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學奮鬥記

不一樣的圖書館

只要向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訪拍得麗文教基金會

文/Emily

  就明眼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資源都隨著新世紀的數位革命與時俱增,可以多元的發展自己的潛能。每位父母當然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明眼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個歡樂童年,但對於視障生而言,那可能只是黑白的兒時記憶。對他們及其家長而言,有一個長久以來的困境,那就是圖書資訊的缺乏。圖書的不足又導致視障生失去閱讀的興致,惡性循環的結果,視障生難以獲得啟發性教育的受教機會。

  在現代忙碌的社會裏,工商競爭之際,有一些企業仍不時地發揮愛心,秉持深層的人文精神來關懷弱勢族群,讓他們擁有人性的生活與教育環境。由台灣普立爾科技公司成立的拍得麗文教基金會,於1998年7月成立,除了攝影文化的推廣之外,他們也設立點字童書館,並推動視障者的教育輔助計劃。

  盲生看不到強調視覺刺激的童書中所呈現的色彩與圖畫,但因大部份童書都具有親子互動的功能,因此該基金會將每本書保留原貌,加貼透明點字膠模製成明盲雙視童書。成立這樣一個人性化的童書館,是希望明眼人與盲胞之間也能相互分享影像與閱讀的樂趣。

  至2001年4月為止,館內雙視藏書約有1,000冊。圖書種類有:兒童文學、神話寓言、自然科學、語言教育、宗教節慶、鄉土文化以及電腦資訊等。多樣化的童書題材,有助於開拓視障學童的視野,促進身心靈的發展。

  他們也輔導視障生克服英語與自然科學這方面的學習障礙。視障兒童對自然事物難以理解,無法在視覺上感受美好的大自然。為了讓這些小朋友能夠聆賞大自然,2001年4月開始,基金會與風潮唱片合辦「自然音樂讀書會」,藉由自然的原音來體驗那優美的環境。

  另外,他們也曾舉辦過昆蟲與植物花卉相關的課程,請專家講解,讓視障學童們有更深一層的自然體驗。每次參與的對象不僅只是10位視障學童,更邀請這些學童的家長與明眼的兄弟姊妹一起參與,讓活動更活撥更有意義。在開始這些活動之前,每位老師會與學童先作交流,從互動中找尋適合學童的學習方式與內容。例如:摸魚鱗來了解蝴蝶翅膀的鱗片,以及利用紅酒酒架類比昆蟲的複眼等,老師們因而可以設計更活潑的課程,啟發這群孩子。2000年5月的昆蟲營,廖智安老師特別從馬來西亞進口大型的昆蟲標本,是為了讓學童透過觸摸與拆解,藉以了解昆蟲的構造與習性。昆蟲營結束後,廖老師終於明白,每一位視障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如此的困難,但他們又是如此的努力。

  為了讓盲童有良好的英文學習管道,基金會也積極地培訓英語師資,希望以另類的互動模式,打下英文的基礎,日後便能毫無障礙的與外國盲人函授學校接軌,享受終身學習的樂趣。

  創會的前五年,基金會都在做好紮根的工作,一位執行長及四位工作人員不停地努力,使它茁壯,希望讓視障學童獲得完善的學習資源,有自信的發揮個人潛力。他們期待有更多的企業、更多的人投注心力,讓所有的視障者都能公平的享有社會資源,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本文作者為徐動性腦性痲痹患者,拍得麗文教基金會已於2002年改名為「普立爾文教基金會」。)

國外圖書館對身心障礙者服務現況

文/如子

  圖書館是一般民眾獲取資訊的重要場所,對身心障礙的朋友來說,更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社會資源(註一)。然而目前國內圖書館不論是在圖書館的建築、硬體環境的無障礙設計方面或特殊資料館藏的質與量部分,均有待加強改進。

  在美國,盲人及殘障圖書館約有132所,分佈在各州內,以服務殘障的讀者(註二)。歐洲國家的圖書館事業相當發達,北歐地區對於盲人服務頗為重視,以下分別就國外對於視、聽、聲、肢、智障等五類讀者圖書館服務加以介紹(註三)。

一、視障讀者

  美國圖書館所提供的盲人圖書館服務,採用集中式行政管理模式,以國會圖書館之下的「國家圖書館盲人暨生理殘障者服務」為核心,透過全美56所區域性圖書館及102所次區域性圖書館向外輻射,形成綿密的盲人圖書館服務網路。

  一般圖書館提供點字書、有聲圖書或錄音帶供盲人使用,對年紀較大弱視或部分失明者則提供大字體圖書。國會圖書館在六○年代將大量的點字書轉到卡式錄音帶,並大量複製分發到各區域的圖書館網。由於有聲圖書的出現,讀者增加68%。

  英國圖書館的盲人服務體系與美國類似,也是採取集中式行政管理模式,由皇家盲人學院統籌全英圖書館盲人服務,主要服務有三方面:

  1. 有聲圖書館:為超過五萬七千名盲人讀者提供有聲圖書服務。
  2. 學生卡帶圖書館:為英國盲生提供專門的錄音與卡帶互借服務。
  3. 快速閱讀服務:為盲人讀者提供短篇與具時效性之資料的錄音工作。

  公共圖書館也自製有聲圖書,包括:卡帶書、圖書館系統錄音指南等資訊服務,以及口語歷史錄音帶、少數民族社區錄音資料和有聲報紙等。

  德國圖書館盲人服務最大特色在於其採用分散式行政管理模式,馬爾堡盲人圖書館是全德盲人圖書館服務總部所在,各地區性盲人圖書館有權選擇個別所需的資料,在獲得馬爾堡盲人圖書館與出版社之許可後,便可以自製有聲圖書。此外,德國大多數盲人圖書館僅提供有聲與點字資料,而不提供大字圖書等其他形式資料。

  丹麥國家盲人圖書館於1924年在哥本哈根建館,其主要任務在於為無法閱讀一般印刷資料者提供圖書館服務以及有聲、點字資料的製作,它同時也是全丹麥盲人書館服務的中心。

  芬蘭國家盲人圖書館負責芬蘭視覺障礙者圖書館服務以及有聲和點字資料之製作,不過該館館藏多半是委由民間盲人出版社製作,只有若干教學資料是自行製作。

  冰島盲人圖書館於1983年在政府贊助下建立,其任務在於提供與製作有聲和點字資料,特色在於其館藏皆是自行製作,且不外借流通,而是將點字複本或有聲圖書拷貝直接免費寄送給有需要的讀者。

  瑞典國家圖書館成立於1980年,其館藏乃是北歐國家盲人圖書館中最大的,資料的流通範圍遍及全瑞典各公共圖書館,同時也蒐集不同語文的盲人閱讀資料,不過該館並不具備自行製作盲人資料的能力。

二、聽障讀者

  國外圖書館對聽、聲、肢、智障讀者同樣依照其需求,提供各種軟硬體設施及服務,其中又以美國圖書館為典範。

  一般美國公共圖書館均注意聽障讀者必要設備及配置:多做文字標示、影片及錄影帶加旁白字幕,訓練圖書館員與聾人溝通、組織聾人讀書會、編輯聾人參考書和圖書館指引及免費聽力測試。

  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及漢彌敦公共圖書館為例,聽障人士因聽不到聲音,閱讀能力較正常人落後一些,所以圖書館員必須特別為他們蒐集適合的讀物,並舉辦手語說故事,當附近學校的聽障學童來圖書館參加兒童室的「說故事時間」時,館員以讀唇或手語「說」故事,讓聽障學童得到與正常兒童一起上課的快樂,館員也到學校介紹適合聽障學童閱讀的書,還編輯了一本「中、低年級聾童及聽障兒童書目」。

三、聲障讀者

  以美國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為例,該館從1955年開始發展閱讀計劃,專門為十八歲以上啞者服務,分為發展性閱讀和補救閱讀兩組,後者專為閱讀程度在國小六年級以下水準者,每週一小時,課程包括增加閱讀技巧,如字彙、速度、理解、效率及矯治等,作個別輔導,配合個人需求及興趣,建立閱讀計劃,授課的老師都是圖書館員,每年大約有250人完成這些課程。

  其次威斯康辛州丹郡圖書館系統與麥迪遜識字委員會於1984年在丹郡圖書館開放識字推廣中心,為失語症讀者服務,麥迪遜地區技術學院提供訓練失語症教師的課程,每季上六週課,圖書館則提供教師訓練班的場地,建立補充性識字資料典藏、主動地提供資料及轉介服務,以及參予麥迪遜識字委員會所設立的在職訓練計劃。

四、肢障讀者

  圖書館對於肢障讀者服務可分為館內服務與遞送服務兩類。在館內服務方面,肢體殘障者仍可藉由柺杖或輪椅,自行或由家人、友伴陪同前往圖書館,只要圖書館在建築設備方面有精細的考慮和配合,大致都能和正常讀者一樣享受圖書館的服務。美國哈得福特(Hartford)公共圖書館在1951年設置駛入窗口(drive in window),對肢體障礙者幫助很大,以後各圖書館大致都有此一設計。此外,充分與其他機構合作,如社區行動委員會、自願工作團等,將殘障兒童可使用的資料專置於一個特別的教室提供孩子們利用或借回家,而對於受困家庭(home-bounds)或受困屋中(shutins)的讀者,因不能前往圖書館,則由圖書館提供遞送服務,這項服務以郵戳、親訪或圖書車方式遞送。

五、智障讀者

  1964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兒童服務部創設「圖書館對特殊兒童服務委員會」,選定辛辛那提及漢彌敦公共圖書館自1967年起做特殊兒童圖書館示範服務兩年,結果發現,對智障兒童施以包含說故事、多感官資料使用及圖書討論的書目治療,是一項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具回饋性的工作,兒童因此便變得更為社會接受,閱讀技巧也明顯增進。而後,美國公共圖書館對智障讀者多包括:說故事、圖書討論、參觀圖書館、寄存圖書及兼用插畫、布偶、創作性戲劇和幻燈片等輔助教具的多感官資料使用等。 

  自從我國政府在殘障福利法或身心障礙者保護法通過後,圖書館事業也非常重視弱勢族群「知的自由」問題,例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典藏了豐富的盲人資料,為全臺國立圖書館中最先服務盲胞的先驅,在該館推廣輔導組下之任務編組(Task Force)有「盲人資料中心」,現擬配合修正成一正式的業務單位(Line Unit),此於臺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上仍是一件值得令人欣慰的盛事(註四)。然而國內多數圖書館限於館方經費、人力的限制,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服務需要再加強改進,不論是在圖書館的建築、硬體設備上或圖書資料的館藏數量上,另一方面也應多訓練專業館員培養服務特殊讀者的能力,以期為社會上不同需求的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2001.7.3.

(註一): 李慧芬。「殘障者使用圖書館的權利」。書香季刊 8期(民80年3月),頁43。
(註二): 黃俊正。「美國公共圖書館特殊讀者服務觀摩、考察心得」書苑季刊 30期(民85年10月),頁33。
(註三): 王元仲。「殘障讀者服務規劃報告」。社教資料雜誌 194期(民83年9月),頁13-14。
(註四): 廖又生。「圖書館行政法個案:盲人資料中心設置的法理基礎」。

好好玩的智障兒童玩具圖書館

文/小面族

  就算你是高雄人,可能也不見得聽說過「高雄市智障兒童玩具圖書館」吧!

  「高雄市智障兒童玩具圖書館」於1993年10月17日開館,由高雄市立圖書館提供舊有兒童閱覽室的閒置空間,委託「高雄市調色板協會」經營至今,是國內首座「公設民營」專為心智障礙者服務的玩具圖書館。

  「高雄市調色板協會」的前身為「高雄市智障者福利促進會」。圖書館溫淑蘭主任說明,改名除了希望破除一般人對智障者的刻板印象外,更殷盼集合家長、社工、志工的力量,將智障孩子的人生塗滿色彩。

  該館位在高雄市中央兒童公園內,館內面積約30餘坪,除玩具存放室、諮詢室及行政區外,主要空間規劃成圖書角、積木角、生活角和綜合遊戲區。館外還有高雄中區扶輪社捐贈的小型攀爬架及公園管理處配合整建的相關兒童遊樂設施。也就是說,來這兒,包你好玩的!

  特別的圖書館當然有它特別的用意。經營單位認為,在家長的陪同下,指導智障孩童使用極富功能性、訓練性、啟發性的玩具操作,可以增進其感覺、運動、社會、情緒、認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讓孩子的緊張情緒得以紓解,並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和適應環境。從遊戲中,也能培養親子感情,改善兩代關係。

  目前,他們有哪些財產呢?圖書總共2,583冊,包括親職教育叢書410冊、兒童圖書1,484冊、幼兒圖畫書664冊、布書毛書25冊。玩具則有703種共1532件,其中,概念理解類259種493件,精細動作類162種371件,生活類221種527件,粗動作類61種141件。另有視聽資料13種151件。哇!真是洋洋大觀呢!

  購書的經費從哪裡來?溫主任說,每年他們可以編列兩萬元的預算,自行挑選繪本童書書目,然後,高雄市立圖書館便會代為添購,通常收到的會比申請的多出一些。另外,水電的支付、硬體的維修、電腦等設備的更新等,也都可以向高雄市政府申請。有時,他們也向各大出版社,書籍中盤商募書。至於玩具的添購,他們將玩具款項編列在活動企劃案之中,向公家單位遞件請款,待活動結束後,圖書館的庫藏量又可增加了。

  他們也經常舉辦各式各樣的才藝活動,例如:直排輪、打擊樂、律動、戲劇、軟陶、陶土、紙黏土、紙雕、水彩、剪貼等,以學期為單位,每週一次,每班15人為限,讓高雄市各國小的啟智班集體到圖書館來上課。透過這樣的參與,啟智班的老師回到校園內後,便能為智障孩子設計更多元的課程內容。寒暑假期間,他們則改辦親子才藝課程,讓父母有參與同歡的機會。

  雖然稱為「智障兒童玩具圖書館」,然而只要是身心障礙的孩子,不分縣市、年齡及障別,都可以享有借書、借玩具的權利。他們也歡迎設籍高雄市3~6歲之學齡前兒童,由家長陪同入館遊玩,可是抱歉囉!書籍、玩具就不能借回家了。

註:該圖書館已於2001年改名為「高雄市調色板兒童玩具圖書館」,2005年底再改名「高雄市兒童玩具圖書館」。

愛的點字童書館

文/黃蟬

  因著《白袍‧白杖》這本書的牽線,讓我第一次知道「拍得麗文教基金會」。瀏覽他們精緻美麗、對視障者完全無障礙的網頁後,又引起我對「點字童書館」的陣陣好奇。

  2001年6月13日,我們來到位在台北市內湖區的「拍得麗文教基金會」拜訪。基金會辦公室就設在普立爾科技公司之內,該公司經營者的夫人劉秀麗女士便是基金會的董事長。普立爾科技公司一個專事生產自動雙眼相機、數位相機的成功企業,值得恭賀的是,該公司剛於2001年6月榮獲得文建會頒發的第四屆文馨獎的銅獎,它是一個鼓勵企業贊助文化藝術活動的獎項。

  該基金會於1998年7月成立,主要的會務包括視障服務與攝影文化的推廣,而視障服務的重點項目即是1999年8月設立的全台唯一的「點字童書館」。基金會認為,視障教育必須從小紮根,盲友閱讀的興趣也要及早培養。然而一般圖書館的童書部沒有點字童書,至於視障圖書館的點字童書也僅是聊備一格,數量極其有限,無法滿足視障學童的心靈渴求。另外,對於視障學童的明眼父母而言,點字書有如無字天書一般,並不容易學習及閱讀。若要增強明眼父母與年幼視障子女間的互動樂趣,(明盲)雙視童書便是最好的媒介了。

  目前,點字童書館擁有1,000本雙視童書,其中的400本是英文童書,他們非常歡迎全台各縣市的視障國中小學生加以借閱。只要利用電話或e-mail提出申請,基金會即會寄出書籍。借書人可利用郵局提供的免費「瞽者郵件」還書,無須支付任何費用。由於辦公室場地有限,目前並無閱覽室的設置,2001年底,基金會將會搬遷,屆時將有讓視障親子促膝展讀的寬敞空間。

  他們用來製作雙視童書的繪本童書中,有些是書商捐贈的,每年約可獲贈200本左右,也有個人捐出的,其他的則是由基金會購買的特別折扣書。基金會的執行企劃朱嬿青小姐提到,他們每月約可生產20本雙視童書。它是如何製作的呢?

  朱小姐說,雙視童書製作的過程相當辛苦,而且失敗不得。首先,請有經驗的視障學童的明眼家長以點字機將點字打在透明膠膜上,經過修剪,再細心、平整的貼在書頁上。若是有某一版(頁)貼歪、貼皺了,點字無法辨識,而進口的點字膠膜黏度很強,根本無法撕起重貼,這本繪本童書就只能作廢了。由於該項工作費神費力,基金會都是按版計酬,每本童書的加工費用至少要300元。完成的雙視童書,其厚度約比原有繪本增加1/3左右,翻閱後較容易脫線、破損,因此得要七、八成新的線裝童書才值得製成雙視童書。就算一般明眼義工有心協助,由於對點字完全外行,也難以勝任這項工作。因此,秉持著精緻品質、長期經營的態度,基金會對於藏書的增加既不求快也不求多。

  看到這麼有心的企業所成立的特別圖書館,我們是不是也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呢?那是當然的!你可以捐贈家中不用的七、八成新的中、英文繪本童書,也歡迎捐贈視障學習輔具,例如:立體地圖、立體幾何圖形等等。請與「拍得麗文教基金會」聯繫。


註:拍得麗文教基金會已於2002年改名為「普立爾文教基金會」。

鬧區中的心靈角落——訪台北市立圖書館啟明分館

文/小面族

  走在台北長庚醫院附近,在這高級住宅區的巷弄內,居然有座公立圖書館,而且是一般市民極少到訪的,那就是台北市立圖書館啟明分館。

  踏入一個小小院子,眼前出現的建築物就像是陳舊的公家院舍。沒錯,它原本是台北市立啟明學校校舍,民國65年落成啟用,直到民國82年該校才搬遷至忠誠路新校區。民國83年9月30日,啟明分館就在原址三樓設立,成為全國第一所視障專用圖書館。該館目前擁有有聲書18,000多冊、點字書籍3,000冊,每月並出版《啟明之音》有聲雜誌(錄音帶)一套3卷約210分鐘,分送給150位視障訂戶。

  台北市最早設立的視障圖書館是民國47年由台北市盲人會所設立的盲人閱覽室。民國75年,台北市立圖書館大同分館成立視障資料中心,專門服務視障讀友,之後才移轉至啟明分館。約40來歲、非常親切的該館工作人員陳雪玉小姐,從民國64年即加入台北市盲人會盲人閱覽室服務至今,真可說是台灣盲人圖書館發展史的見證者。

  與熙來攘往的一般圖書館相比,這兒可是安靜多了。由於行動不便,或工作時間所限,視障讀友多半利用電話借書。因此現場見到的十來人,除了4位明眼、5位視障的該館工作同仁外,還有二人一組的幾個小組,在盲用電腦之前忙碌著。他們正在從事點字書的校對、編製工作。一般的書籍先由明眼義工輸入電腦,接著再由明眼義工就著書頁朗讀給「外叫服務」的視障者加以校對,最後列印出來的即是點字書。由於一般的文字檔案透過電腦轉譯成注音符號點字時,破音字、同音異字等部份會出現差誤,因此必須經過詳細的校對。而所謂的「外叫服務」,就是啟明分館約僱的視障者,專門從事點字書的校對工作,採按件計酬制,目前共有六位。

  遷就啟明學校原有的教室空間,啟明分館就地設置小巧的校對室、拷貝室、有聲書庫、列印裝訂室、點字書庫、錄音室、讀報室等等,與一般圖書館的大坪數、大隔間迥然不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點字書庫的冷氣開放著,房內卻一片黑暗,同樣的,盲用電腦的螢幕也是關閉的。原來,視障者並不需要開燈、瀏覽螢幕。

  與所有的視障圖書館一樣,視障讀者都可透過「瞽者文件」方式借還書,亦即,只要是視障者郵件,都可透過郵局免費遞送。一般而言,九成以上的讀者都以電話提出借書的申請,也可採用書面或親自辦理的方式,少數年輕族群則會透過e-mail借書,甚至直接由啟明圖書館寄出點字書的文字檔,免掉郵件往返的麻煩。借閱冊數的上限為點字書20冊、有聲書30卷及(文圖、透明點字)雙視圖書5冊,期限為60天。該館並定期出版視障讀物目錄,包含錄音帶、磁片、國字體、點字版等型式,網站上並提供新書目錄。很溫馨的是,館內還提供視障讀者代訂蒸便當、代叫計程車、請志工送搭公車的服務。

  開館之初,他們即擁有借書者800多人,如今已達千人以上,遍及全台甚至包括金門。不但讀者多,義工群也很龐大,高達207位之多,負責錄音、讀報、打字、裝訂、剪報、校對等工作。錄音義工的資格較為嚴格,必須咬字清晰、聲音悅耳。每個月,該館約可製作成人有聲書20本,成人點字書5本。若是製作較單薄的童書,產量則會多一些。

  民國85年,啟明分館開始提供讀報的專線服務。視障朋友可透過0800-011-906三線免費電話,任選當日14份報紙及當期雜誌特定內容,每通電話限時20分鐘。每天上、下午共須6位讀報義工的支援。有視障股票族天天打電話來了解某幾支股票的行情變化,也有人只聽棒球新聞。從該專線每個月的高額電話費可知,讀報服務廣受視障朋友的歡迎與肯定。

  既然服務的對象為視障者,該館是如何選書的?據陳雪玉說,他們會根據讀者的建議、書商的新書書單以及網路資料,由義工與視障同仁組成的選書小組提出購書書目,再交由市圖總館採購。由於該館其他的費用支出(有聲書、點字書製作費用)較高,相形之下,購書的經費比一般圖書館為少,每個月大約購進100本新書,偏重醫學(保健、醫療、按摩)、哲學(文學、勵志)等。基於有聲書特定段落倒帶的不便性,有重複閱讀價值的書籍較有可能被製成點字書。

  你想了解點字書是如何製作的嗎?你想加入具挑戰性的義工行列嗎?走一趟繁華街道中僻靜巷弄裡的啟明分館,你會收穫多多!

我女「明真」——腦性痳痺兒就學奮鬥記

文/李貴燕

  明真出生時因難產缺氧而傷害到運動神經,以致影響到身體的平衡與協調,經醫師診斷為徐動性腦性痳痺。

  從小,她就到醫院做復健,每天持之以恆的不斷練習。她個性善良聰慧,上小學時因導師的愛心教導,成績常名列前茅。老師為了教好她,甚至積極的進修、研究與輔導,明真的人格發展也因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待她進入國中,因寫字動作緩慢,沈重的升學壓力造成學習困難,問題便接踵而至。我常常去學校與老師溝通,因為--「我要我的孩子受教育」,所幸老師都能接受、包容她;但他們也感慨於各級教育無法上下銜接,特教老師宥於編制常無法將所學貢獻予殘障學子身上。

  1991年,她面臨高中聯考,當時只有為視障學生所設的簡陋考場而已。因沒有身心障礙考場,經向聯招會陳情遭拒,教育官員答道:「再等幾年!立法通過後再來考。」這番讓人吐血的話,竟然出自高級教育官員的嘴裡!幸賴全家人和仗義的朋友努力奔走,促使教育立委在立法院提案通過,而及時在北一女中設置了台北市殘障考場。當時,只有10名左右的身心障礙學子應考(其他的特殊教育生既知通不過聯考硬仗,早就放棄了),每科考試延長20分鐘,電腦答案紙格子放大1.5倍,但沒有任何加分。之後,各高中考區才漸漸設置殘障考場,並有增額錄取、加分25%等規定。

  1994年,明真面對大學聯考,聯招會悍然拒絕設置身心障礙考場,原因竟然是她的殘障情形「不夠嚴重」。在聯考前夕,我帶著孩子進出幾家大醫院接受醫師的診治,以取得巨細靡遺的診斷書;然而,聯招會又以「申請時間已過」加以否決。在忍無可忍下,只有訴諸媒體,結果明真終於得以進入緊急設在政大的身心障礙考場應試。但聯招會規定的作答方式(電腦答案卡格子太小)及時間長度(僅國文科延長20分鐘)根本無法符合身心障礙考生的需求,她只有被摒棄於大學門外。在台灣的政治、教育體制下,政府官員口號喊得多,做得少;這些考生所要求的,不過是人道的、人性的合理公平對待罷了!差堪安慰的是,此後的大學聯考再也不敢不設身心障礙考場了。

  就學無門,明真只好準備托福考試,並於1996年底出國讀書。她先到奧立岡州立大學的語言學校讀了一年半,之後在該大學主修社會學,輔修特殊教育,接著轉到亞歷桑那州大繼續就讀,再一年即可取得學位。因氣候適應與思家之苦,她於千禧年底回到台灣,尋求插入本地大學的可能性。經這幾個月的嘗試,我們頹喪的發現,大學之門仍未為像她這樣的特殊教育生打開。目前她只有先找工作,將來可能再回美國去完成學業。

  陪伴著明真歷經十多年的奮鬥,至今我仍只能嘆息:台灣的特殊教育環境已有所改善,但距離先進國家的水準,實在相差太多,腳步太慢!許多身心障礙孩子的黃金歲月就這樣被犧牲掉了。

求學經驗談

文/楊加仲

  我叫楊加仲,是位女生,生於67年,現讀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二年級,我是聽障者,右耳中度,左耳重度。
  我一出生就聽不見了,大約兩歲時必須利用助聽器與外界溝通,原本不會說話的,幸好我父母耐心地教我發音,否則我不會說話了,小時候時,我常因聽不懂對方的話而大發脾氣,父母因了解我的缺陷而一再地容忍我的脾氣,在我的過程中,父母和老師佔有很大的成份,因為他們經常幫助我,在國小、國中和高職時,我讀的都是普通學校,當然,聽力障礙的困難也很多,例如上課常常聽不懂老師的話,所以必須常常向老師和同學問一些問題,說真的我很怕他們會覺得很煩,幸好,他們了解我的困難,大致上還是會幫我,另一方面,由於父母是老師,對我的功課也有相大幫助,所以功課還算不錯,直到我參加全國大專大學視聽障生考試,結果考上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我知道了後很驚訝,外語是用來聽的,我很怕有很大的困難,後來我試著去讀讀看。

  說真的,我的壓力很大,因為科目全是原文書,重要的是英文聽力和英文會話也非常重要,我國語發音不清楚,英文發音也就更不清楚了,上課時,要常常講英文報告,當然用英文講,那時候,只有外國老師聽的懂,同學都聽不懂,所以我挫折很大,因為我常常聽不懂老師講的英文,即使看唇語,還是聽不懂,我想可能是以前沒有機會常聽英文,另一方面,文法實在很差,所以我每天一直讀和一直聽英文,可是結果文法和上下學期的英文聽講還是被當了,我非常難過,到了二年級上學期時我重修英文聽講,系主任特地和我一對一教學,還好有老師細心的教導,總算通過了,說真的我很感謝系主任,可能他是外國人,在美國,聽障是很普遍的,所以當我是一般的普通人,而且時常和我說聽不懂英文沒關係,慢慢來,另一方面也很謝謝「資源教室」(專為視聽障生而設計的)的李老師,有時候我在功課和人際關係遇到挫折時,李老師也常常開導我,使我想通了許多,所以我很謝謝幫助過我的人,現在我還有二年半的學期,所以我必須努力學習英文,以後也許會碰到更大的困難,但我不在乎了,就把它當作磨練吧!

淺談身障生應考服務——以九十年學科能力測驗陳姓考生為例

文/周進興

  身心障礙考生考試權力,一向為各方所關切,除了身心障礙服務法有明文保障外,甚至連總統府亦曾來函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指示必須妥善處理相關事宜。本中心也極度重視身心障礙考生的應考權利,但更須考慮維護公平、公正、公開、精權、完善的優良傳統。在這諸多因素糾葛之下,對於身心障礙考生的各項試務工作,極難面面俱到。所以就理想而言,有關身心障礙生的受教權問題,應以教育手段來解決,建立良善公平的身障生教育制度,而不是一再折磨這些考生,將其推往毫無止境的競爭漩渦中,理應由國家擔負起該項責任。雖說如此,考試單位亦得盡心盡力作好各項服務。有關對服務身心障礙考生種種努力,大學聯招部分請參見本中心 1997.4.10.《選才精選》第32期三版拙著⟨身心障礙考生辦法沿革⟩部分。

  至於本中心對於服務身障生,更是費盡心思,嘗試各種可能的方式。從八十四年敦聘彰師大特教系萬明美教授對身障生考試方法,做專案深入的研究開始,另一方面召開座談會,到處訪談相關之專家學者,彙整各方意見,尋尋覓覓,祈求能妥善解決身心障礙應試服務工作,而又不影響大型考試既定的公平性。

  本中心八十五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終於首度不計成本,製作點字卷、凹凸立體圖形;八十六、八十七學年度製作報讀錄音卷;八十八學年度嘗試利用電腦作答;八十九提供點字卷、凹凸立體圖形,由於仍有部分無法施測,便將該些配分分攤於其他部分計分。本(九十)學年度辦理身心障礙考生服務事項,計有身心障礙考生56人,含視障生14人。其中12人使用點字試題、凹凸立體圖形,2名視障生使用報讀服務,1名肌肉萎縮症考生使用數位錄音機(MD)錄音答案卷,並請人抄錄讓考生得以參考。而延長時間、提早入場準備、放大試題、放大答案卡、以白紙代替答案卡、提供照明設備、放大鏡、擴視機,安排一樓考場、安排大桌椅,及一切環境上的配合等等,可幫助身障生的一切服務皆盡可能辦到。

  總而言之,本中心所提供的身心障礙生的考試方式,截至目前為止大概所有可想到的服務方式,皆已實際操作過,真可謂竭盡心力,做好最佳的服務。當然可能某些考生仍嫌不足,就以本學年度陳同學為例,原先設計請他直接用MD口述錄音,可是他極為擔心,要求代筆書寫,最後折衝結果,盡如其所要求。但最後他個人對於國文代筆書寫卷甚至很少回溯閱讀,英文卷本來說要拼字式唸出錄音,可是他個人覺得時間不夠,思緒無法連貫為由,直接拼音念出,使得代筆者幾無用武之地。雖然事後仍謄錄所有的錄音,但閱卷先生仍認為直接聽錄音卷評分最為適當,最有利考生,與我們當初設計的預期相符。最後,事實也證明,其各科皆獲得極佳的成績。

  本(九十)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2001.2.10~2.11),辦理身心障礙考生服務事項,計有身心障礙考生56人,含視障生14人應考。其中12人使用點字試題、凹凸立體圖形,2名視障生使用報讀服務,1名肌肉萎縮症考生使用數位錄音機(MD)答案卷,並請人抄錄讓考生得以參考。而延長時間、提早入場準備、放大試題、放大答案卡、以白紙代替答案卡、提供照明設備、放大鏡、擴視機、安排一樓考場、安排大桌椅及一切環境上的配合等等,可幫助身障生的一切服務皆儘可能辦到。

  總而言之,本中心所提供的身心障礙的考試方式,截至目前為止,大概所有可想到的服務方式,皆已實際上操作過,真可謂竭盡心力,做好最佳的服務,當然可能某些考生仍嫌不足。就以本學年度陳姓肌肉萎縮症同學為例,原先設計請他直接用MD口述錄音,可是他極為擔心,要求代筆書寫,最後折衝結果,盡如其所要求,但最後他個人對於國文代筆書寫卷甚至很少回溯閱讀,英文卷本來要以拼字式唸出錄音,可是他個人覺得時間不夠,思緒無法連貫為由,直接拼音念出,使得代筆者幾無用武之地。雖然事後仍謄錄所有的錄音,但閱卷先生仍認為直接聽錄音卷評分最為適當,最有利考生,與我們當初設計的預期相符。最後,事實也證明,其各科皆獲得極佳的成績。

  本刊為平衡報導特向陳同學輔導老師、家長及該測驗的服務人員邀稿,但其家長及輔導老師聲稱,剛考完試不願再讓考生立即觸及考試問題,唯邀到兩位服務人員寫出心得感想,茲將其刊出與大家分享。

口述代筆篇(顏妙芳)

  1. 考生唸的速度太快,無法馬上記錄,若請考生放慢速度,又怕影響考生作答的思路,因為閱卷老師評閱的是錄音作答,而不是代筆記錄。
  2. 現場聽寫除了要適應考生的咬字,考場周遭的聲響也是考生作答是否聆聽清楚的原因之一。
  3. 國文科作文時,尚能憑藉記憶將考生作答的內容概要寫出。(國文科是由監試人員主動將代筆記錄,拿給考生參閱,因此未能反應出考生是否確實需要口述代筆。)
  4. 英文科作文時,由於聲調、斷句不易判斷,加上速度快的緣故,代筆記錄根本沒有發揮任何作用,考生只得重聽錄音帶。(考試期間考生要求看一次代筆記錄,重聽三次錄音帶。)
  5. 口述代筆對考生的作用,安心成份居多。英文科作文作答完成,重聽錄音帶時,曾要求註記人員將空白補齊。之後為其說明,代筆記錄只是供考生參考之用,閱卷老師評閱的是考生錄音作答的錄音帶。有此要求是因為這是考生在學校已習慣的考試模式。(在校考作文時,是一個一個單字慢慢唸,由他人代寫,再以代寫記錄作為評分依據。)
  6. 國文科考試時,考生在作答選擇題時,耗費較多時間在重聽選擇題的錄音答案,在英文科時,監試人員另準備紙張記錄軌跡,已有些許改善。

 

錄音聽寫篇(吳欣穎)

  • 音質:清晰,收錄聲音良好,但有些部份有機器轉動的聲音,不知是否為考生使用電毯的緣故,而造成干擾。
  • 操作:簡便,但在搜尋功能方面,往前、往後倒帶時,若沒有持續地按壓,有時會不小心直接往前按一首或往後按一首,造成困擾。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我所遇到的問題就是:

  1. 考生的聲音在後半段有模糊不清的感覺。
  2. 在等待考生作答的時間,會讓聽寫者精神變得恍惚。
  3. 非選擇題的作答方面,由於聽寫者與考生之間的程度不同,可能會有作答不公平的情況出現。
  4. 在搜尋時,往往無法準確地按到正確的秒數(可能會多往前按2~3秒),或不小心按到最前面,若考一科的時間是90分鐘,當我聽到50幾分時,不小心往前按到從0開始,那我的精神可能會崩潰。
  5. 考生的抱怨:覺得花費的時間太多和文字修改的不便。

  雖然MD的使用不像電腦般可輸入想尋找的字,就能馬上幫助我找到我要聽的段落,但是比起類比的錄音方式來說,真得是比較方便。

(本文轉載自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2001.2.15.《選才精選》第79期,作者為該中心專員)

特殊教育生留學手札

 文/吳明真

  1996年年底,帶著大家的祝福來到海的另一端——美國西岸,展開了我的大學新生活。這幾年裡,我很輕鬆的在學習,這是和我以前在台灣最不同的地方。它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我應該好好記錄我在美國就學的一點一滴。

  美國這塊土地有著許多人的夢想,但對剛踏上那兒的我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起初,我總是擔心無法適應,尤其害怕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幸好入學時,堂哥陪我一起去和老師們溝通說明我的情況。從與老師們的談話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很熱心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為這些學生設立一個部門,依每位學生的需要給予輔導及協助,例如:我上課抄筆記的速度很緩慢,學校便資助費用請同學幫我抄筆記;另外,考試及課堂寫作時,老師允許我使用電腦作答。

  透過這樣的輔助方法,每過一段時間,我就要填寫一份學習報告,把我的學習狀況供給學校參考,他們可再改進。或許,這就是美國特殊教育與台灣最大的差異。

  每當新學期開始,總會有不一樣的老師及課程,讓我感到有些徬徨:老師的教法是否與上學期的老師一樣?是否能夠繼續輔助我?經過與老師的溝通後,老師告訴我:將依我的需要來協助我。有時上課須上台做些口頭報告,老師會事先和我討論,指導我如何更方便的作好報告。

  走在校園裡,有時看到一些身心障礙同學,我就會停下來看看他們如何自己一個人在校園裡活動。視障的同學身旁總會有輔導員或導盲犬來輔助他,上下課都有專門人員接送。另外,每棟教室會為一些行動不方便的同學設立斜坡道及自動門,方便他們進出。有一天,在電腦教室看到一位雙眼失明的同學正在使用電腦,下課後我就去看那一台電腦有什麼不同,原來電腦鍵盤專為他改成點字鍵盤,來協助他學習。

  四年前,我帶著一份期待的心情去美國開闊自己的新視野;四年後的今天,我帶著自信,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我從一個依賴在父母身旁的小女孩,慢慢地成為一位獨立的大女孩。從家鄉到異鄉,也體會到留學生的寂寞與孤獨,更讓我學習如何在不方便中去適應美國式的生活,包括食、衣、住、行的打理。自己每一天都在學習、成長,不管在學校課業還是生活起居,那都是一段難忘的時光。

  在異邦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們的殘障制度相當人性化。美國是一個講求平等自由的國家,尤其是對於身心障礙福利特別注重。在學校中,身心障礙者不分國籍、種族,都受到尊重的對待,都可得到一些資訊或輔助,來增進他的學習。台灣的特殊教育制度慢慢在改變,但仍要吸收一些外國的經驗,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人才,來為台灣努力。

英倫寫真──生活隨筆

文/林芝安

  時序進入五月,陽光燦爛,綠草如茵的日子也漸漸多起來,許多學生頂著好天氣在湖邊看書迎接最近的大考,大學部的學生們則積極啃書,像在國內一樣,又興奮又緊張,但是想到考完試就可以打包回家的心情卻是可想而知的期待與雀躍了,只是大家都怕想太多,怕想太遠,「樂極生悲」——考試成績不理想就得在放假回來補考了。

  這裡考完試後,除了研究所的學生要做論文及研究外,大學部的學生就有四個月的假了,他們早有計劃要如何安排,像遊歐洲或到地中海國家度假等等。

  不過這裡的學制和台灣不太相同,英格蘭大學部是三年制,(高中是念四年),英格蘭地區的大學學期是﹁三明治﹂式的設計,除了六月初到十月初的暑假外,尚有聖誕新年及復活節假期各一個月的空檔,前後合起來就是六個月的假了,可見得上課的時間就只有不到六個月。因為他們是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有授課及講座,第三學期則是由助教在其有空時為大家複習,所以.實際上課時間只有短短二個學期(共二十週),課業繁重壓力可以想像。比起來,國內大學二學期上課四十週,可以慢慢消化講課內容的情況,真是一種享受呢!

  說到我上課情形,現在我也在準備考試,希望努力會有好成果出來。說實在話,我每一科都落後老師及同學進度一大截,像在國內一樣,老是在後面追趕直到考完期末考看到成績後才鬆一口氣。

  這裡同學及老師都很友善,可能是我運氣不錯,大家都很幫忙我,每一個被我﹁打擾﹂過的同學都會說要我隨時找他們,他們會很樂意幫我講解課程內容,其實要幫助聽障學生的課業是一項需耐心的「大工程」,常常老師課堂上用了十五分鐘的內容,同學們或助教得花上二小時才能讓我徹底了解老師的意見及重點,這些可不是只有講義就能明白的.因為講義有時只是簡單標題與提示,實在沒法連貫前後意思。所以提筆至此,真的很感謝這些同學及助教們的熱心指導與協助,不過聽障學生本身要勇於表達自己的問題,其實也很重要,不去說出來,別人不會知道自己不懂,所以隨時拿出問題請教,加上自己的持續努力,才會事半功倍,雖然仍是進度落後,但也不會差得太遠。

  在這裡生活,每一項都挑戰的機會,語言上的壓力,可以磨練自己多主動與人交談,學習做人,關心他人在接受與回饋中增進友誼,認識不同的人們就像讀不同的書一樣,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成長環境與背景,學校就像是社會的溶爐,各色人種都有,也由於讀書的壓力,平日實在沒有 去每一個國家的同學都各認識一個,若真能做到,實在很不簡單的事,不但可以互換經驗與生活心得,又可以了解其文化思想,與生活態度、價值觀,真是一舉二得。像我們交往的圈子,其實也就只有住在一起的室友,課堂上的同學、老師、助教而已,其他的朋友頂多只是見面說說幾句寒喧的話,或只有打招呼,就各走各的,大家去過自己生活,到底都是來讀書的,同學們也都是為作業報告的討論才會在一起,互相認識,互相勉勵,互相研究切磋,才漸漸彼此熟稔,增進感情,也才會一起去聚會或什麼的。

  另外也有台灣同學會的同學,除非是同科系的或相關科系的,有機會討論問題,不然平時也很少聯絡,大家生活就是讀書,寫報告、上課、買菜、做菜、洗衣服、逛街、買必需品、看電影等等,學生生活大概也是這樣簡單了。

  有時想想聽障教育其實是一條很艱辛的路,自己成長到這麼大,要感謝的是父母,當年不惜花大筆金錢,做長期語言治療,課外又請家教每天和我不斷面對說話,讓我有機會開口說話,並讀對方的唇型,同時買很多書給我看,又訂國語日報,在大量閱讀書藉之下,我也把每個字的注音符號默記得很熟。又常常帶我去書店買書,我想要看什麼書,不管幾本書都會買下來,就這樣,我的家就像小型圖書館,常常有很多人來我家看書呢!加上我被要求天天寫日記訓練組織思考能力,對語言的發展與思想的運用,幫助匪淺。希望以上的簡述能讓一些家長有所了解,從而幫助子女在可行的空間下發揮自己的潛能,投入社會生活。

(本文選自《聲暉雙月刊》,由臺中縣聲暉協進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