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暉獎」第十屆全國十大傑出愛心媽媽
身為一個身心障礙者及其母親,是如何面對命運的捉弄,堅持對待擁有缺陷美的孩子仍持應該有的態度,堅持活下去、堅持走出陰霾、堅持面對所有挑戰、堅持活得比別人精采。
中華民國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主辦的全國十大傑出愛心媽媽慈暉獎表揚活動,今年己進入了第十週年了。從全國五百多件推薦函中,評審委員們經本屆的主題以及障別、地域別、事蹟、代表性等各個不同角度的嚴密審查後,於決選會議評選出來自全國各地共計十位具有代表性的愛心媽媽。
- 一定要有受教育的機會--黃鈴秀
一位看似平凡的母親,目前獨自扶養兩名孩子,由於醫生生產之疏失,造成祐瑋身體的殘疾,也決定了祐瑋必須在醫院和復健師渡過本該多采多姿的童年。祐瑋的出生帶給丈夫沉重的心理及經濟壓力,斷然離家,家中經濟來源以及照顧祐偉的重擔落在媽媽的肩上,黃女士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更加勇敢地面對挑戰。
祐瑋剛上幼稚園時沒有一家幼稚園能接受他,甚至被拒絕於門外,黃女士不願放棄,四處拜託請別人給祐瑋一個教育的機會,相對的因為求學的緣故犧牲了復健的時段,使祐瑋的手腳張力失調、脊椎側彎,而祐瑋對電腦特別有興趣,但因手功能差,媽媽為了要訓練他的手,要求祐瑋要用左手操作鍵盤,在媽媽的嚴格要求下,祐瑋也創下佳績。
在多次的活動比賽中,祐瑋均有令人讚嘆的成績,曾經獲得身心障礙同胞資訊特優獎、新莊國小語文獎學金、「亞特盃」壘球第一名之肯定,看到祐瑋活的比一般人快樂及開心,是黃媽媽最大的報酬。
- 聖母醫院的偉大媽媽--李萍蘭
李女士於民國78年領養潘宥辰,宥辰為活潑可愛的小孩,但對於周遭聲音的反應似乎無所知覺。經過檢查後,在宥辰二個月大的時候發現其為聽障兒。
然而李萍蘭女士本著領養即親生的初衷,依然不放棄的繼續撫養宥辰,並且積極地尋求聽障兒童的特殊照護與醫療資訊。
除了不放棄任何醫療的機會之外,更不辭辛苦地定時帶著宥辰前往台北參加特殊幼教老師唇語及手語教學,希望宥辰能健康自然地成長。
雖然要花費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來照顧宥辰,李女士並不因此而苦。反而在副護理長的工作上更能體會所照顧病患家長的心情,對病患的家屬付出更多的關心,盡力為家屬尋求協助資源解決問題,以自身的經驗安慰心靈惶恐的家屬,深得病患家屬的讚譽。也因此而榮獲85年度羅東聖母醫院資深優良員工及86年度宜蘭縣護理師護士工會優良護理人員之榮譽。
- 不放棄的愛--林高淑美
原本一場歡樂的游泳運動,郤演變成突如其來的厄運,侵襲了一個年僅十歲的小女孩以及母親受創的心靈,小女孩莫明的感染了史蒂芬症候群,不僅全身黏膜組織都遭破壞,眼睛表層組織也受損,導致她雙眼失明。焦急的母親帶著全身潰爛、高燒不退的小女兒,從南到北的遍尋名醫,期待能治癒小女兒,但每位醫師郤都朿手無策。
就這樣,林媽媽拭乾了淚水,為了協助小女兒能勇敢的站起來,不但自己做心理建設外,更不斷的為小女兒做心理建設、鼓勵她。女兒雙目失明後,改學習摸讀點字,而林媽媽在女兒求學期間,從國小、國中無論刮風下雨每天陪讀,放學回家後,林媽媽拿起女兒的習題、測驗卷等,諸如史地地圖、地科岩層、數學三角座標等先描繪反面,並經壓輪成凸狀後讓女兒摸讀,而理化實驗的部份,則陪伴女兒做課堂學習,模仿老師製作成簡易的輔具讓女兒摸讀。無論多麼的困難,媽媽總是用盡一切的心力,為的是讓女兒能有一個受教育的機會。
林媽媽只是一位樸實的家庭主婦,但為了孩子,她不放棄一切,強忍著心酸,學習點字、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這一路走來,女兒終不負所望,於師範大學畢業同時取得特教系與英文系雙學位目前並於楠梓特殊學校擔任教職。不放棄的愛,是林媽媽對孩子的一個堅持。
- 只希望活久一點--徐勤妹
一位年已七旬的母親與一位在衣、食、起居、生活上的一切,皆如新生兒般需人照顧的五十歲兒子,我們或可想像她們在生活上的情景,是多麼不便與充滿辛酸。
徐女士於三峽輾轉尋獲與前夫所生之愛子鍾添燈,滿心歡愉之際,鍾添燈卻在工作中不慎於三樓摔下,導致身體重創,無法如常人般工作。
徐女士於痛心之餘,堅持將鍾添燈接回花蓮離住家約十分鐘車程的一處破舊木屋租屋而居。
在徐女士悉心照料下,鍾添燈的身體狀況漸有起色。不知是否造化弄人,就在鍾添燈偶而能打打零工,在生活上稍可自立時,卻因疏於身體上的照顧而於五年前中風,從此癱瘓在床,再也無法站起。徐女士購置一間貨櫃屋,放置於離住家約二十公尺外之小空地,這個不起眼的貨櫃屋從此成為鍾添燈一生中最能遮風避雨,最安穩、最能享有母愛的家,讓徐女士能就近照顧,天天能凝視那不幸的兒子。
徐女士與其夫皆已年老,體弱多病,其夫現更因病而長期住院,照顧兒子與丈夫之重擔皆落在徐女士身上,每日拖著疲累的身軀來回奔波,而其患有高血壓、心臟病,並有骨刺,在體力上確實難以負荷,實極辛苦;尤以每日面對無康復希望的兒子、病重的丈夫,身、心的煎熬實非外人能真切體會。在此,我們竟也無法說出任何祝福的話,只希望如徐女士所言:「我只希望能活久一點,添燈才有人照顧」……
- 舉步行走攀升的樓梯--郭淑惠
郭女士育有二子,一家和樂安逸,但生下榮仁後卻改變了郭女士的生活秩序。
榮仁是在國小一年級因雙腳彎曲,開刀之後才知道罹患了罕見的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即俗稱「黏多醣症」,由於骨骼發育不好,到了國中三年級身高只有125公分,而有「小巨人」之稱,且榮仁徵狀多發於胸腔喉嚨部位,郭女士每天起床第一件要務工作,即是幫榮仁拍背協助咳痰,避免痰卡在喉嚨而發生窒息危險,拍痰力道更是需拿捏得宜,以免造成骨頭神經損傷。
郭女士為建立榮仁的自信心,經常鼓勵他「跌倒了,不要怕痛,一定要自己爬起來!」而榮仁的表現亦令她既驕傲又感動。榮仁小時後在學校不論受到多大的嘲笑與委屈,為避免讓媽媽知道傷心難過,總是把阻力化成一股無形的力量,惕勵自己更加上進。
郭女士自諭,十八年來人生路途,宛如舉步行走攀升的樓梯,一路備感艱辛,而榮仁的身體健康更是他最大的願望;為不使別人重蹈覆轍,積極投入義工工作,目前擔任「中華民國黏多醣協會」高屏地區副組長,推展黏多醣寶寶的相關權益與福利,提供醫療諮詢、福利,與協助黏多糖寶寶往生後的處理事宜。
- 全心視如己出--黃琪期
媽媽照顧自己親生的兒女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不過,若是能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照顧別人的孩子,則誠屬不易,更何況又是兩個患有重度海洋性貧血症,必須每天施打排鐵劑,隨時都在和死神搏鬥的孩子! 黃女士嫁給一位公務繁忙的警察,且成為三個孩子的後母。三個孩子雖非親生,但是絲毫沒有減損黃琪期對他們的母愛付出。尤其逸帆和惠敏是重度海洋性貧血症患者,自從父母親離異之後,健康狀況就因為父親忙於警察工作,無力照顧他門而日漸惡化,讓醫師以為家人要放棄兩位小朋友了!黃琪期以後母的身分進入這個家庭後,將三個孩子視如己出,除了對他們的日常生活起居照顧無微不至之外,更積極了解原本甚為陌生的海洋性貧血症,四處向醫生及病友請教如何照顧逸帆和惠敏。黃琪期從不了解海洋性貧血症,為了讓了兩兄妹能過正常人的生活,她耐心地教導兩兄妹自己施打排鐵劑,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帶領他們兩走出生命的陰霾,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與勇氣!
在她的努力之下,逸帆和惠敏由原先鐵青色的臉龐、孱弱的身體,漸漸地氣色轉好、健康狀況大有改善,個性由羞怯內向變得活潑開朗,學業功課也日日進步!黃琪期女士對逸帆和惠敏的全心付出,為人間見證了偉大的母愛是全然沒有私心的!
- 蘭嶼熱心媽媽--廖惠貞
廖女士是雅美族人,長年居住交通不便的離島蘭嶼鄉,家境清寒,目前多賴政府給予障礙子女之生活補助維持家中生計。 由於稚兒明皇年僅三歲,語言表達狀況不佳,且因腦積水致無法自行翻身,廖女士為避免明皇發生褥瘡,需每二至三小時協助翻身、拍背、按摩,協助四肢運動,以避免肢體萎縮,在醫療資源極為缺乏的離島,照顧障礙的子女備極辛苦。
廖女士除有幼子與身心障礙兒,尚須照料獨居的公公。因此,長期以宗教信仰的力量慰藉自己的心靈,並將此愛心擴及社區服務工作,以實際行動為朗島基督教長老教會宣揚博愛精神及教化青少年導入正途,由於長期照顧家中障兒與老人頗有心得,固熱忱服務社區,協助照顧島上獨居老人與障礙者亦不遺餘力,深受島上耆老敬重與讚揚。
- 上天特別的禮物--劉素容
劉女士於十九年前因著第一個孩子即將誕生而興奮不已,非常期盼這個新生命的到來,但因為醫生的失誤,孩子一出生即因缺氧而成為一位極重度腦性麻痺小女嬰,當他發現眼前這位可愛的心肝寶貝是腦性麻痺的小寶寶,宛如晴天霹靂,整天以淚洗面。但劉女士毅然地接受這上天所賜給特別的禮物,早年專心一意地帶著心肝寶貝四處遍尋名醫,不論是中醫的針灸、拔罐、放筋絡及各種民俗療法,抑或是西醫的復健職能治療、物理治療,只要是對孩子有幫助的,不管上山下海、由南而北、從西到東,她都無怨無悔地背著孩子勇往直前,從不放棄任何可以幫助其孩子進步的機會,勇敢的面對命運的挑戰。
孩子長大些時,為了教育小孩,她立刻決定將孩子送到聖家啟智中心來接受專業的訓練,為的是每天可以看到孩子、親手照顧孩子,大約有五年的時間,劉女士每天將孩子背在自己的背上,騎著機車,從員林到大村約五、六公里的路程,劉女士從不畏艱苦,沒有半句怨言,每天都是笑容滿面的帶孩子前來上課,令人折服於劉女士的毅力。
劉女士除了為這位可愛的天使付出所有的心力,更將她的愛毫無保留地與別人分享,她將「推己及人」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用心照顧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費盡心力為其他身心障礙者提供服務。只要看到其他家長有需要協助時,二話不說馬上答應,從不推辭,並將十幾年來帶著心肝寶貝跑遍大江南北的經驗,與其他家長分享,且主動提供經濟能力較差的家庭必要的協助,獲得所有家長們一致的讚許。不僅如此,更長期擔任聖家啟智中心的志工出錢出力,協助工作人員帶著孩子到社區活動及從事戶外教學,並在重要節日時自費且親自為孩子們準備各式過節的食物。
十九年了,劉女士的心肝寶貝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期盼她有更美好的生活。
- 守得雲開見日出--蔡雲如
蔡女士育有兩個男孩,老大子輝有輕度智能障礙,出院後先生即棄母子而離開,偶有回家,但在生老二凱登時卻只載送到醫院後即再次離開,凱登從小脾氣不好,經醫生檢查後竟是自閉症孩子。
蔡女士獨自一人縫製成衣賺取些微生活費來照顧兩兄弟,子輝在生活上雖智能有輕微障礙,但生活尚能自理,不用媽媽擔心,而凱登則很過動且還帶有氣喘,睡覺時必須抱著他,一面拍他的背,一面哄他入睡,上幼稚園時因無法融入課堂安穩上課,經求助復健科醫師作語言及感覺統合治療後,才能專心學習,蔡女士一邊作家庭代工,一邊照料兩位障礙兒子,備極辛苦。
蔡女士因家境不好,而希望能有機會外出工作賺錢,有感於現今電腦資訊發達,蔡女士已年近四十歲,但仍努力學習新知,所以利用上午兒子上學期間,到職訓中心學習電腦課程,不僅可為將來進入就業市場而培養專才,更可於家中教育孩子電腦課程。為此,蔡女士告誡自己,一定要認真努力的學習,並且堅強、勇敢的為照顧好兩個障礙孩子而活下去。
值得慶幸的,在蔡女士努力下,也挽回了先生的心,目前夫婦倆共同從事水電工程行,全家和樂。
- 從震災中重生--謝菊蘭
謝女士一家生活貧困,為了照顧四個子女,經常有一餐沒一餐。女兒慧玲卻得了先天性沒骨關節症,結婚後才發病,無法走路,必須開刀,否則終其一生必須坐輪椅。此時女婿無情地離開女兒,只好回到娘家,由謝女士獨自照顧慧玲的生活起居,一方面籌措慧玲的開刀費用。屋漏偏逢連夜雨,921大地震把她們住的屋子給震垮,母女死裏逃生在小學的車棚相擁而泣,雖然5位親人震亡,但謝女士仍然強忍心中悲痛照顧女兒和年幼的孫子,而且還做慈濟義工,照顧其他的身心障礙朋友及無依老人。
謝女士的辛苦也有了代價,手術一切順利,但慧玲腳上被石膏固定,仍須謝女士照顧起居;而慧玲在卸下石膏後用雙腳慢慢走向母親,心中充滿對媽媽的感激和佩服,母女共同走在震後的草屯鎮路上,開始新的生活。
十大傑出愛心媽媽的評審是一項相當困難的工作,每一位被推薦的愛心媽媽事蹟都同樣讓人感動,這其中也孩子的障別不同,居住的地方有城鄉不同,家庭經濟狀況有所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遭受的命運也有很大的差別,但唯一不變的是媽媽對孩子堅持的愛。
九年來由中華民國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所主辦的全國十大傑出愛心媽媽表揚,均引起社會極大的迴響,並有具體的成果。在公部門方面,提供政府多項身心障礙福利建言,包括促成國民黨成立身心障礙保護基金會、促成國內首位以身心障礙者組成的樂團--奇異果樂團,甚至政府因為愛心媽媽的建言而修改福利法令。在民間,則揭露許多感人的個案,引起社會大眾廣泛討論,使一般人更加注意身心障礙者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