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樂五歲時,轉入新小學的二年級。我記得很清楚,那時正值歲末,聖誕節快到了。聖誕樹、燈飾、彩帶、應景的勞作等,在小樂的新學校裡四處裝飾著。

小樂有兩位新老師:幽蘭老師和麗賽老師,班上有九位學生。之前的學校,一位老師要負責二十四位學生,不得已的狀況下,學校才會派出助手臨時協助。所以,理論上說來,在新的班上,小樂將得到相較以前五倍的照顧。

幽蘭老師是特殊幼教的資深老師,她的服裝非常有品味,青春的靈魂光彩亮麗,教學時活力四射,充滿慈愛與耐心,你絕對看不出來,她已經六十好幾了!麗賽老師是她的助手,二十多歲,甜美、溫柔、體貼,做事非常仔細、有條理。她們兩位熱情歡迎小樂加入這個班級。打從一開始,我就深深感受到這兩位老師的溫情和支持,我們的安全感、信任感油然而生。這是在先前的學校,從來沒有的體驗。

班上大多的孩子們都是「正常的」,但在溝通上,各有不同性質、程度的障礙,比如:口吃、聽力問題、語言障礙等。有的原因來自家庭背景,父母親為非荷蘭籍的移民。這些孩子們通常在幾年內就能趕上程度,回到一般教育體系。

班上只有另外一位小男生也是自閉兒,但他的狀況,跟小樂的看起來不太一樣。

每當問到新老師、新同學時,小樂總是用微笑回答。老師給我們一張全班的合照,我把照片貼在小樂的臥房。一個星期後,他已經能說出全班同學的名字。

兩個星期後,聖誕節前夕,奇蹟出現了!小樂唱歌了!這是他第一次唱聖誕童謠!

這段期間,如德和我參加蘇菲亞兒童醫院舉辦的家長研習課程,每隔兩個星期晚上,由一位心理醫師兼行為治療師,和一位系統治療師授課。除了我們,還有其他六對夫妻,每家都至少有一位自閉兒,但狀況各有不同。

這個課程的目的,在於幫助父母了解自閉症,並進一步,協助父母在家庭環境裡幫助孩子,克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我們學習改進孩子行為舉止的方法,以使生活起居作息更順暢。醫師們不斷提醒我們:「每次只專注於一個問題的改進,千萬不可著急、草率。」

我們學習使用系統性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從觀察、紀錄,到行動、貫徹。花足夠
的時間和耐心,一項一項的,逐漸改善孩子的狀況。
首先,以確實、徹底的態度,觀察孩子的行為,並切實記錄下來。第一步,列出「目前狀況」,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行為、問題等細節。

第二步,從這些紀錄中,我們辨認出「希望排除的行為」和「希望達到的行為」。接下來,訂立計畫,逐步朝向「希望的行為」靠近。

這個行動計畫,需要父母親的想像力,和對孩子特殊偏好的了解。我們試想一些可能促進良好行為的小策略,有的可能是天馬行空的想法,但都值得一試。施行策略後,繼續記錄:這個良好表現,孩子能持續多久?為什麼?得到小成功後,再接再厲,重複這個小策略,一直到孩子習慣。

舉個例子:

1、如果孩子總是忘記某些日常起居的步驟,可嘗試把這個步驟跟另外一個習
慣連結在一起,變成一系列的習慣。例如:如果孩子經常忘記吃藥或維他命,就把這件事,放在晚餐後、看電視前,形成晚間作息的一個環節。切記,任何指令都必須簡單明瞭、容易達成。

2、和孩子的約定一定要清楚,孩子如期履行時,一定要獎勵。例如:如果孩子在晚飯時總是大聲說話或敲打桌子,先跟孩子約好,從安靜三分鐘的目標開始。如果孩子能持續安靜三分鐘,就可以得到一個小獎勵。獎勵有很多種,比如一個糖果、新鉛筆、加長電視時間、或多讀一則睡前故事等。

3、空間布置和時間安排都能使日常作息更順利、流暢。例如:如果孩子放學,總是忘記把外套、書包掛在固定的位置,我們首先要判斷,放書包的位置是否明顯、易懂,位在孩子常經過的地方。往往,孩子無法達成簡單的指令,也無法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都是因為父母自己凌亂無章、缺乏條理所造成的。

我記得參加課程的一位媽媽告訴我們,每次她接電話,她兒子就開始跟她說話,或發出噪音。她從來都不知道要怎麼辦,就只好放著他不管。有一天,她受不了了,很生氣的告訴他:「夠了!我講電話的時候,你要安靜!」兒子的反應令她大吃一驚:「喔,那妳不早說。」這件事就這麼解決了。還有,這個孩子上完廁所也從不沖水,讓爸媽傷透腦筋。他們在廁所牆上貼滿提醒兒子的字條和圖畫,可是完全沒有效果。有一天,這位媽媽受不了了,很生氣地說:「拜託!上完廁所要沖水!」兒子的反應再次讓她大吃一驚:「媽媽,妳為什麼不早說? !」這個孩子在我們參加課程的那半年進步神速,原因很簡單:他的父母終於學會清楚、確實地「說出」他們的意思。

在家,我們把房間和家具重新布置過,也把作息時間和順序重新調整過,以便在日常生活裡,讓空間和時間密切配合,組織成簡單穩定的生活架構。這個調整很快就收效了!小樂的作息比過去更順利,心也漸趨安全、穩定。

例如:我們整理歸類日常用品和玩具,分類收納到透明盒子或不同顏色的抽屜裡,每個顏色都有特定的功能,並在盒子外面貼上標籤。孩子們很快就能記住東西的新位置。我們也訂好每星期兩次整理房間和收玩具的時間。每次整理好後,大家就一起吃糖果嘉獎自己。

通常,早上是一天裡最緊張的時段。大家都還沒打起精神,就要開始一系列複雜的程序:穿衣服、下樓、吃早餐、做便當、收拾書包、梳洗、梳頭髮、穿鞋、穿外套... 等。過去,我每天早上都急得不得了,連滾帶爬地完成這些使命,之後送孩子們上學,自己去上班。偶爾,我甚至會急出脾氣來。我們把在醫院課程學到的作息計畫套用在晨間作息表上,把這一串的任務,按照空間,分成幾個簡單、易懂的小段。

首先,我把自己的鬧鐘調早二十分鐘,自己先梳洗穿戴好,然後再叫醒家人,幫孩子穿好衣服。孩子們用早餐時,我則坐在一旁準備便當、收拾書包。早餐後,才是最複雜的程序。對小孩而言,上廁所、刷牙、洗手、洗臉、梳頭髮、穿鞋、穿外套等,每個步驟本身都是件麻煩的事,每個步驟中還有更細的步驟,何況是在早晨短短的時間內,就要依序按部就班完成。我們耐著性子,逐步完成每個步驟,然後在心裡打一個勾。喔,還有!出門前別忘了帶「書包」!

為了幫助孩子們的晨間作息,我畫了一個圖表,貼在浴室牆上。這個視覺提示幫助他們記得每個步驟,尤其對小樂更是大有幫助。

就這樣,晨間作息漸漸順利了,我也不必再緊張到怒氣衝天。大家都盡力配合,讓早晨平靜、流暢的度過。

睡前作息跟早晨的程序差不多,但是大家都睏得東倒西歪了,要怎麼確實做好漱洗的工作呢?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把漱洗的動作依序編成一個口訣:尿尿、刷牙、洗牙刷、洗手、洗臉、擦面霜。

孩子們覺得這個口訣既動感、又容易記,一邊念著一邊刷牙洗臉又很好笑,於是晚間作息也變得順利愉快多了。為了獎勵孩子們,我們「賺到的時間」,就用來多讀一個床邊故事。慢慢的,睡前時段成了一天中最有效率、最輕鬆的時光,孩子們也容易入睡多了!

(作者朱瑄文,在台北出生長大,17歲跟隨家人移居南非求學,之後到荷蘭攻讀建築研究所、結婚定居。擁有3個小孩,大兒子為自閉症者。本文摘錄自《風雨無阻》(圖文書)一書第99~104頁,感謝「親子天下」慨允轉載。)
 

所屬書籍: 
風雨無阻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