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傑!你能不能教我寫這題?」

「亨傑!我今天考得很高喲!」

溫泉書屋孩子口中的「亨傑」,現在擔任溫泉書屋長。每天早晨,他都會坐進由書屋督導阿潘帶領的詩歌行伍中,跟著哼唱。

看似溫和、好好先生般的普通中年男子,實際上,亨傑的故事堪稱書屋同仁中的「經典款」。二十年來,遊晃在台北、台東老家知本兩地,曾經被家人棄絕,高堂老父被他氣得屢屢要斷絕父子關係,一看到亨傑就伸手作勢要搥打他。

這是亨傑二度回鍋擔任書屋老師工作。一年前他以「台北那邊薪水比較高」的理由辭掉他做了半年的書屋老師。因為負債累累,他跟陳爸說:「我要去台北賺大錢!」陳爸老實不客氣回他:「上天不會給一個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人賺大錢的機會!」

不知是真的被陳爸說中了,還是運氣欠佳,亨傑的朋友邀他一起做GPS追蹤器外銷,這家公司負責設計、生產並製造,盤算賣到國外去,利潤較高。到了去年底,公司一直不見起色,「應該也是很不景氣啦!十一個員工只剩四個。」

再混下去也混不出個名堂來,亨傑只好收拾行囊,低頭回知本,這回打定不再心存妄想,要在書屋好好做下去。對於亨傑的來去,問起陳爸為何願意再用他,「他就像我的弟弟一樣,如我願意真心改變,應該給他機會。」陳爸要求亨傑要跟家人修復關係,特別要取得老父的原諒,一層層剝開自己的過去,打自心底反省,才能誠誠實實走下去。

亨傑老家賣菜,父母開菜車梭巡台東鄉鎮間。亨傑原本是個單純愛玩的東部孩子,從讀大學時就負笈台北,心性浮躁的他一下栽進「大染缸」,哪裡拒絕得了這誘惑多多的花花世界?開始混跡聲色場所,換過無數工作,都水土不服;他絲毫不願一步一腳印累積,老想著一步登天海撈一票,卻搞得一身債務,錢借到人人怕他,只好用消費貸款當起「卡奴」,也因為承擔不起債務壓力,差點想自殺。

這些壞習慣像雪球般愈滾愈大,在台北已走投無路,黯然回到台東,時不時對從事美容工作的妻子大發怒氣;妻子一度對亨傑死了心,兄弟姐妹也無法諒解他的不負責任,一家人分隔台東、台北兩地,家也不成家了。

前年,亨傑返回台東的一座溫泉飯店工作,又覺得很沒勁。本性溫和的他其實很喜歡跟小孩玩,正好看到書屋在徵社區人士來擔任全職老師,亨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應徵;他唯一的教學經驗就是,十二、三年前在台北做電腦業務員時,在石牌國中擔任三年的義工老師。

形容自己過去是那種「吃喝嫖賭,很匪類」的亨傑,曾幾度有意洗心革面。他在台北上過生命成長課程,「稍微看見自己」,也在石牌教會受了洗;但走過最晦澀階段的他,還沒體會到「人的盡頭,是上帝的起頭」這句話的真意,卻在陪伴這些生命處境迥異於一般人的小孩當中,自己的心境開始徹底改變!

初受洗時,因為接觸到比較正向的人事物,亨傑願意多付出一點愛,他自己也覺得還滿愉快的。但他不諱言,「一開始還是做得不習慣,那種付出都是比較浮面,好像沒有自己的付出,而是人家告訴我們說要付出才會做的。」但進入書屋,不知不覺會發自內心地付出。

也許是從這些不健全家庭的孩子身上燭照了自身,亨傑省視自己,雖成長於很正常的家庭,卻因為部分觀念的偏差,又沒人適時指點,才陷入不可自拔的厄境。他認為當時的自己就是:「外界告訴我們,你應該如何,你應該去工作,你要好好讀書,你要娶妻生子,完全沒有自我啦!好像是沒有靈魂的機器人。」

儘管書屋小孩僅有少數家庭較健全,但亨傑都認為他們很純真可愛,只要從小給他們一些正確觀念,譬如:「每個人都需要認識自己、做自己,從自己出發,然後再去分享,去愛人。」孩子們讓亨傑真的體悟了「愛鄰人如同愛自己」道理,「要先會愛自己,愛自己才會愛別人。」

浸溺於聲色犬馬多年,亨傑回首才知道,他最大的問題在於:從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像艘無舵的船茫然航行,「孩子必須要確認他要的是什麼,全力以赴,然後勇敢挑戰。」

書屋薪水微薄,亨傑每個月的薪水還得被扣部分款項以清償卡債,但比起看似賺錢較多的台北,在台東幾乎沒有花費。而且這回他踏實了,「我發覺自己這幾十年來做事的一些弱點,譬如因為做業務,都光說不練。」

帶孩子騎單車,亨傑往往是最後一名,「小孩子都騎得比我快啊!」他告訴自己:「來書屋,就是跟小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不是我在帶他們,是他們陪我學習成長。」

每次騎最後,小孩都會群起開亨傑的玩笑,他也藉機跟孩子分享,「老師覺得最後一名沒關係,只是確認我要騎腳踏車,我就會全力以赴去練習,然後去挑戰。」他還進一步引導說:「比如說學校成績最後一名,沒關係啊!要看接下來你是不是會全力以赴,要不要去求進步。」

亨傑的兒子唸幼稚園時,正好是他受洗時,他開始帶著兒子,與兒子分享:「要了解自己的心,認識上帝,還要勇敢做自己。」並試著讓小孩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剛開始時還不習慣呢!」像亨傑帶兒子去便利超商買東西,當小孩來問說:「爸爸,我可以買這個嗎?」他常常忘記自己打算讓孩子做決定,劈頭就否定:「不行!」說到這,亨傑憨憨地笑著,「其實就算買錯,也要讓小孩買一次。」

在積極改變的過程中,家人與他之間的隔閡慢慢卸除,亨傑慶幸自己及時回頭參與過孩子的成長。現在兒子高二了,讀書很自動,父子之間很麻吉,「玩也是全力以赴,考試前玩電動,我也給他按讚!」這十年來,亨傑發現親身去帶兒子的經驗:「喲,還滿好用的,就跟小孩子分享嘛!」

兩度進出書屋,亨傑的心態也大不同。上一回,雖知道該如何做,但情緒仍不免偶爾失控,當小孩的某一些行為讓他不悅,還是會失控大聲罵小孩。這回,他覺得自己比較成熟了,幾乎不曾動怒過,「除非涉及安全問題,例如過馬路慢慢走,我會罵人。」他先跟孩子打預防針:「其他事如果我生氣罵你們,你們指出來,我會跟你對不起。」

不要求孩子要以師生上下關係相處,也不喜歡被孩子叫「老師」,孩子都直呼他的名字,亨傑跟孩子之間很快就拉近距離。有一個很喜歡打電話、上網咖的國中生丰偉(化名),討厭上學也不寫功課,也不肯來書屋,亨傑卻以兄弟朋友般看待丰偉,「來當我的助教嘛!我很需要你呢!」丰偉頓時覺得自己很被需要。

現在丰偉也願意來書屋,一個多月居然僅缺席過一次,當起亨傑的英語小助教,還會說:「唉喲!我終於知道girl怎麼寫了。」再如亨傑上英文課教到:「Did you like our classroom?」丰偉還會站出來解釋說:「our就是我們啦!」不知不覺間融進來一起學習。

有些人會責問丰偉:「你為什麼都不去學校?」亨傑反倒說:「你很勇敢,因為很多人要求你做不喜歡做的事,你敢挑戰權威不去學校。」亨傑深信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你看他是寶,他就看重自己;你讓他覺得自己是勇敢的,他會願意接受挑戰也重承諾。像一群國中生要來幫忙整理書屋,丰偉第一個到,這些事亨傑看在眼裡,「我都會把他點出來,別人認為你不好,但我覺得你真的很棒,你又勇敢,又重承諾。」

亨傑這次回來後,先把幾位國中生叫來烤肉,建立感情,然後再引導他們學習,繼而主動學習,按部就班把這群不喜歡學校教育方式的孩子導正。他不太會去干涉主流價值的道德禮節品德,像這些孩子群聚學抽煙、泡網咖,學校老師會去抓;「很多人就是從批判他的行為開始,但我是先跟他建立關係開始,他所有行為,我全部都接受。」

在他的班裡面,孩子比較敢表現出真正的樣子。譬如國中生抽煙,大人制止,就不在大人面前抽,而是躲在後面抽;亨傑認為,制止其實並沒改掉這行為,反而是切斷了彼此間的互動。

看A片、打手槍,幾乎是每個國中男生必經的洗禮,這些國中男孩也願意跟亨傑敞開談。有一名本來打拳擊的國中生提到,他不想再去打拳擊,卻一直在書屋嚷嚷:「真的好無聊呀!」亨傑趁機問,「你有沒有想要什麼?」國中生表示想畫畫,而且要畫一年,這孩子就真的開始畫,每天交一張給亨傑,「我說這不是我逼你,這是你要的,我幫助你達成自己要的。」

書屋的小小孩家裡狀況不完整者居多,陪伴的書屋老師都理解孩子行為有所偏差,必定其來有自。尤其是小小孩們滿口三字經屢見不鮮,有一次,亨傑乾脆讓他們開一個罵人大會,現場只見孩子們互相飆,互相罵,罵來罵去,亨傑則把他們脫口而出的罵人詞彙一一寫在黑板上,「讓他們一口氣罵個過癮,以後就沒有那麼常講粗口了。」

如今的亨傑說得少、做得多,做給孩子們看,孩子拿了東西不說謝謝,他也不以為意,「我對他好,有一天他很自然地跟我說,『亨傑,謝謝。』我覺得好感動。」

「過去我的種種荒誕行為,我們的上帝就全都接受了,何況是這些小孩子?」亨傑微笑道。他始終堅信,只要接受與包容,孩子該改變的時機到來,自然會改變。「像我,上帝要用我時,該改變的時候,我就會改變了。」

(本文摘錄自《愛˙無所畏》一書第203~211頁,感謝「商周出版」 慨允轉載。)
 

所屬書籍: 
愛•無所畏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