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工廠/商店的生存利基
文/小面族
2002年6月,DIN電子報第28期的專題為「創業新點子」,當時我們曾邀集數個不同縣市的社福團體,分享他們創辦庇護性/支持性工廠或商店的經驗。雖然她們多數獲得各縣市「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專戶」的補助,或者還擁有專業師傅的產品技術移轉,然而,也許知名度太低,也許遷就公部門不理想的免費空間,更可能歸因於專業經營能力的缺乏,他們普遍都面臨收支難以兩平的窘境。這也是多數社福團體所經營的事業體必須承認的殘酷事實。
一個有心的拉麵店老闆阿誌,學歷不高,全憑靈活的腦袋與身段,練就一身專業的經營能力;即便雇用超過半數的身心障礙員工,他的拉麵版圖依然持續擴大,也得以雇用更多的聽障者。他提到,許多社福團體的庇護工廠/商店不講求作業標準,不重視經營管理與行銷,因而產品品質不均,無法取得市場利基,成本也就無法降低,經營的困境一直難以化解。他雖然很想幫助他們,但提供補助的官方規定庇護工廠/商店不得委外經營,外人也不得擔任店長,他只能看著心急,心急這樣的經費與人力無法化為有效的產能,結果,身心障礙者僅能暫時棲身,隨著專案的結束再告失業。永續經營,終究只能是個天邊的夢想。
理想上,社福團體應引進專業的經營人才,紮實的培訓身心障礙者,讓他們擁有受人肯定的工作能力與敬業態度,才能順利的轉介到一般職場。再者,企業主也應開放胸襟,改變用人的習慣,提供適才適用的工作機會,並以愛心與耐心對待身心障礙員工。這樣的目標十分遠大,不易達成,期勉大家各盡本分,朝身心障礙者充分就業的願景邁進。
本期(38期)DIN電子報感謝國軍北投醫院社區精神科、台中縣殘障福利協進會、高雄市關懷魚鱗癬協會,以及台東縣牧心智能發展中心等單位的熱情協助,讓我們得以分享各機關和社福團體對身心障礙者所做的努力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