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開心胸,接納死亡

文/恩主公醫院院長暨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陳榮基

  沒有人能夠否認,「每一個人都會死」,但大部份的人都避諱談死,都不願意去面對死亡,都沒迎接死亡的心理準備。以致於一旦死神逼近自己或自己的親友時,譬如,一旦發現罹患絕症時,馬上會抱怨老天為什麼如此待我?在無法否認或逃避之後,以及發洩怨憤之餘,緊接著的是無比的恐懼與衷慟。

  更不幸的是,在台灣大約每四萬個人,就有一個,走向死亡之旅時,都要經過一段相當痛苦的疾病的折磨,諸如癌症、愛滋病或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如運動神經元疾病(又名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對病人而言,身體逐漸衰弱,病痛有增無減,病人也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得了不治之症。對家屬而言,當醫生宣布此一不幸消息時,一般的反應大多是:「我只覺得腳下地面一空,整個人掉入無邊的恐懼裡,駭然的情緒翻天覆地而來,悲傷之悄緊緊揪住了我,怎麼也揮不去。」我們可能呼天搶地,抱怨老天不公,「為什麼會是我?」或「為什麼會是我的家人?」但是,你可曾想想,「為什麼不可以是我呢?」

  其實,只要有生,自然有死,生老病死,每個人都需要面對,達賴喇嘛說:「身為佛教徒,我把死亡當作是正常的過程。在我知道逃避不了死亡之後就看不出有什麼好擔憂的了。」「死亡不是終點」,但是「死亡是不可預測的,因此在死亡真正發生之前,我們有必要做些準備的工作。」他又說:「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死得安詳。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安詳,就必須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安詳。」

  佛教徒相信,臨終時若能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就有可能蒙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遠不再受輪迴之苦。

  康閣.史東女士,在經歷了母親死於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驚駭與衷慟後,開始涉獵東西科學、哲學與宗教的思想,融合各家學說之後,創辦「為上主傳愛」(God's Love We Deliver),她自一九八九年開始在美國各地,教授「與死亡對談」的課程,她從很多瀕死者的經驗中,體悟到「死亡並非生命的盡頭」,她說:「死亡是靈肉分離的時刻,它只是道路的岔口,兩名原本十分親密的朋友在此處分別,靈魂繼續前行,而肉體則停留在原地。靈魂才是真實的我們,而真實的我們並未死亡。」

  她認為:「死亡是-種轉換,我們都會存續下去。」「了解死亡的真相,能使你獲得解脫,真的,會讓你活在無懼無悲、生氣盎然的富繞境態中。」

  累積多年的教學經驗,康閣.史東終於完成這本Start the Conversation一書,由柯清心小姐翻譯成《與死亡對談》,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如因你能敞開心胸,不要預設立場,仔細地閱讀這本書,史東女士將一步步引導你進入「死亡不是終點,它是生命的延續」;的論點。

  她說:「我們無法抹去悲傷,無法除去人類生命中的哀愁,沒有什麼可以解除我們的衷慟,我們勢必會與我們所愛的人分開,而且分離在向任何時刻都可能降臨。可是你將能用不同的角度去體驗它們,不讓它們擊垮!」

  一位有過瀕死經驗的人說:「這次經驗對我來說,最大恩賜就是那種無懼的心底,我不再害怕了,不僅我對死亡的恐懼盡釋,生命亦變得豁達,我真是滿懷感激。」

  史東女士用西方的科學推論或法學印證的方法,引導讀者去安詳接受死亡。她用西方人的邏輯,達到與東方輪迴思想異曲同工的境界。能夠與死亡對談的人,能夠了解死亡不是終了的人,就有資格幫助親友安詳往生,或使自己能夠安詳往生。當死神降臨時,可以無憂無懼地準備走向天堂或走向極樂淨土!

  台灣自一九九0年以來,馬階醫院開辦安寧病房,耕莘醫院設立聖若瑟病房,慈濟醫院創設心蓮病房等,與安寧照顧基金會、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及安寧照顧協會等,積極推動安寧療護的工作,就是希望能夠透過大家的愛心,協助臨終的人,都能免於痛苦,免於恐懼,安詳往生。這些年來,已有不少好書介到國內,而與死亡對談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值得所有從事或關心安寧療護的人閱讀,也值得每一位可能死亡的人閱讀。(本文轉載白I998午1月《花連會刊》第十八期

書名:Start the Conversation 與死亡對談
作者:Garga Stone
翻譯:柯清心
出版:遠流出版社