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者生理心理特質
文/梅聖年 馬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癲癇其實是一種腦細胞在短時間內過度放電所致的一種現象,而根據放電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發作時情形也有不同狀況,輕者如點頭、眨眼、失神、行為異常或局部肢體抽搐,重者會全身痙攣及意識喪失,口吐白沫或大小便失禁,這些患者若經過適當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大部份的病人都會獲得改善,使發作減少,減輕及完全控制,亦有部份病患完全痊癒。在日常生活中與癲癇患者相處的機會越來越多,故了解癲癇病的特性,可對患者更了解而給予更多的協助。現在就以癲癇患者的生理、心理特質加以說明:
癲癇患者之生理特質
癲癇患者之中樞神經系統極易受內在或外在之刺激而誘導發作,這種情況在青春發育期最為明顯。很多學生因課業繁重,競爭激烈下便徹夜不眠,但對患者來說睡眠卻是最重要,因缺乏充足睡眠最容易誘導發作,發作頻繁會使學習因難或注意力不集中,故睡眠充足是十分重要。一般而言最少每晚有七、八小時為恰當。至於是否需要午睡則視個人習慣而定。
女性病患在生理期間也更容易發作,這是內分泌不平衡的關係,同時也會出現全身倦怠,脾氣暴躁等情形,應有充份休息。部份病患因長期服藥而出現牙齦腫脹,皮膚粗糙長毛,祇要注意口腔衛生及多攝取維他命即可改善,刺激性食品或飲料盡量避免,如香煙、咖啡、茶、酒精等。很多人認為癲癇是一種家族遺傳的疾病而不願與其結婚,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在癲癇的成因裡遺傳所佔不到百分之十,大多是後天因素所致,所以仍可坦然地與一般人在相互了解後結婚生育。性生活也與一般人無異,不過不宜過度劇烈或頻密。
日常之運動以不劇烈為理想,當然也要兼顧安全性,譬如游泳、爬山等活動最好能與家人或朋友相伴,體力不宜消耗太多,運動後亦應有充足休息。
癲癇患者之心理特質
癲癇患者之心理異常較常人為多,其中有所謂「癲癇人格」:即有反社會行為,攻擊性或暴力傾向,膽妄等性格,故在就學或就業時就應有所溝通,多鼓勵參與團體活動,適當的活動場所及範圍,並加以身心輔導,有需要時可與精神科師配合治療。
有些病患平常生活並無異常,故偶有突發性行為異常,如幻覺、不自主行為、迷妄、情緒性等,這是癲癇發作的一種,一般幾分鐘或幾小時便會恢復,可讓病患休息或短暫性之約束以防意外。有些病患是受外界影響,如事情有不如意、挫折等也可引起較情緒化、性情暴躁、孤立或憂鬱等,應予以多加勸慰或協助其解決困難。最可怕的是憂鬱情形出現,因為憂鬱心情可引起自我傷害或自殺。
所以了解癲癇患者的生理、心理特質後,生活中應多予愛心、耐心和關懷來協助他們,使患者們也跟一般人一樣生活得很快樂。
遇到癲癇患者發作時的簡單協助
- 保持冷靜。癲癇患者一旦發作是無法阻止的,不要強行壓制患者。但患者有咬舌現象時,應速將小木棒或筷子撐於其上下牙齒間,避免危險。
- 將可能傷害患者的硬物、尖銳或熱燙的東西挪開,將枕頭或將外套捲起放在患者頭下,不要讓人群圍觀以保持患者在空氣流通、舒適的狀態下。
社團法人台灣超越巔峰關懷癲癇聯盟2013年11月來信回應:
很感謝梅醫師解說癲癇朋友生理心理特質,但文章中有一點,本聯盟看了後,深感需要再詳加解釋,以免造成社會人士對癲癇更多誤解。
梅醫師指出癲癇朋友之心理異常較常人為多,本聯盟深有同感,但是這些癲癇朋友會較多有心理異常,大多數是因發病時先遭到旁人異樣眼光,或遭受周遭人排斥,以致造成心理不平衡;本聯盟理事長本身也患有癲癇,她指出當初因受癲癇影響,以致課業一落千丈,家屬也常以負面言語對待,班上課業成績較優秀的同學也因看不慣老師對她的照顧,以致遠離她,甚至在班上造謠……若一般人遇到上述的打擊,相信其也會心理異常,所以只要外界不要歧視癲癇,願意用愛接納,相信心理異常的癲癇朋友定能大幅降低。
另外梅醫師指出癲癇人格:即有反社會行為,攻擊性或暴力傾向,膽妄等性格;根據多年來與癲癇朋友接觸,發現有這些問題的癲癇朋友並不在多數,有上述「癲癇人格」乃是一些腦放電不正常較嚴重的癲癇朋友才容易產生,因他們會癲癇發作頻率較高,自然醫師也會給予較多藥物控制其病情,而癲癇常發作,也會造成他們的不安全感,甚至處處遭受排斥,如此身心皆受打擊,自然會產生反社會行為。相信有很多慢性病患者皆會有反社會行為,所以實在不應稱之為癲癇人格。(社團法人台灣超越巔峰關懷癲癇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