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泡水樂逍遙

到龍洞潛水去

文/黃蟬

  悶熱的夏日,讓人恨不得像童話中的小豬一樣,整天泡在涼到心坎的爛泥巴裡。

  晴空下閃耀的大海,對許多人而言,有著無上的吸引力。而行動不便的朋友,當然也渴望能有戲水踏浪、探訪海龍宮的機會。

  由廣播界名人石元娜擔任秘書長的「中華民國殘障才藝發展協會」,數年前開始,總共為身心障礙者舉辦了六次潛水活動。本身也是身心障礙者的石元娜,了解這些朋友也想親近大自然,卻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和大海之間彷彿隔著萬重山。因此,該協會排除萬難,全力爭取讓大家一親台灣絢麗珊瑚礁的機會。

  該協會的周小姐提到,他們大都選在5月舉行,避開潛水的旺季,以免影響這些教練的日常教學工作。參與協助的教練全屬義務職,潛水設備及練習用的游泳池等也全賴他們張羅、商借,身心障礙朋友僅需負擔下海潛水當天的車資、保險和午餐費用。

  你也許不知道,一整天的潛水活動竟然需要耗費三個月來做籌劃工作。如果當年要舉辦潛水活動,2月份該協會即會透過石元娜主持的廣播節目發佈訊息,接著,可能就有百來顆躍動的心等著奔向大海了。為了讓身心障礙朋友儘量有機會參與,協會規定,曾經參加過的學員便不能再報名。5月之前的這段期間,工作人員必須費心張羅開課事宜,把人員、器具找足。

  終於要上課了。先來個室內潛水概念課程,也許半天,也許一整天,端看教練的要求。再來,要下水了,但還不是下海!在游泳池下水練習,通常是三個晚上,以免影響學員的日間工作。例如:50位學員在星期一、三、五晚上練習,另50個學員則安排在二、四、六晚上。師生比是一比一,為了是務必讓所有學員了解潛水的要領,並學會教練的簡單手勢,例如:大拇指朝上、朝下表示要上升或下潛,還有OK或耳朵痛的手勢等,因為海裡可是無法交談的,而且潛水的確有它的危險性,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週日的下海夢終於到來到眼前。潛水的地點通常選在東北角龍洞附近,該活動必須事先提出申請。學員下潛的目標約是水下20公尺左右,由2位教練陪著1位學員,每次下水的學員有10多人,每次20分鐘左右。肢體嚴重障礙的朋友就由教練牽著下海,完全沒有問題。每位學員身材不一,障礙的部位不同,雖說潛水衣最好是合身的,但沒關係,教練們總有辦法借到合適的潛水衣、鉛塊、氧氣筒及面罩等等,讓學員順利下海。

  三個月的期待雖然只能化為短短20分鐘的探訪海龍宮行動,但,這一切已經夠新奇、夠刺激,足讓他們回味再三了。海水的浮力也讓這些行動不便的朋友有若魟魚滑過海底的感覺,比在岸上對抗地心引力來得輕鬆自在。

  哪些身心障礙朋友較不適合從事潛水活動呢?周小姐說,大概就屬非常怕水的人了,但水性還是可以慢慢適應的。她認為,視障朋友也可能較不適合,因為潛水教練須利用手勢與學員對話,但若有潛水義工一對一從中協助指導,應該也是可行的。而聽障朋友則沒有問題,但整個受訓、下潛過程都需要手語老師一路跟隨、翻譯,以確保安全。根據長期開辦身心障礙者免費游泳課程的台北YMCA永吉會所張幹事指出,脊髓損傷的朋友在浮力大的海裡更形自在,相當適合潛水活動。

  可惜的是,辦過六年潛水活動的「中華民國殘障才藝發展協會」,今年卻只能跟向隅的身心障礙朋友說抱歉了。由於經濟不景氣,他們沒有足夠的經費與人力續辦下去。周小姐盼望,有更多的企業贊助、更多的教練及義工協助,讓這些朋友充分享受與大海共舞的美妙時光。

多重障礙兒的水上藍天

文/不屈

  陪著多重障礙的兒子一路走過十二個年頭,蔡媽媽最高興的事莫過於:「他又進步了!」

  家住高雄旗山的蔡媽媽,荳蔻年華的二十歲時就順產生下老大君承。孩子的外表十分伶俐,學步走路都很正常,較不同的就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大叫,並有嚴重的情緒障礙,語言發展也較緩慢。當他被判定是不明原因的多重障礙兒時,夫妻倆難免怨天尤人,可是,蔡媽媽很快的就接受這個事實,而婆婆、周遭親友的態度也是同樣坦然並給予支持,讓她可以積極、樂觀的陪著均承成長。

  蔡媽媽是台南人,她早就聽說過「台南啟智學校」,因此選擇讓君承到該校入學。雖然小一即可住校,但蔡媽媽捨不得;為了他,全家到台南賃屋居住。待小他三歲的妹妹入小學就讀時,蔡爸爸才陪著女兒遷回旗山,蔡媽媽則和君承繼續留在台南。直到他升上小四住校,蔡媽媽終於可以回家了。

  台南YMCA公園會館在1995年即開辦身心障礙游泳班,但蔡媽媽並未獲知這樣的訊息。直到孩子小四時,才曉得同班唐氏症的胡同學已參加「啟智兒童游泳班」多時,便趕緊帶著孩子報名加入。

  洗慣熱水澡的君承首次跨入溫水游泳池,即害怕得吱吱大叫,加上池水廣大沒有安全感,他便一路狂叫的上完第一堂課,讓蔡媽媽覺得很不好意思。但是,她覺得,只要是對孩子有益的,不管困難有多大,都要陪著他堅持走下去。從此以後,無論酷暑嚴寒,每週四下午,蔡媽媽必定耗費二小時,騎著機車遠從旗山到台南啟智學校接孩子去游泳池,並下水陪伴。下課後,母子住在親戚家,隔日早上送他回校後,蔡媽媽再騎車回旗山。偶而蔡爸爸有空,才能開著轎車載蔡媽媽往返。多年來,蔡媽媽記得只請過一次假,那是個寒流外加下大雨的冬日,家裡也正好有事。

  小五那年,孩子依然怕水,依然大叫。到了小六上學期,孩子已可以背綁浮板游個二百公尺,進步非常多。其實,學校老師在每週一下午也會帶幾個中高年級的孩子前來YMCA上游泳課,小五下學期時君承也曾加入,但因情緒障礙問題,也因沒有媽媽陪伴,一下子就被「三振出局」了。小六下學期,經導師再三請託,君承得以重新歸隊,陪伴的老師訝然發現,他的情形已大幅改善,表現得相當出色。

  蔡媽媽說,接受游泳訓練後,孩子有了很大的轉變。他不再怕水,語言能力進步了,上課時較專心,不會四處走動,連原本最弱的細動作也都有了改善。以前不會玩拼圖的他目前玩得很好,甚至都贏過聰穎的妹妹。

  雖然至今不會讀、不會寫,但孩子從小聽覺就十分敏銳,也都聽得懂別人說話的意涵。每當聽到門外遠遠的機車聲、腳步聲,他就口中喊著「阿伯」、「阿姨」衝向門口,而且從未搞錯。經過游泳的復健課程,加上升小六暑假開始,學校聘請的語言專家每週一小時的一對一指導後,原本語言能力僅止於「稱謂」的君承,如今已漸漸從說兩個字的語詞進展到三個字、四個字,蔡媽媽心裡真是非常的高興。他日,君承也許能成為傑出的調音師,更可能是鳥類專家、動物學家的得力助手呢!因為他可以聽到別人所不及的細微鳥叫蟲鳴聲。

  蔡媽媽想,如果孩子在三、四歲時就能加入身心障礙游泳班,那麼,他的身心發展一定比現在更好。她也看到,許多游泳班的家長很快的就放棄了,她替那些孩子覺得惋惜。二、三年下來,同期或更早加入的孩子只剩三位持續著。她認為,游泳安全性高,復健的效果真的很好,溜冰、打球也都不錯。目前,君承正在學習溜冰。

  蔡媽媽眼中的君承,是一個臭屁、愛撒嬌、很懂得察言觀色的孩子。從他的聽力過人、拼圖一流看來,君承的能力有待了解與開發,但看有無合適、友善的環境與機會。幸好,他有疼愛他的雙親一路陪伴、全心護持。

  即將升上啟智學校國中部的君承喜歡對著自己說:「我好棒!」看著他一點一滴的進步,常常享受孩子親吻的蔡媽媽忍不住也要說:「孩子,你真的很棒!」

奇蹟DIY——腦性痲痺兒游泳復健感言

文/陳春鶯

  我的孩子是早產兒,小時候,當醫生宣佈他是CP(腦性痲痺)時,我簡直承受不了。從此,開始做復健。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聽說,游泳復健對孩子也有所幫助。因此,在台南YMCA公園會館第一次舉辦「腦性痲痺暨自閉症親子游泳班」時,我就迫不及待的帶著孩子來參加。

  剛開始,孩子從未下水過,對那麼一大潭池水心生恐懼,總是哇哇大叫。漸漸的,在那專業老師的愛心指導及親切的義工叔叔、阿姨帶領下,現在,孩子不但不怕水,一週一次的上課更變成了期待。每到週六,孩子總會問:「媽媽,今天要不要上游泳課?」,當我回答「要」時,他就會高聲歡呼。

  游泳的確發揮了一些功效,幾年下來,孩子一雙膝蓋彎曲的腳也慢慢拉直了,原本走路要扶著東西或由我牽著他走,如今,他已能獨立走路、上學。相對的,做起事來也比較敢去做,甚至於在公園會館的小游泳池中,也能放開手自由走動呢!

  真感謝台南YMCA舉辦這個腦性痲痺復健活動,游泳讓孩子有了信心,也帶給我希望。

(本文轉載自台南YMCA《青年月刊》)

快樂泅水去

文/小面族

  每週日下午,是19歲的大一女生小叮噹,為台北YMCA萬華會所身心障礙游泳班服務的時間。

  她從小就喜歡運動,當然也愛游泳。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加入萬華會所的實習課程,準備成為腦性痲痹(CP)、自閉、肌肉萎縮、肢障的大小朋友的教練。從未接觸這麼多身心障礙程度嚴重的小朋友的她,第一次實習時,激動得幾乎無法上完課程,眼淚頻頻在眼眶打轉。她覺得萬分心疼,這些孩子為什麼如此奇特與不幸?人數卻又如此的多?老天還真不公平。

  第二次實習時,她比較能控制情緒了。六次的實習後,她開始擔起教練的大任。由於週一至週六的游泳及其他教學活動,是YMCA各地會所營運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免費提供的身心障礙游泳班多半利用週日進行,寒暑假則暫停。每年該會在全台各處舉辦各式社會公益活動,經費約達七百萬元左右,其中的三分之一即用在這樣的游泳活動上。

  舉YMCA萬華會所為例,1987年即開辦身心障礙游泳班,至今已十多年。目前每週日中午起,共有三個時段分別舉行CP班及肢障班的游泳課程。CP班自中午12:30~下午1:30進行,學員年齡大約是20歲以下,包括自閉、肌肉萎縮症、過動、智障的孩子,必須由父母或親人陪同下水。該班主要的目的是教導家長,讓孩子熟悉水性,透過遊戲放鬆病童的肌肉,以達到運動、水療的效果。課程以三、四個月為一期,每年3月和9月開課,學員可以長期參加。參加者必須持有身心障礙手冊,並接受醫生的簡單檢驗,目前大概只有尿失禁的朋友才不收。

  小叮噹說,CP班上課時親子總數可達100多人,教練們將水道分隔浮球拿掉,讓游泳池的新生、舊生、高級三個班分據三個地方,每班都有二位教練。來過一期的就算舊生,不同於一般的孩子,有些孩子仍很怕水,而學得不錯或症狀輕微的孩子就可分到高級班。她負責舊生班,每次都會使用很多道具:浮板、溜滑梯、浮球、小水桶、鋁製長板凳等,透過親子互動,進行團康遊戲,讓孩子接觸水、不怕水,進而完成各種有氧運動的動作。例如:用小水桶澆頭,口中說著「下雨了、下雨了」;利用二張鋁凳架出斜坡道,讓小朋友爬山;抓著浮板泡水或仰漂;扔浮球、吹氣泡;父母自水中輕將孩子拋起、拉近拉遠、繞圈圈等等。除了機能復健之外,教練也不忘賦予社會性課程,例如:讓孩子們喊出老師、同學們的名字,互相打招呼等。

  教這些孩子,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小叮噹覺得,通體而言,腦性痲痹或自閉症的孩子不容易接受陌生人的指導,或不信任別人,需要多花一些時間相處。然而,一旦接受了,對教練就會非常的信任。像輕微自閉的6歲男孩小永,每次上課就會先親小叮噹一下,讓她好感動。另外,8歲的小女生小可每次由12歲的姊姊陪同下水,她的媽媽在另外時段的肢障班上課,剛好也由小叮噹教課。由於過動,小可上課時總會踢踢姊姊、抓別人泳帽或不專心等。小可很信賴小叮噹,每次下課回家一定要問媽媽:老師有沒有提到她?所以小叮噹會告訴媽媽:小可今天不錯、比較乖、沒有踢姊姊……。

  教課的另一困難是,這些小朋友愛玩水,但不愛悶水閉氣。因為空間感不同,而水下聽到的、看到的也不一樣,讓他們有些害怕、陌生,因此要在三個月內有些進步並不容易。所以,小叮噹認為,教練不見得要非常專業,卻一定要很有愛心。

  至於下午1:30~3:00和3:00~3:30進行的肢障班,學員則全部是大人(其中也有幾位CP),有的甚至已游了五、六年,泳技十分高超。每個時段依然分成初級、加強、高級三班,各有100位左右的學員及5個教練,分水道進行課程。學員中男女比例相當,足障較多,少部分坐輪椅的學員由教練抱進泳池。

  教完小朋友後,小叮噹接著教導下午3點開始的肢障班。初級班水道長12公尺,加強班及高級班都是25公尺,依照一般正常成人班的授課方式進行。不同的是,初學者從蛙式學起,先教對稱運動的蛙手動作,待學會蛙式換氣後,再教自由式。自由式牽涉左右邊換氣,肢障者重心不穩,容易失去平衡,較不易學。上肢無障礙的學員較快升入高級班,手有障礙的朋友要學會換氣並不簡單,尤其是女性。

  40多歲的阿鳳,只有一手完好,剛上初級班第一期,因為手部力氣不夠,無法學會蛙式換氣。雖然很有挫折感,但她還是每次都來。小叮噹鼓勵她堅持下去,回家練習啞鈴,增強臂力,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學會的。另有一對讓小叮噹很感動的夫妻檔,先生坐輪椅,只有一手完好,太太則持拐杖,只有一腳障礙。同上初級班的他們,蛙式都學會了,但先生因前進力量不足,自由式學得很辛苦,容易嗆水。太太時刻在旁關心著先生,彼此打氣、互相期勉。

  為了鼓勵學員踴躍出席,全勤者可獲獎賞,學期末還會舉辦大型活動,進行水上遊戲、聚餐等,也會不定期舉辦下海浮潛活動。

  問小叮噹,她喜歡教哪一班?她說,她沒有特別的偏愛,她喜歡和那些純真、善良的孩子相處,也和肢障班的學員成為好朋友。父母都是資深環保、生態義工的小叮噹,自從與身心障礙朋友密切相處之後,她開始關心他們的處境,也期待一般人將心比心,隨時不忘住助他們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