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過動兒的心路歷程

文/王玉美(本文由赤子心教育基金會提供)

 父母難為,是現代為人父母的共同心聲與難題。而養有「身心障礙」的孩子更是一門大學問。如何做個稱職也有效能的父母,則是現今父母必須學習的課題。何況,教養子女是父母的天職,父母有責任為孩子的成長做努力。

 在學校的一個講座上,一位特殊教育學者說過這麼一席話:「一位特殊孩子的誕生,在他們出生前,上帝就已經幫他們找好一位最適合他的母親。」這段話我不敢全然接受。只因,不惟過動兒的特殊教養方法,我和我的過動兒吃盡苦頭,嘗盡挫敗,承受著無比沈重的壓力和誤解。兒子童年,在自己不得法、不當的對待教養過程中,不斷地被斥責、打罵、懲罰、、、在屢被否定的挫折中試煉成長。一路坎坷艱辛的走來,兒子身心所受到的打擊傷害、心理創傷,一直是做母親心中的痛。但是,自己的確盡心盡力了。

 打從兒子會走會跑開始,就不喜歡人家抱,愛爬高、跳上跳下、動個不停。其高活動量、高破壞性就層出不窮,跌不怕、摔不疼、打也不痛似的,即使跌成「獨眼龍」也不哭一聲,自己常感疑惑,怎有這樣的孩子,婆婆常罵兒子:「生眼睛,不曾見過。」

 在兒子進入小學後,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他很難去適應學校有規律的團體生活。不守教室規則,坐不住、四處走動遊蕩,經常一個人跑到操場爬樹(喜倒掛、翻跟斗)、爬牆、爬屋頂,常被警衛伯伯帶到訓導處。其動作粗魯、不知輕重、橫衝直撞、不知危險;輪流遊戲時不耐久候。老師交待的事項很難完整帶回家,作業更難如期完成;課本經常搞丟,聯絡簿弄得丟三落四。考試時,同學都認真作答,他卻走來走去,不聽勸導,經常造成老師教學同學上課的困擾。老師曾告訴我,兒子有問題,但沒有說明確切的問題在那裡。

 兒子除了過動、衝動,無法專注造成學習及與人互動的困擾,更大的問題是在他上小學不久,竟會拿同學的玩具、偷別班同學的錢;因不守規矩,同學告狀,他會拿刀子、掃帚追打同學。我非不得已外出購物,必將家中藥物、剪刀及可能造成傷害的物品藏起來,預防對小兒子不利。兒子的種種行為足夠讓自己焦慮惶恐,因為我不知道下個時刻又會出怎樣的麻煩事要我收拾殘局。

 為了導正兒子的不當行為,只要想得到、用得上,無一不試,規勸、脅迫、利誘、獎勵、體罰、、、當時可謂方法用盡。後來雖然也開始給兒子零用錢滿足其基本需求和購買慾望,然而,兒子的偷竊行為並沒有就此收手,在屢勸不改,無計可施又苦無對策,再加上自己情緒無法克制盛怒之下,兒子經常慘遭毒打。有一回,硬把身子拉到派出所,但兒子在門口抓住欄杆抵死都不肯進去。兒子的偷竊行為就在自己一而再、再而三不斷體罰、威嚇下,才慢慢削弱不見。然而,兒子在媽媽長期「體罰和不當的教育下」,身心受創也造成了兒子行為和認知的偏頗,更嚴重地影響他的人格發展,而兒子的暴力等偏差行為也一一地浮現出來。

 我打兒子是皮肉傷,但兒子卻將自己的頭去撞桌角、床沿,那種自己傷害自己的舉動,媽媽的心被啃噬著、淌著血、又心疼又自責,內疚得不停為兒子擦藥輕撫傷痕,母子經常抱哭成一團。每每夜深人靜,在流淚、懊悔愧疚、傷心無望之餘,仍得絞盡腦汁苦思對策尋找因應之道。

 我是那麼地希望孩子好,為什麼孩子還是學不來,總是讓媽媽一次次地傷心落淚......一度想放棄不再管教他,任其自生生滅,也想過不如帶孩子一塊消失。只是,做母親就有權來決定孩子的生死嗎?曾經逃避,不顧先生反對,在兒子一年級時,便迫不及待去就業。寧可工作也不要帶孩子,只有不斷地受挫與失望,沒有成就,在工作的兩年中,兒子的行為還是存在,而且衍生出的問題更嚴重,事情還是沒有解決,我的擔心更多。

 經過多次的思考與掙扎,不斷地衡量評估:如果現在自己沒有好好地把孩子教養好,或許將來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也許花一輩子的心力也未必能挽回,至此,我下定決心,毅然決然辭去工作,專心專職在家照顧孩子,致力學習,與孩子共同奮鬥,陪伴孩子渡過每一個障礙。自己有一個信念,無論孩子是不是過動兒,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某一地方需要幫忙,對症下藥,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困難面對群體適應社會,注意其身心健全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如果有個適合他的學習環境,有正確的方法配合,父母如果處理得當,過動兒也能發揮他的潛質成就他的出路。

 以前與孩子互動,不是批評比較,就是成天談大道理,難怪孩子說我嘮叼;不是獎勵就是懲罰,難怪孩子不懂自律。孩子做對的總認為理所當然,吝於鼓勵;孩子做不好的就加以挑剔、指責,難怪孩子會反抗、不知自重;不是指導就是給建議,剝奪了孩子許多學習的機會和思考創造的能力,難怪孩子會依賴、缺乏責任感。

 與孩子溝通,自己常不自覺地以命令的口氣和不當的態度,指使孩子、斥責孩子,而孩子回應給自己的語氣和態度及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常常刺傷到自,頓時,自己才恍然大悟,察覺到,也清楚地看到,原來,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舉止,不就是我自己所熟悉的行為模式。原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做所為,孩子的眼睛就像錄影機般,一卷卷地存錄起來,在某一階段或相同的情境中倒帶播放出來。孩子的行為就是自己最好的一面鏡子,他可以反觀自己、警惕自己,也讓自己察覺到、省悟到自己的教養態度,而知所改進。往後,自己就常常檢視自己,提醒自己謹言慎行;改變自己的態度與價值觀,修正自己的言詞、舉動;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放棄無效的教養方式,用同理心去瞭解孩子的感受及行為背後的因素、動機和目的做適當的因應,貫徹明確的管教方式,以自然合理的後果,溫和堅定的原則建立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為了兒子的教育問題,改進自己的錯誤教養方式,增進親子間的良性互動,我不曾放棄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我到生命線、學校、人本做義工,邊學習、邊幫助自己、邊助人。四處聽親子學習教育講座;參加父母自我成長訓練、研讀親子教育有關的書籍;希望習得更多的知能及有效的教養方法,改善自己的不足,彌補對孩子造成的不當傷害。常想一位老師要照顧四、五十個學生,的確相當辛苦,(自己只帶兩個孩子就搞得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如果自己孩子教得好,也許可以減輕老師些許負擔。何況,教養子女是父母責無旁貸的職責。

 誠如證嚴法師所言:「要改變別人(孩子),不如改變自己(父母)。」心理學家說:「我們不能去改變別人,但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惟有父母改變自己的態度才有辦法改變與孩子的關係。試想父母都會犯錯,不也是一次次的錯誤中學習成長的。想想我們是否給孩子足夠時間、空間去修正改進;我們對自己寬容,相對地是否也會去包容孩子無心(無知)的過錯?尤其是那些「生理缺陷」長期被忽略、被否定、被排斥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夠多理解、多一點體諒、多一些包容、多給予肯定和鼓勵,或許他們也可以有好的行為表現。如果可以重來,如果知道「體罰」對孩子生心理有這麼多的影響和副作用,如果自己當時能夠了解到一個六歲孩子對所謂:「物權、所有權」、「自己的、別人的」還不是當時他的年紀所能分辨清楚的概念,自己就不會用那種「深惡痛絕」的觀點去看孩子,也絕不會用「體罰和打罵」的方式來教育我的過動兒。雖然,對孩子仍有愧疚,然而自己已能調整出新的希望尺度及理解之心,也告訴自己在教養上能自覺而不自責,協助孩子及時能積極而不催促,用恆久盼望之心等待孩子成長。

 當自己走出來,才發現社會上有很多資源和管道,可供我們學習成長。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或許艱辛漫長,不是很容易看到成果,但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子女,不放棄,只要父母有心,肯學習、勇於改變,則永遠都不會太遲。有學習就會有成長、有進步、有改變,只要用對方法,親子關係就會更和樂融洽,這是自己的親身體悟和痛苦的教訓。

 兒子能有今天的改變和表現,一方面是先生的支持和體諒及自己的努力,一方面要感謝曾教過孩子的老師們,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一直有這麼多有愛心、有智慧、不辭辛勞的老師協助,由於有老師的關懷和付出,對兒子的包容和接納,時時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給他希望、給他信心,兒子才能走出低自尊、低自信的陰霾。也感謝提醒我、帶領我、指導我給予我不斷成長的老師們,在他們的帶領下讓我更有能量對家人、對社會有頁獻。也謝謝兒子的心理醫師,當年他一句肯定的話:「你做得很好!」讓自己感受到有被真正了解的寬慰,他的一句話竟能促進自己更勇敢、更有信心、更有能量走下去的原動力。

 過動兒及他們的父母是很需要大家的肯定和鼓勵的,為我們加油吧!

分類: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