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面族

  一般人對唐氏症患者(唐寶寶)的印象是,性情溫和、善模仿、重感情、喜音樂、律動佳,所以唐寶寶又被稱為「歡喜寶寶」。在台灣地區,平均每800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名唐氏症寶寶;每年新生兒中,約有400位唐寶寶,約每天產生一個唐氏症兒家庭,讓父母面臨必須具有無比耐心、毅力以及愛的艱辛過程。

  唐氏症患者主要是因為細胞中第21號染色體數比正常人多出了一個,這種現象約佔唐氏症患者中的95%,這種染色體異常的現象大部分並不是由父母遺傳而來,目前研究結果顯示,可能是與母親年齡的增加有關。因此,要預防唐寶寶的誕生,目前主要的做法是接受在產前做羊膜穿刺術,及絨毛膜的絨毛取樣。由於年長的孕婦都會接受這樣的檢查,目前唐寶寶新生兒的母親年齡反而愈顯年輕化。

  一般而言,唐氏症者屬中度智能不足,其身高、體重均較正常小孩體型來得小,且發育較慢,約有1/2的患者伴隨先天性心臟病,12%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型,20%有甲狀腺機能異常,70%有視力問題等,且平均壽命約在50~60歲之間。唐氏症者在外觀上有明顯之共同特徵,如:顏面扁平、短頸、瞼裂斜向外上、舌有裂痕、鼻樑塌陷、經常張口伸舌等,須接受早期的療育,才能將障礙的程度減至最低,有效發揮其潛能。

  一群唐氏症寶寶家長,在社會及資訊資源貧乏的70年代,於台北市成立全國唯一的唐寶寶家長互助團體。歷經13年的慘澹經營,從1988年發起「唐氏症關愛者聯誼會」的創立,1991年立案成為「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1998年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加上2004年4月正式啟用的「歡喜永和學園」,這三個單位合稱「歡喜機構」。

  「歡喜永和學園」開設5種班級,計有:日間托育班、綜合認知課、音樂治療班、語言治療班、視知覺治療班等。學園現今約有60個學員,最高年齡為國小三年級,最大可收容國小六年級的孩子。學園總共有7位老師,3位行政人員。而協會與基金會則一起辦公,11位工作人員互相支援。

  「唐氏症關愛者協會」社工組蘇渝庭組長表示,為了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歡喜機構自2005年5月開始,首度承接了台北縣政府委託的3歲以下身障幼兒的到宅服務業務,以及15~65歲心智障礙成人的個案管理工作。到宅服務的範圍包含台北縣的10個區域,包含:中永和、新店、三重、萬里、八里、淡水、金山等等,對象主要是發展遲緩、交通偏遠、雙親無力送醫、家庭支持薄弱的幼兒。原則上,每月須服務15個個案,依幼兒需要而安排早療課程。至於成人個案管理,包含台北縣6個地區,進行家訪及電話關懷,每月至少服務30個個案。每個案主每月至少要電話關懷一次。

  由於學園家長提供白雞山莊的場地,因此協會嘗試開辦「三峽歡喜園」,為青少年心智障礙者提供職能養成、休閒及社區融合的服務。可惜的是,因地處偏遠,財力負擔太重,目前暫時停擺。一旦能取得官方的專案支持時,將會重新開張。歡喜機構更立下宏願,期待5年、10年、15年或20年後,次第落實支持就業、社區生活、安養照顧的階段目標,用心締造完整的歡喜家園。

  本期(63期)DIN電子報感謝「歡喜機構」的熱情協助。社會的接納與協助,才能建立唐寶寶的社會尊嚴,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看到本期專題中多幅可愛的小小唐寶寶照片,你動了善心善念了嗎?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