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1日,一場毫無預期的大地震,重創了台灣中部,成為台灣自二次大戰後傷亡最慘重的天災,許多家庭在天搖地動之間瞬間瓦解,也產生了無數創傷症候群。

一群曾在阪神大地震服務的日本社工師,來到台灣,想替災後重建盡份心意,卻發現在南投埔里使不上力。

後來他們和家扶聯繫上,來到當時的台中縣。他們帶著孩子在廚房中烹飪,藉著遊戲般的活動,抒發身心,效果十分顯著。

參與這項治療的心理醫師李秀娟回顧,「這是一個很溫暖的過程,當時的概念是,家庭中與孩子互動的核心是廚房,而且廚房可以讓孩子的心跟口都得到滿足,也是父母親表達對孩子愛意的最佳情境。」


空間色彩繽紛

在這個過程中,家扶也發現了,阪神大地震後所發展出的「彩虹屋」治療機制,也許也適合引進台灣,為災區民眾進行治療。

日本的彩虹屋是結合各專業領域,歷時5年以上,才共同實驗出的治療模式,它以色彩繽紛的空間,打破原本心理諮商室的冰冷,容易讓人卸下心防,融入治療與諮商的情境中。

於是家扶基金會邀請台灣的小兒科醫師、諮商師,一起到台中觀摩這套讓人身心安頓的治療方式,也親自到日本去探訪彩虹屋的施行狀況。

「我們對當地服務方案施行的精緻,感到很驚訝,」當時一起前往日本觀摩的翁慧圓回憶說:「心理學、社工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手法很細膩地融入各種設施,不論是人性心理或人體工學、配色等細節,都考量到使用者的需求,空間也不會產生幽閉感,讓人很安心。」

台灣或許沒有這樣精緻成熟的空間,不過,遊戲治療對家扶來說並不陌生。


引進遊戲治療模式

曾經是兒保服務第一線的社工,後來也參與南台中家扶彩虹屋規劃的陳靜惠,如今是南台中家扶中心的社工督導,她分享了自己接觸遊戲與藝術治療的開端。

那是她印象最深刻的兒保個案,一個單親家庭手足嚴重暴力的案件。

案中的媽媽,不堪丈夫長期施暴而離家出走,丈夫心生報復,於是性侵還在念小學四年級的長女。媽媽知道後,帶著6個孩子離開家裡,這位父親則被判刑8年。

這家人雖然從此遠離父親的威脅,不過,暴力的陰影和他們形影不離。

媽媽的個性軟弱,又得在夜間工作,於是身為長女的姊姊,擔起管教弟妹之責。姊姊的情緒不穩定,常以毆打管教弟妹。

家裡幾乎天天雞飛狗跳。老大打老二,老二就去打老三,老三轉身在老四身上出氣,一個打一個,一直打下去,嚴重的時候,曾被打到手無法握筆。

結果,大姊心理受創、大妹逃學、二妹出現尿床的退化行為,大弟和二弟用偷竊建立成就感,小弟念小學,就已經很會察言觀色。

怎麼樣才能幫助這個失能又失序的家庭,走出沉痛的創傷經驗?陳靜惠一度非常苦惱。

後來,經過討論,她嘗試和心理師合作,引進遊戲治療模式,分別為每個孩子進行心理治療。

加上其他技巧、方法的交叉運用,2年4個月後,這個原本傷痕累累的家庭,宣告重整成功。老大到老四後來都上了大學,每個月還準時到家扶中心幫忙清洗魚池。

「遊戲本來就人人喜歡,孩子的語言表達不夠成熟,透過遊戲來進行心理創傷的治療,是再好、再自然不過的方式,」翁慧圓解釋。

看到這個成果,陳靜惠幾乎喜極而泣。家扶基金會進一步開辦遊戲與藝術治療的專業訓練,1999年新竹家扶中心完成家扶首創的遊戲治療室,隔一年,在當時的台中縣家扶中心完成台灣版的彩虹屋。

台灣的彩虹屋先從豐原起跑,再到沙鹿,繼而推廣到全國各家扶中心。雖然最早是為了撫平921大地震的傷痛而設,但因為治療成效良好,後來推廣到受虐兒童。

在彩虹屋的遊戲治療室裡,有沙堆、玩偶、樂高積木、大富翁等玩具,孩子可以自由玩樂,家扶的諮商師常常花上幾個小時陪孩子玩。

這些心靈受傷的孩子剛到彩虹屋時,大致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退縮自閉,認定是因為自己不好才被大人打罵;另一種則是如同小霸王般蠻橫,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幫助不同反應的孩子,彩虹屋的老師有不同的方法,有時候是安靜陪伴,有時候得扮演受氣包。

心理諮商師李逸明,曾經在部落格上分享一段特別的經驗。

有個孩子來到彩虹屋後,發現李逸明不像他父母一樣兇巴巴的,反而一副很好欺負的模樣。他就透過玩大富翁的機會,想盡辦法欺負李逸明。

他把牌統統推倒,然後支使李逸明排好,又霸道地不准李逸明買房子,極盡所能讓李逸明輸,自己好在這場遊戲中成為大富翁。

「我每次都會故意讓他,滿足他在現實之中無法被滿足的成就感,」李逸明解釋自己的做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這個孩子開始主動倒水給李逸明喝,甚至還幫忙她做事情。

即使最終不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在彩虹屋的相處經驗,也可能成為孩子終身珍藏的記憶。


不離身的慶生照

美術治療師林惠愛曾經幫一個小五的男生,做美術與遊戲治療。

這個小男孩每次到彩虹屋,都帶著弟弟妹妹一起來,可惜他來的次數不多,因為住在新竹縣鄉下,他要到市區的家扶,得轉好幾路公車。但是他俊俏的模樣、刻意討好大人的態度,令林惠愛印象深刻。

林惠愛至今仍記得,他在彩虹屋的最後一張畫作。畫中的孩子一個人孤伶伶地站在漆黑、閃電、打雷的屋外,林惠愛問孩子,「畫中的小孩可以趕快進屋嗎?」

孩子微笑著說,不知道。

許多年後,林惠愛在一個安置機構巧遇這個孩子。孩子已經長大,因為犯錯而被送到安置機構,他看到林惠愛來訪,連忙叫住她。他拿出當年在彩虹屋慶生的照片,告訴林惠愛,這些照片他一直帶在身上,每次看著照片,便感受到自己被關愛、被重視,心裡頓時獲得滋潤,很快克服當下的負面感受。

再見到這位少年,林惠愛感慨萬千,「我知道在長期缺乏家庭溫暖後,『屋』是再也進不去了,但是慶幸那幾張照片陪伴他走過人生的一段低潮期。」

由於這一項服務擁有在地化、社區化的特色,各地家扶中心相繼開辦相關的訓練課程,也吸引了一些有需求的小學、幼稚園前來觀摩,漸漸和校園進一步的結合。


第一座多重社會工作基地

八八風災後,經過近3年的籌劃與興建,家扶在高雄市杉林國中打造了一座設計特殊的彩虹屋。

這座2層樓歐式建築的彩虹屋,建築面積有200多坪,不僅規劃了攀岩牆及戶外體驗設施,更和周邊的樹林融為一體。這裡結合諮商輔導、心理治療與體驗教育等多種功能,杉林國中也配合家扶基金會,培訓一批體驗訓練的種子教師。

家扶的彩虹屋,也從個案服務,進一步擴大為從事學校、社區及災變社會工的共同基地,邁向服務新里程。

以不同的觸角接近有需要的孩子,只希望每個暴風雨後的人生,都能遇到美麗彩虹。

(本文摘錄自《愛的先行者—翻轉50萬個生命的家扶》 一書第220~227頁,感謝天下文化慨允轉載。)

分類: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