夫妻一同出遠門,她就會擔心單獨在家的兒子,生怕遇上火災時,他無法立即警覺。其實她也知道,聽損的孩子自然有其他的天賦來替補、強化,例如:孩子對921大地震餘震的感受力就比常人強;空間感也異常敏銳,只來過一次的地方都會記得。
一直以來,陳美雲都認為個案關懷非常重要,因為每個家庭的背景、孩子的特質都不相同,在在需要外界的奧援。走上聽障兒家長服務的這條路,陳美雲無怨無悔,也願意繼續用「感恩」的心帶領協會,給聽障兒、家長永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