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自閉之門
文/陳芸英
「上課了,回座位坐好。」德蘭啟智中心的美華老師用拍手的方式要求小朋友安靜、坐下,小朋友聽到命令後,陸陸續續從四面八方回來,回到座位上,手腳仍不聽口令地亂動。
但全全一動也不動地看著前面正在說話的美華老師,從遠處看,他像個模範生,不像其他坐在旁邊的奇奇和偉偉,總是把桌上弄得亂七八糟。
上課時,全全有時東張西望,有時站起來走動,直到下課鈴聲響起,全全跑到門後想出去玩,但門關著,他在門邊晃呀晃的晃了好久,終於有人轉開手把,全全彎下身,順勢溜走。
美華老師觀察全全很久後發現一個現象,他從不自己開門,如果門有手把,他就等待機會,伺機而動,如果門沒有手把,他就用肩膀、頭或身體的其他部分去「碰」,總之,就是拒絕動用雙手,因此,他也不肯自己拿湯匙吃飯。原來他有「觸覺障礙」,美華老師趕緊找全全媽媽到學校商量對策。
「全全在家裡有什麼特別的情況嗎?他最喜歡做什麼事?」媽媽想了想,很不好意思的說,「他確實不愛動手,不自己吃飯,不自己上廁所,他的問題還很多哩!」
「沒關係,你不要想他不會的,你只要想他會的就可以了。」
一個禮拜後,媽媽面帶羞愧,表示一無所獲,她說,「全全雖然五歲,但還像個小嬰兒一樣,喜歡睡在搖籃上被人搖來搖去。」
「喜歡睡搖籃?這也是一個特色,嗯,還有呢?」老師希望再找些線索。
「他喜歡聽音樂,不管是錄音帶或電視上的音樂節目他都喜歡。」
「搖籃」和「音樂」?
美華老師不斷思考,「搖籃」和「音樂」這兩個特色會對全全產生什麼化學變化嗎?
「有了!」沒多久,美華老師想出一個好主意,跑到全全家。
「家裡有沒有大浴巾?」老師問。
「有,但是要找一下。」媽媽找出大浴巾,一副「願聞其詳」的模樣。
美華老師向媽媽坦承,對自己想出的方法沒有絕對的把握,但值得一試,對媽媽來說,只要能改善全全的問題,她都願意配合。
老師把全全放在大浴巾的中央,和媽媽各拉起浴巾的兩角,就像「搖籃」一樣搖呀搖,搖的時候放著全全最愛聽的「音樂」,完全符合全全最喜歡的狀況,因為美華老師相信,只有在孩子喜歡的環境中,任何的「實驗」才會產生效果。
全全高興極了,樂得合不攏嘴。不過,就就在全全完全進入忘我狀態時,老師「喀」的一聲,將音樂關掉,音樂一停,老師和媽媽也不再搖了。
這時全全生氣了,又哭又鬧又叫。
「有音樂才能搖!」老師鄭重地對全全說,這是條件。
雙方僵持良久。
「想不想搖一搖?」老師問。
「全全壓下按鈕,音樂一響,我們就搖,好不好?」
全全陷入猶豫中,老師和媽媽也等待結果,最後全全放棄,倔強的他就是不想動手。於是老師帶著全全的手按音樂,希望全全能了解音樂按鈕及搖晃活動之間的關係。
一個禮拜後,老師到全全家時故技重施,一邊搖一邊放音樂,在全全處於顛峰的愉悅狀態下,再度將音樂關掉,可想而知,他有多憤怒。他照樣哭鬧。
「自己開。」老師態度強硬。其實老師曾經抓全全的手按音樂鍵,過去有類似的例子,只要小朋友有過第一次經驗,下一次就不難了。但是老師也知道,「強迫」不如心甘情願來得有效,只有出於孩子「心甘情願」的動作,下一次自然出現的機率才大。所以老師除了用手帶孩子做之外,也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做。
沒想到全全仍然放棄。還好,老師和媽媽沒放棄。
再下一次,雙方如法炮製,音樂和搖籃一起進行,全全樂得哈哈大笑,這時老師將音樂關閉後,索性和媽媽坐在椅子上休息,擺明「如果你自己不按,就甭想我們搖。」經過幾次掙扎之後,全全投降了,自己爬起來主動按鍵,音樂響起,媽媽和老師便信守承諾,拉起浴巾,大力地搖一搖。
老師向媽媽使個眼色,表示這招有效。
再過幾分鐘,老師又將音樂關掉,這回全全不哭也不鬧,主動去按鍵,老師和媽媽又搖,一次、兩次、三次,這一天,全全一共按了五次音樂鍵,幾乎忘記自己是個有「觸覺障礙」的小孩。
慢慢的,「伸手摸東西」對全全來說不再是個恐怖的經驗。上課時,他會不知不覺地把手放到桌子上,翻翻書,推推人,經過半年的學習,他的手不再藏在後面,他伸出雙手去推門、拿玩具、玩遊戲、用湯匙吃飯了。
媽媽明顯發現,全全伸出雙手之後,心也跟著打開,他變得很有信心。
現在,全全在媽媽眼裡是個很棒的孩子,因為媽媽看到的都是全全所擁有的能力,再也看不到全全不會的東西了。
(本文取材自《媽媽與吸管——德蘭啟智中心的真愛與奇蹟》一書,感謝健行出版社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