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故事
文/邱惠芳
「爸爸、媽媽為什麼不要我?」這是三毛最常問老師們的一句話。三毛是在「屏東伯大尼之家」附近的竹林中被撿到的棄嬰,那時的他還是個只會爬的小娃娃,由於三毛天生腎臟功能即受損,無法自我控制大小便,故須帶著兩個尿袋在身旁。自小在伯大尼之家成長的三毛,一直是老師們所疼愛的孩子,除了讓他如普通孩子一般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更在三毛高職畢業後,將其安排在庇護工場中工作。雖然老師們的努力無異是希望給予三毛家庭的溫馨,然而,隨著其年齡的增長,三毛逐漸理解親人的意義,加以看見機構中其他有家長接送的學生,更使三毛對自己的家人存有一種莫名的渴望。每當三毛問起自己的父母時,老師們總耐著性子、一字一句的向其解說關於身世的問題,漸漸的,三毛瞭解了自己身為棄嬰的事實,也不再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遺棄,但每每在寒暑假大多數學生一一返家的時候,三毛總會不經意的望著遠方,若有所思的笑著、發呆著……
在伯大尼之家,如三毛一般無家可歸的棄兒就約有37位,此外,還有不少父母過世或家人無法照顧而假日有家歸不得的失依院生。這群孩子長期生活在伯大尼而以機構為家,雖然透過服務的提供使他們享有如同家庭一般的照顧、養育及教育等功能,但卻難以填補孩子們對家庭的想望,亦無法全然滿足孩子們經濟上的需求。或許,家庭的定義對這群智能障礙的孩子而言,是一種過於籠統而虛浮的名詞,然而家人對他們而言,卻是一種無法割捨而真切的情感!
屏東伯大尼之家自創辦至今已有四十年的歷史,當初,創辦人挪威籍宣教士蘇超生牧師甫來到台灣南部,看見許多罹患小兒麻痺的孩子不是被關在家中,即是被任意遺棄。為了讓這群被社會漠視的障弱者能得到良好的照顧與關愛,蘇牧師不畏地處偏遠、資源貧乏等困境,本著基督耶穌博愛的精神,一磚一瓦的建造起伯大尼之家,藉以收容、教養並幫助屏東地區的小兒麻痺兒童。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小兒麻痺患者人數下降,為因應社會需求的改變,屏東伯大尼之家亦隨之擴大服務內涵,非但增收智障、多障、自閉症、唐氏症與腦性麻痺等服務對象,亦增加日托、職訓等服務項目。此外,為滿足服務量的需求、配合福利政策的多元,除了擴建院舍收容更多案主,更擴展新的服務型態與福利產業,尤其在現任院長許敏政牧師的帶領下,休閒農牧場的規劃與庇護餐廳的經營,更將伯大尼之家帶入新的服務紀元、展現新的景觀風貌!
硬體設施設備的落成,雖然提供了較佳的居住環境與服務品質,卻必須付出更多的使用、管理及維修成本,而成為機構經營上的經濟支出重擔。再者,隨著收案人數的增加及案主年齡的增長,將會有愈來愈多因父母年邁或去世而無法回家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幫助與資助。
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伯大尼的孩子們同樣也有。在這裡,孩子們的生命歷程與伯大尼的歷史沿革相互交織、激盪成一篇篇屬於伯大尼這一個大家庭的故事,其中有歡笑、有淚水、有美麗、也有哀愁。無論發展的轉折為何、過程的起落如何,伯大尼之家的故事尚未結束,依然不斷地等待著新與心的接續。而無論是伯大尼之家,亦或伯大尼之家的孩子們,均需要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幫助,期待社會大眾一同來做伯大尼的贊助者、成為孩子們的親人,以使伯大尼之家的故事能不斷邁向嶄新的一章。
(作者為「屏東伯大尼之家」社工員。本文取材自2004年9月「伯大尼院訊」第23期,感謝「屏東伯大尼之家」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