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
文/張素蓮
在實務的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工作中,有機會認識許許多多不同障別的朋友,從中發現到他們都各有長處、優點,然而有工作的能力的身心障礙朋友,還是無法找到一份適配而且長久的工作,在更進一步的交談下,我發現尚有許多的朋友認為其起居生活仍存在不自由,無形或有形的障礙仍有許多,而我對這些的困境一直感到相當的無力。
近年來,政府開始注重「社區化」,在經濟上產業要地方特色產業紮根;文化上發展社區營造;在教育上,高中職要發展所屬社區的特色,而在社會福利中也推展社區化服務產業。目前身心障礙者的社區家園服務方案更是一致的標竿,不論在心智障礙、精神障礙或肢體障礙領域中,都紛紛想建構其所屬的社區家園藍圖。各社會團體都各自申請政府的經費補助,或透過社會大眾募款來完成回歸社區的夢想。然而在這發展社區家園過程中,在社區真實情形卻並不如預期:居民的不諒解、生存的困境甚或是長久以來的烙印眼光,在在都影響了回歸社區的成果。
話說身心障礙者雖然各自有其能力不足或劣勢地方,但如果能夠團結起來,每個人看自己及對方的「還有的部分」,不是看別人或自己「所沒有的部分」,一起相互合作幫忙,一起來建構的家園。例如:心智障礙的孩子可以付出其行動力;肢體障礙的朋友可以貢獻其腦力;康復之友則可發展其人際力等等,大家彼此協調、不分職位高低,可以一起建立公司或居住在同一屋簷下。在這互助團體中,不分己私,因為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如同那盲人和聽語障者一起上街購物古老故事的深厚意義一般,每個人都是缺一不可。套一句管理行銷的話,每個身心障礙者團體能夠策略聯盟,達到雙贏或三贏的目標。
(作者目前為高師大特教所學生,曾任「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就業服務員,從事身心障礙者服務多年。本文轉載自2004年8月「高雄市脊髓損傷者協會」會刊,感謝該單位慨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