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神經之重建(一)
文/鄭宏志
脊髓損傷在各國的醫療照護系統中都是極主要且花費甚鉅的疾病之一。據估計在一九九二年全美國約有235,000位存活的脊髓損傷患者,而每年新增加約11,000病例。其中有55%的病患半身癱瘓,44%的病患四肢癱瘓。在受傷年齡方面,60%的病患是在16至30歲之間受傷的,而最常受傷的年齡是19歲。90%的病患會存活下來,並且可以活到接近平均年齡的程度,但大多數的病患喪失了正常的工作能力,日常照護成為家人極大的負擔。數十年來,許多醫師及科學家努力發展脊髓損傷的治療方法,希望能使病患恢復正常神經連結及生理功能,但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事實上,長久以來在神經外科的領域中,一般相信中樞神經是無法再生的,無法動彈的肢體與沒有進展的未來使許多病患深感絕望。
在預防方面,我國應致力於降低交通事故的肇事率,尤其是造成脊髓損傷最多的機車及小客車車禍。另外,職業場所的安全也應注意,以期降低如自工地跌落引起之脊髓損傷。加強查禁黑槍氾濫,可減少此類嚴重之脊髓損傷。在運動引起的損傷方面,應加強宣導社會大眾避免在危險的水域或游泳池跳水,應禁止危險的衝撞運動,其他如打橄欖球、危險的體操或特技動作均應有適當的安全措施。
在重建方面,筆者赴瑞典卡洛琳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 KI)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期間,在動物模型上成功的發展出脊髓修復策略。此方法移植自體肋間神經連接脊髓截斷面兩端,以神經生長因子與組織膠混合物穩定移植區並促進神經再生,最後再以特製鋼環固定脊椎。經手術修復之後,截斷脊髓之癱瘓大白鼠,後肢恢復部分功能,且行走的足跡接近正常狀態。此成果於一九九六年發表於知名的「科學」(Science)雜誌,是證明哺乳類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損傷後可修復再生的首例,廣受世界醫學界的矚目。台北榮總院長程東照先生極為重視此一技術對中樞神經損傷患者之助益,因此特別指示由神經醫學中心李良雄主任指導,成立神經再生實驗室,擴大研究臨床中樞神經修復技術,使成為世界主要中樞神經修復中心。在此目標之下,我們致力於加強基礎與臨床研究的交流,並建立技術商業化的管道,使研究與應用由上游至下游緊密連結,以期早日獲得成效,嘉惠患者。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治癒中樞神經損傷病患,特別是脊髓損傷病患,並恢復其神經之正常功能。
為有效達成目標,首先我們必須釐清神經再生的基本機制。因應此一多領域研究,我們結合了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泌尿科(自主神經系統)、眼科(視神經)、復健科等各相關部門醫師,與具有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學、藥理學等專長的研究員與大學教授,組成神經再生研究小組。小組成員由各方面整合資源,並合作研究神經再生的基本問題,如神經元的生長與導引、神經生長因子對神經發育及傳導的影響、新的神經分子的發現等。這些基礎研究的成果將用於改進神經再生的動物模型,以作為臨床試驗之準備。目前我們計畫就下列五方面改進原有之脊髓修復策略:
- 試驗修復策略中神經生長因子的最適配方;
- 在急性創傷中避免嚴重的病理變化並保護神經細胞;
- 在慢性創傷中去除瘢疤組織使神經纖維順利生長;
- 補充損失的神經細胞;
- 引再生之神經纖維連接至正確目標。
相關的神經系統的修復,如臂神經叢、脊神經根及視神經、聽神經,亦在我們的研究範圍之內。在臨床試驗階段,我們將與神經醫學中心及各相關部門醫師及護理人員合作,共同配合訓練,而目前我們正在申請神經修復中使用神經生長因子與組織膠混合物的臨床試驗許可。由於基礎與臨床研究的緊密結合,由動物實驗進展至實際的臨床工作將會是迅速而直接的。在動物模型與臨床研究過程中,隨著發現更多的事實,也產生許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將提供我們新的基礎研究方向,使神經再生的基本機制能進一步釐清。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全方位的神經修復策略,達成中樞神經系統中運動、感覺與自主功能的完整修復。藉由基礎、動物與臨床研究的良好整合,我們希望台北可成為世界主要的中樞與周圍神經修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