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專訪聽障兒童家長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由王榮主持的生活報報節目,於五月二日和五月九日訪問在身障關懷中心日間托育就讀之學童家長-藍女士和徐女士,和各位分享照顧聽障兒的話題。

藍女士的訪談摘要:

  當我知道女兒是聽障時,沒有憂慮時期,可能是本身個性比較開朗樂觀,加上醫生建議該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該去上課我們就帶去,所以我一直是全職媽媽,從我女兒出生到現在都我自己帶大的,從不假手他人,自己教導,所以並沒有憂慮的這種階段期。

  孩子出生20幾天,就發現孩子聽力有問題,五個月大時就開始配戴助聽器,十一個月至雅文基金會進行聽覺口語法訓練,三歲時開人工電子耳。但剛開始使用人工電子耳的反應不是很好,甚至比戴助聽時的狀況還差,經過醫師不斷調頻,到了孩子六、七歲時,才找到適合她的頻率。但語言黃金期已超過,雖然她有聽到聲音,但是卻無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經由另一位家長介紹,才接觸身心障礙關懷中心,身障關懷中心附有日間托育,是以口、手語的教學方式,起初我很排斥手語,剛開始還和家人爭執,之後問中心的教學方式,發現原來中心不單只有手語,而是採用口手語教學方式,因此想說可以試試看,孩子上課之後發現效果不錯,開始有問句出來了,也會回答別人的問句,不會講的部份就會比手語,然後邊講邊比。因為之前很擔心孩子會比手語了之後就不再用說的,可是其實是不會的,當孩子學會單字和句子之後就不會再去比手語,因為畢竟用說的會比較方便。

徐女士的訪談摘要:

  剛開始知道孩子是聽障,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覺得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回想起來我們那時候並沒有掉下任何一滴眼淚,只想找方法陪孩子可以一路走過來。

  當發現第二個孩子為極重度的聽力受損,因之前有哥哥的經驗,發現助聽器對他的幫助不大,所以決定使用人工電子耳。之後持續三年在雅文機構接受聽覺口語法的訓練,但效果沒有像哥哥那麼好,差距很大,因為他不願意去聽,也不願意去學,情緒上反應很激動,我們覺得這樣逼他學習沒有意義,才開始尋找其他的方法。

  經由老師的介紹,才知道有身障關懷中心附設日間托育機構。起初要讓孩子學手語我也是很遲疑,怕學習之後,孩子在聽能部份就會完全放棄。在跟我先生討論後,希望藉由手語知道孩子的情緒及需求在哪裡,因為大部分他完全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而我們也無法表達,造成很大衝突,孩子會認為我們都不了解他,而我們也會認為我們的苦心你沒有接收到。在學習的半年中,藉由口手語的方式,我觀察到孩子有很大的改變,他會開始想跟我們表達,也會想聽我們說什麼,這一點讓我覺得很欣慰。

(全文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附設身心障礙關懷中心提供,並同時刊載於微聲期刊78期96年7月。更多文章,歡迎至「樂聾家族:歡樂聾融」部落格閱讀。)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