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台灣反地雷運動的主要進展始於2000年3月,國防部官方代表重申,在台灣領土上不再使用、製造以及運輸地雷。
禁雷政策
1999年7月10日,當時台灣的副總統連戰表示:「在此,我宣佈中華民國政府將盡全力支援禁止地雷的製造、使用、儲存與運輸。」國防部官方代表重申,在台灣領土上不再使用、製造以及運輸地雷。台灣沒有資格簽署1997年「禁止人員殺傷地雷協約」,因為台灣非屬聯合國的成員。
基於台灣非政府組織,即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持續努力,立法院曾舉辦了四場地雷的公聽會與記者會,它們的詳細情況如下:
製造、運輸、儲存、使用
1999年3月,國防部官員向國際地雷監督組織表示,台灣已經停止使用與製造反人員地雷。過去,Hsing Hua公司曾複製了美國M16A1、M2A4、M3和M18A1地雷。
無證據顯示台灣曾出口反人員地雷。台灣1992年曾自美國進口36,747個反人員地雷,包括2,592 個可以分散的ADAM地雷。不清楚台灣是否還曾自其他國家進口地雷。台灣地雷庫存的詳細資料無法取得。(請參考地雷監督組織1999年有關金門地雷的詳細報告。)
國防部官員1999年3月向地雷監督表示,台灣已停止使用反人員地雷。
地雷問題
金門因為在戰略上處於重要地點,因此該島曾於1950年代廣泛的埋下地雷。前軍方人員曾說,其他小島,包括Tongyung、Yuchou、Liantou、Siyian、Urtong、Tatong也埋有地雷,不過埋藏最多地雷的乃屬金門。如同一則新聞報導所述:「金門受到地雷的荼毒已逾40個年頭。」地雷清除計劃機構報告稱:「沿海岸區的地雷尚未完全被清除。過去曾經發生數起涉及市民的地雷事故。本島目前正規劃為國家公園以吸引觀光客。然而,對當地居民而言,還有地雷未被清除是個嚴重的問題,這也會令觀光客裹足不前。」
掃雷行動
國防部在1996年1月至4月期間進行金門雷區的調查,並細分出兩個重點區域:(1) 西浦頭村的李光前廟鄰近埋有六個地雷,(2) 雙乳山與后盤村為雷區。
國防部決定在會計年度1998、1999與2000年委外進行地雷清除工作,合約價值新台幣304萬71萬6千元。
專業機構廓爾喀公司(SGS,Gurkha Services UK Ltd.)於1997年贏得新台幣4千7百萬元的合約,以清除西浦頭村一間寺廟前的雷區。該項除雷行動於1998年5月完成。SGS在1998年11月再度贏得合約,著手金門其他七個雷區的除雷工作,其中包括李光前廟(A區)鄰近埋藏的五個地雷、雙乳山雷區(B區)以及后盤村雷區(C區)。A區清除並廢棄地雷與未爆裝置的工作始於1998年12月15日,完成於1999年3月1日。C區的工作始於1999年2月17日,且完成於1999年4月13日。B區的工作則自1999年4月6日開始,而於1999年5月12日結束。
SGS在1999年6月的報告上陳述工作中所遭遇的困難,且建議成立一個國家地雷中心,以及進行擴及全國的除雷計劃。
在涵蓋了投標階段的整個計劃期間,中華民國的陸軍無法提供埋藏地雷與雷區的技術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埋藏地雷的地方與雷區可能遭遇到的地雷種類與數量、雷區佈雷的模式以及雷區的確實面積與地點等等。
未來一個減輕這些問題的方式就是讓國防部成立一間「國家地雷資料中心」。這樣的一個中心將可持有所有中華民國與雷區相關的詳細資料,也是以後進行合約編寫的技術資訊與資料的來源。所須的資料需由國防部所持有的研究資料中取得,或者由對確信佈雷的區域進行第二規模調查來獲取資料。
如果國防部採取全國性的除雷計劃,其中包含數個目前正在進行中的計劃與隨後跟進的計劃,則國防部可以節約開支。這種計劃的關鍵在於,以台灣地雷與未爆彈裝置問題確實程度的正確資料為本,採取一個長期的觀點。
2001年3月,國防部宣佈所有無用雷區已經除雷完畢,因台灣與中國關係仍不明朗,目前剩餘雷區仍有存在價值,然而,他們會重新評估其他位於金門與其他島嶼的有用雷區交由當地開發的可能性,其對象包括:金門自來水公司。台電電廠,金門港務局。其中金門自來水公司已於2001年2月清除附近雷區,民航局也在探勘中。為了建設水頭港與金門大橋,金門港務局已經以美金22萬4千545元委託英國貝爾克國際排雷公司(BACTEC),從2001年3月7日到7月底進行除雷。此外,台灣祖樹企業公司也與BACTEC簽約要求在金門島上除雷。
受害者救助
雖然沒有關於雷傷者的章節,1999年12月國防部發表了題為「對軍事造成民間傷亡賠償」指南,其中提及,發放對象為1949年到1981年6月30日間死亡與受傷者,但補償金以每人不多於90,000美元為限。
在2001年3月27日由簡錫皆立法委員與尹甸基金會主持的第三次金門地雷事件公聽會上,國防部副主任Far, Yan-Fur將軍宣佈已經確認13位雷傷者,且可以在2001年4月領到補償金。
伊甸基金會一直推動一系列名為「殘障愛心輪椅」的活動,超過3,200部輪椅已經捐贈給位於台灣、南韓、柬埔寨、馬來西亞、孟加拉、阿富汗、約旦與莫三比克等地的雷傷者。
(本文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於2000.11.21.於日本「Landmine Monitor及地雷論壇會議」中所發表的報告。)
文/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地雷是一種遍及全球、數量最多又廉價的致命隱形殺手。
地雷的種類
為什麼要反地雷
根據聯合國估計,平均每22分鐘,地球上就有一人因地雷喪生或傷殘。
目前全世界約有7千萬至1億1千萬枚地雷,分布在亞洲、中南美洲、中東、非洲、東歐、獨立國協等七十多個國家,且絕大多數分布在阿富汗、波士尼亞、柬埔寨、安哥拉等開發較慢的國家。
戰爭結束了,這些靜靜隱藏在地底的地雷,變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當年為了防禦或阻擋敵方進攻,造價便宜的地雷成為最佳的防禦武器,在田間、道路甚至橋上都可能有地雷的佈放,隨著軍隊的移動或戰爭情勢的改變,佈雷區正確位置的資料也往往不知去向,因此每年因誤觸地雷而喪生的2萬6千人當中,有九成是與戰爭無直接關係的老弱婦孺。
埋設一枚地雷只需3塊美金,清除卻要花費100到1,000元美金,埋設一枚地雷只需5分鐘,清除卻需要二、三個小時。
生命中有多少個可能,可以安然存活於地雷的威脅中,乃至尊嚴的活著,住在地雷區的人沒有把握,身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們當責無旁貸,扛起那維護基本生存權的樑,因為上帝教導我們,「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編譯/吳明真
反地雷運動已經成為一項國際性愛好和平的人道關懷運動,前英國王妃黛安娜在生前就積極投入,並成為這項運動的代言人。那些曾經受過雷傷的人們,都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誤踩到地雷而傷殘,造成終身的遺憾,但他們帶著自信與希望面對生命的延續,值得讓人敬佩。地雷傷殘者聯絡網(Landmine Survivors Network)中,許許多多的傷殘者現身說法,讀來令人鼻酸。以下即是該網站發起人之一的肯‧羅擇福博士(Ken Rutherford, Ph.D.)的心情分享。
﹡ ﹡ ﹡ ﹡ ﹡ ﹡ ﹡ ﹡
1993年的12月,我當時是在東非索馬利亞的國際救援組織服務,主要負責的工作是幫索馬利亞募集資金來幫助他們重建家園。12月16日這天,當我在靠近衣索比亞的邊界視察時,我的車子碰撞到地面上的地雷。那一刻開始,我成為美國人之中罕見的地雷受害者,而它也徹底改變了我的一生。
記得在地雷爆開之後,我最先看到我的腳在車內地板上,我在心裡自問:「那是我的腳嗎?」,確實那是我的右腳;當我再看看我的左腳,表面已經撕裂了也看到腳趾間露出骨頭,某隻指頭已找不到了。
我緩慢地將我身體移出車外,並用我的無線電發出緊急求救,等待的時間猶如一輩子那麼久。我口中吐著鮮血,因此懷疑自己有致命的內傷。漸漸的,我心靜下來,默默地向上帝祈禱。我誠心的祈求上帝:如果我可以活在這世界上,我要和才訂婚二個月的未婚妻結婚,並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在從索馬利亞飛往肯亞首都奈洛比的救護飛機上,一位比利時醫生和一位美國護士當場輸血給我。慢慢地,我逐漸康復,找到我想要的生活,也看到一片光明。
我今天能在這裡,是因為我當時擁有珍貴的資源,我利用無線電呼救以及飛機運送求醫,而大部分的地雷傷殘者並不能如此幸運。聯合國估計,平均每個地雷受害者一生須花費5~7千美金的醫療費用,我自己的醫療費用則已高達25萬美元。
我很高興看到,現在有許多團體正視地雷所帶來的傷害及給予我們這些地雷傷殘者溫暖的關懷。
﹡ ﹡ ﹡ ﹡ ﹡ ﹡ ﹡ ﹡
在世界各地,反地雷運動已成為一項教育性的人道關懷運動,日本甚至出版一本給小朋友看的書,介紹反地雷的教育與理念。這本書透過一個叫做Sunny的兔子,告訴小朋友們,地雷破壞環境更造成Sunny牠朋友的傷害,所以這本書的名稱叫做《Sunny的請求:要花朵、不要地雷》(中譯本書名《不要地雷,只要花(一)》、《不要地雷,只要花(二)》,就是請人類不要繼續埋設地雷,而且每清除一個地雷,就種一株花朵,讓我們的地球充滿可愛的花樹,而不是傷人的地雷。
(本文主角肯‧羅擇福博士現任美國密蘇里西南大學助理教授,經常撰寫地雷相關文章,並受邀做反地雷運動的見證人。)
文/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19歲時在金寧鄉古寧頭南山村山頂的路間行走而觸及地雷,必須向親友借金子買血來輸血及截肢。過了幾個月,發生八二三砲戰,左腿再度被砲彈所傷,加上舊傷復發,至台北三總求醫,傷部再度遭截肢。經救總的協助得裝義肢。
回金門後,求職無門,而四處奔走尋求支持,開始學習理髮,經營一陣後,卻因無法久站而棄髮從商。
「金門縣殘障福利協進會」由他成立,並任協會的第一任理事長,現年58歲,為該協會之名譽理事。
金門青嶼海邊長有一種耐旱性極強的草,會開鮮黃美麗的花,大家叫它「黃花」,正確名稱是「待宵花」,那時人們都採它曬乾後當柴火。
那年,她17歲,容貌出眾,人稱村莊第一美人。那日下午,她尋常一樣到海邊採草,踩到地雷,一條腿當場炸爛,右腿截肢,在醫院住了許久,再輾轉到台灣裝義肢。回來時,少了一腿,顏光盡失,行動不能,最後在父親逼迫下,嫁給了盲先生。
陳張麗玉,今年已58歲,她的先生生前是個視障,幾年前已棄世,育有五女一男。目前在金門縣金沙鎮經營一家多角化雜貨、餐飲兼洗衣和電動。一股鬱悶之氣,她堆疊了四十多年,無耐的歸諸於自己的命中帶凶,她說:「少了一腿,沒有路好走。」
現年58歲。20歲的那年,在金門烈嶼鄉湖下村海邊取「黃花」時觸雷,導致日後行動不便,因而放棄所長改做製冰的工作。直到40多歲時才娶妻,目前有二男一女。
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