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油麻菜籽的故事——瑞復身障者職業重建系統的機制與功能

文/謝淑雲

  宋太太,是一位非常熱心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善用社會資源的女士。四年前,其剛從高職特教班畢業的自閉症兒子龍龍,經由「台南市私立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職輔組社區化就業服務團隊,以支持性就業模式輔導,在台南市一家頗具規模的食品公司工作。在雇主、案主、家長與就服員間的通力合作下,穩定就業至今已近四年。輔導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宋太太了然於胸,因為她始終是案主與就服員的堅強後盾,也因而對瑞復職輔組團隊的用心與戮力非常肯定。有此因緣,去年宋太太參與了「台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接受社會局委辦的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時,在一個夜晚,以電話將阿逢這個女孩子介紹給我們。

  阿逢,輕度智障,現年24歲,身材矮小,剪著一個短短的男生頭,有一雙明麗的眼睛。她生長在一個女性被嚴重歧視的貧困家庭,家庭成員有父親、母親、一兄一弟。在國小當警衛的父親,一方面視女性為無用之物,一方面又極力要體弱的妻子外出工作賺錢貼補家用。在這樣男尊女卑的家庭裡,阿逢在國小普通班混到畢業後,就被父親剝奪求學的機會,留在家中,成為母親的貼心伴侶,幫助母親做家事,甚至跟隨母親外出打工。反觀同為輕度智障的弟弟,卻備受父親寵愛,一路念到高職特教班畢業,也是經由本中心「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系統」安排到量販店的麵包部就業。令人難過的是弟弟因為受到父親大男人主義的影響,對姊姊阿逢相當不尊重,經常欺負她。

  最可悲的是聚集全家希望的大哥,好手好腳,頭腦正常,竟然自從當完義務兵役退伍後,未吃過一天頭路,整日游手好閒,跟父母伸手要錢,不順遂即搞破壞,甚至毆打弟妹。因他閒閒無事就打電話,家中電話費高築,一氣之下,父親乾脆不設電話,甚至趕他出門。無論孩子再可惡,也是女人心頭的一塊肉,母親會利用父親不在家時,偷偷讓這個不肖子進家門給他吃食。經過家訪,瞭解阿逢的家庭生態後,就服員不約而同想起「油麻菜籽」的故事。

  對於阿逢的工作能力與家庭狀況做過初步的評估後,職輔組團隊討論的結果,確認她可以進入職業重建系統,在擬定她的「職業重建計畫」時,決定直接進行「支持性就業安置」。去年五、六月間,中信永保安康大酒店籌備期間,就服員即幫阿逢爭取到在廚房擔任洗滌員的就業機會。因為該酒店要到八、九月才開幕,在等待上班的一段時間,暫時安排她在本中心啟能組的大廚房接受訓練,以備將來順利上班,啟能組負責廚房的老師對於她的表現讚美有加。沒料到該酒店因為股東糾紛而遲遲沒開幕,阿逢本人、她的家人以及就服員都很失望。之後,安排她參加93年度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養成班。

  阿逢在職訓班的表現一樣可圈可點。因此當台南科學園區某光電公司有清潔員的職缺時,小組開會討論,確定她是適合的人選後,決定以支持性就業模式輔導她。擬定就業服務計畫時,針對她的就業優勢與劣勢,而決定支持的重點為工作流程的教導和上下班的交通訓練。為了增加阿逢的工作效能,就服員做了「職務再設計」,幫她購置了一輛工具推車和拖把擰乾器。上下班的交通是她的致命傷,上班有交通車可搭不是問題,下班回家必須依賴火車,由於她只認識自己的姓名,其他文字數字一概不識,如何使用車票販賣機購票,聰明的就服員徵得新市火車站站長的同意,在車票販賣機購票上貼上標誌,而得以順利購票搭火車回家。

  苦命的油麻菜籽阿逢,沒有藉由傳統的婚姻來決定命運,而是透過「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系統」的機制獲得自信與新生,不但稍稍改變了父親對她的冷漠態度,同時不知不覺中也提高了她在家庭中的地位。

(作者為「台南市私立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就輔組組長。本文轉載自2004年12月《瑞復三十週年特刊》,感謝該中心慨允轉載。) 

分類: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